![]() |
數據來源: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2050年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報告》(制圖:劉佳杰) |
8月24日,斯坦福大學發布一份研究報告預計,到2050年,全球139個國家將通過太陽能、風能、水電、地熱能等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電。屆時,可再生能源行業將創造2400萬個工作崗位,避免氣候變化造成溫度上升1.5攝氏度,避免綜合損失達到250萬億美元/年。
如果可再生能源全面普及,石油公司加快轉型更顯得刻不容緩。國際大石油公司,包括殼牌、埃克森美孚、BP、道達爾、雪佛龍,也把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作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戰略目標。可再生能源前景雖看好,石油公司想要真正立足實現轉型卻并非易事。
過去20年,國際大石油公司可再生能源業務發展速度和程度不一。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為了應對石油危機,石油公司就開始考慮替代能源,但是真正成規模地進軍可再生能源領域是在90年代。當時,氣候變化問題開始令各國政府和公眾擔憂。石油公司也從開始抵制氣候變化問題這一提法,到后來逐漸轉變立場。
從1997年到2008年,各大公司布局可再生能源,并廣泛涉足各種新能源。其中,生物燃料是最集中的領域,因為與石油公司原有的業務模式及分銷渠道類似。也有許多公司進入到與原有核心業務交集較少的領域,例如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氫能以及碳捕存等相關技術。典型代表如BP和道達爾的太陽能生產;BP和殼牌的多個陸上及海岸風電場;殼牌、道達爾積極研究氫電池;雪佛龍穩居世界地熱能規模第一等等。
然而,石油巨頭們之后掀起了一波新能源業務剝離整合的熱潮。2009年,殼牌宣布除生物燃料以外,其他可再生能源業務不再擴大規模。2011年,BP公司撤回太陽能項目,之后又取消了纖維乙醇項目,出售了風能資產。埃克森美孚的旗艦新業務藻類生物能源也在2013年躊躇不前,將更多投資則轉向了基礎性科研。2014年9月,雪佛龍也出售了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子公司。只有道達爾還一直保持投入熱情,例如收購Sunpower集團,擴大太陽能份額,但同時也撤出了初期風能、氫能和核能等業務。
石油巨頭們“反悔”有很多原因。第一,前期大規模進入之時正逢油價處于高位,各家公司兼并收購形成一體化綜合公司的熱情高漲,2009年后油價下挫,一些公司不得不剝離部分新能源資產。第二,近幾年頁巖油氣開發較熱,對資金要求量高。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投入邊際收益不及頁巖油氣開發。第三,隨著國際間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展開,對可再生能源政策導向也愈加明顯。在歐盟和美國,生物燃料、太陽能有更大支持力度和財稅補貼,這使得油公司進一步收縮,集中投資領域。可以說,經過前10年的嘗試,國際石油公司調整發展可再生能源方向,有的放矢,更聚焦于是否適合公司本身、是否有經濟效益等方面。
兩年前,《巴黎協定》簽訂,減排目標需要石油公司在綠色低碳轉型上有更大作為和布局。然而,油價仍然在低位,此時國際石油公司大規模布局可再生能源,重新開始投資一些可再生能源業務,需要面對許多問題和挑戰。
首先,新業務畢竟與傳統業務沒有重合,之前退出了,現在都要白手起家。傳統石油巨頭在可再生能源上并沒有絕對優勢,而且,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可再生能源市場競爭也很激烈。BP在2011年退出中國的太陽能市場后,6年間,中國本地太陽能企業發展之迅猛,影響力已遍及全球,如今BP很難重回中國市場。
其次,增加投入,也需要算好經濟賬。據咨詢公司伍德麥肯茲預測,目前全球太陽能和風能市場總額僅為油氣市場總額的4%,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會上升到油氣市場總額的12%。而對于國際石油公司來說,要實現相同的占比額,每年可再生能源產量至少要保持6.5%的增長,到2035年累計需要投入3500億美元。低油價下,石油公司普遍支出持續緊張。伍德麥肯茲指出,未來20年,可再生能源回報率大約是7%到10%,而同期各大石油公司上游油氣投入回報率則為18%,是可再生能源的兩倍。怎樣平衡好油氣業務可持續發展和投資可再生能源,是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石油巨頭布局還受制于可再生能源項目規模。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項目規模都比油氣項目規模小,每個項目投資額從6.6億美元到23億美元,這約等于油氣行業中小型項目。要擴大規模,只能通過部署多個項目,相比來說,小的新能源公司比埃克森美孚、殼牌等巨頭公司更有操作靈活性和優勢。
技術發展不確定性也是一個因素,太陽能和風能技術能否保持目前快速進步的勢頭?是否會有技術突破,推動化石能源完全實現低碳化清潔化?例如,碳捕存技術是否會實現石油的無碳化利用?這些都會影響石油公司下一步投資方向。
雖然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但向可再生能源進軍依然是不可逆的趨勢。先發展的石油公司有更多的先機,而發展較慢的石油公司只能繼續依賴降低油氣成本維持傳統業務盈利。當可再生能源取得相當的市場規模時,進入市場成本就會大幅提升,那些轉型較慢的傳統油氣公司將在業務結構上將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