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備忘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采取一切可用的政策選項,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發起調查。隨后,萊特希澤宣布正式對中國發起“301條款”調查。同一天,白宮首席戰略師史蒂夫·班農離職,這位經濟民族主義者前不久還在鼓吹對華發動經濟戰,稱“301條款”是對付中國的最佳武器。顯然,班農的下臺沒有改變白宮在對華貿易上的強硬立場。特朗普再度舉起貿易制裁的大旗,將可能令“高開”的中美關系陷入低谷。
所謂的“301條款”源自《1974年貿易法》的第301條,被稱為是美國打擊競爭對手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核武器”,自誕生以來就飽受爭議。早在2010年,美國就曾針對中國清潔能源有關政策和措施啟動“301條款”調查,指責中國對風能、太陽能、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進行財政補貼。盡管該調查最終不了了之,但直接影響到了當時兩國在新能源領域及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
今年上半年,中美關系實現良好開局,與經貿關系的平穩發展密不可分。而作為兩國經貿合作互補性的代表,能源合作更是被寄予厚望。中國是極富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全球油氣和煤炭市場,巨大的消費需求成為能源進口源源不斷的驅動力,而相對單一且不穩定的進口渠道,促使中國多年來努力尋找多樣化的選擇。美國正在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之一,隨著特朗普上臺后推翻奧巴馬時期以清潔能源為核心的能源政策,放寬對化石能源開采的限制,美國能源行業正迎來大發展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兩國攜手進行能源合作是各取所需,互補性遠大于競爭性。
實際上,今年年初以來,中美能源合作進展也十分順利。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從美國日均進口原油近10萬桶,是去年平均水平的10倍。4月和5月日均進口量均突破18萬桶。據商務部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自美國進口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氣(LNG)金額達到14億美元,是去年全年的6倍。
在開局良好、經貿進展順利的背景之下,特朗普重新激活貿易“核按鈕”,顯然是一次精心安排的政治算計,而非純粹的貿易決定,更沒有考慮到兩國在很多領域尤其是能源領域良好的發展前景。這一決定將不僅難以如愿以償,更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簡單來說,特朗普政府此舉主要有三重考慮。
一是平衡貿易逆差。特朗普上臺以來,其貿易政策的主要訴求就是減少美國對外貿易逆差,扭轉貿易失衡現狀。美國對華約3470億美元的逆差顯然是特朗普的“心頭之痛”,此次貿易調查表面上針對的是知識產權,實際上是以此為借口采取征收高額關稅等制裁措施,以達到限制進口、減少逆差的目的。
二是提高貿易談判要價。在4月海湖莊園領導人會晤之后,兩國啟動百日計劃,前后進行了30余輪的密集談判,并取得了一些先期成果,其中就包括美國歡迎中國向美進口LNG。然而,特朗普政府對此并不滿意,貿易團隊逐漸顯示強硬姿態,在談判中不斷提高要價。這次調查與此前團隊有關官員的言論一脈相承,旨在變相對華施壓,以獲得更多的談判籌碼。
三是議題置換。除了貿易獲益的考慮之外,特朗普還試圖通過打貿易牌迫使中國在其他議題上做出讓步。他先前就曾發推特坦露心跡,表示“中國每年在對美貿易中獲得數千億美元的順差,卻沒有在朝核問題上為美國做過什么”。對特朗普來說,貿易本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經常將貿易與其他議題捆綁銷售,以達到自身的政治目的。
通過威脅制裁而非對話談判的手段來解決兩國經貿關系中存在的分歧,顯然是緣木求魚,只會適得其反。就目前來說,在一年期的調查塵埃落定之前,兩國能源合作料將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經貿關系的持續緊張將不可避免地傷及兩國合作氛圍,從而抑制未來發展前景。當美國動輒要對中國實施制裁,很難相信中國會放心地從美國進口原油天然氣。而貿易戰一旦出現,將直接葬送能源合作的現有成果,后果不堪設想。
特朗普對華貿易邏輯的問題在于,過于注重面上的數據,未深入了解經貿結構的現狀,未考慮到兩國經貿合作的未來。事實上,能源合作可以成為緩解兩國經貿緊張的減壓閥。
首先,鑒于中國在能源方面的巨大需求,美國向中國出口能源的持續增長將能有效減少貿易逆差,刺激美國國內就業,有助于安撫對華不滿情緒。當前,中國自美國進口的原油僅占進口份額的一小部分,與其他進口渠道相比還存在較大距離。但無論是從經濟性還是安全性上考慮,自美國進口都是比較理性的選項。當雙邊能源貿易達到足夠大的規模,特朗普政府在對華經貿政策上就難以任性而為。這一點,以蒂勒森、努欽、羅斯為代表的商人團隊顯然心知肚明。
其次,兩國能源合作并不局限于油氣領域,雙方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方興未艾。今年6月美國能源部部長里克·佩里訪華時就表示,美國希望能與中國在清潔能源方面繼續加強合作,共同開發清潔能源技術,包括LNG、清潔煤與核電技術等。除了聯邦層面的合作,中國政府也正在與美國地方州政府開展節能減排方面的合作,這將進一步拓展兩國經濟的合作面,擴大共同利益基礎。(作者張騰軍,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