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國與中東國家可通過技術轉讓、帶資建設和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深入合作,向有需求的國家出口煉油化工技術與裝備,加快相關中東國家石化產業的發展。
中東地區是石油天然氣富集區,石油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67%。中東始終是中國最大的石油進口來源地,其份額一直保持在50%上下。在進口來源國方面,最初主要是阿曼和也門。2002年至今,沙特后來居上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
與海合會成員國的石油合作不斷發展
海灣地區是舉世無雙的世界油氣寶庫,油氣田儲量大。中國在中東石油合作的重點之一是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國的合作。
沙特是我國對外石油合作的重點。2002年以來,沙特始終是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同時,中國與沙特能源企業的相互投資合作也蓬勃開展。2006年1月和4月,中沙簽署《關于石油、天然氣和礦產領域開展合作的議定書》,并就開展能源領域全方位合作、不斷完善兩國能源對話機制與合作方式、全面提高兩國能源合作水平及擴大原油貿易、探索在儲油設施、煉油、石化和銷售方面的合作等問題達成共識。在政府引導下,在石油下游領域,中國石化上海工程公司、中國石化第二建設公司與荷蘭一家公司AK組成聯合體參與沙特薩比克公司年產40萬噸聚乙烯、40萬噸聚丙烯生產裝置建設項目中標。2016年1月,中國石化和沙特阿美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此協議進一步促進雙方在油氣產業更廣泛的合作。在雙向投資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沙特阿美海外公司還和中國石化及埃克森—美孚公司共同組成福建成品油營銷合資公司;沙特阿美公司入股中國石化青島大煉油項目于2008年投產。這些都是中沙雙贏項目,中國獲得長期原油供應,沙特原油獲得長期穩定市場。
在石油上游領域,2004年3月,中國石化在沙特國際化招標中一舉奪魁,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及沙特王國石油部簽署魯卜哈利盆地B區塊天然氣風險勘探開發協議。這是中國在沙特贏得的第一個勘探和開發天然氣的合同。中國石化2014年在沙特新簽14部鉆機服務合同,合同額14.8億美元,它是中國石化中標單個合同額最大的海外鉆修井項目。
2016年1月,中國石化在沙特設立中東研發中心,以基礎性、前瞻性和應用技術研究為主。此研發中心的成立,將助力中東國家石油石化行業蓬勃發展,推動中國石化與中東國家的合作再上新臺階。
在中國境內,依托中國廣闊的市場,中國石化與沙特阿美公司和埃克森—美孚等合作伙伴成立的福建聯合石化,煉油能力1400萬噸/年。中國石化與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合資成立的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是中國國內最大的乙烯合資企業之一。中國石化與沙特阿美和埃克森—美孚合資成立的中國石化森美石油公司,是中國境內第一家整體合資的省級成品油銷售企業,是福建省內最大的成品油供應商。
卡塔爾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氣探明儲量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LNG出口國。2008年,中國海油與卡塔爾簽訂LNG購買協議,每年從卡塔爾進口200萬噸液化天然氣,協議期為25年。這是中國第一次與亞太地區以外的LNG供應國簽訂協議。2008年,中國石油也和卡塔爾簽訂LNG購買協議,每年從卡塔爾進口300萬噸液化天然氣,協議期為25年。2009年,卡塔爾天然氣公司與中國石油簽署備忘錄,每年另外增加200萬噸LNG供應中國。
在油氣開發方面,2011年5月29日,卡塔爾國家石油公司與中國海油中東(卡塔爾)有限公司及法國道達爾(卡塔爾)公司簽署《卡塔爾BC區塊胡夫以下地層天然氣勘探及生產分成協議》。2010年,卡塔爾天然氣公司、殼牌和中國石油簽署有關靠近拉斯拉凡港附近的D區域的30年勘探與產量分成協議。中國石油2012年7月收購法國蘇伊士環能集團卡塔爾海上第4區塊40%的石油勘探開發權益,當月獲得卡塔爾能源和工業部正式批準。2012年1月18日,中國石油與卡塔爾石油國際有限公司、殼牌(中國)有限公司簽署浙江臺州煉化一體化項目合資原則協議。
阿聯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達130億噸,天然氣儲量約6.1萬億立方米。中國與阿聯酋石油合作呈現出政府推動、企業跟進的發展趨勢。2015年6月,中國石油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寶石機械”)與阿聯酋國家鉆井公司(簡稱NDC)簽訂的第3批18.8億元鉆機項目進入圖紙設計、審批及外購設備采購階段。至此,寶石機械已累計獲得阿聯酋65億元出口大單,創造我國高端重型石油裝備出口金額和數量紀錄。2015年12月13日,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王宜林與阿聯酋國務部長、穆巴達拉發展公司投資委員會能源業務首席執行官賈貝爾在北京共同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穆巴達拉油氣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阿聯酋境外上游油氣投資及相關項目服務等潛在領域開展合作,具體包括陸上常規項目、海上項目和LNG項目等合作。2015年3月11日,由中國石化冠德控股有限公司在海外投資建設完成的第一個石油倉儲合資項目——富查伊拉石油倉儲公司在富查伊拉酋長國自由貿易區舉行隆重的竣工投產慶典儀式,該倉儲項目是中國石化在海外參與投資建設的最大倉儲項目,極大提高了當地原油、成品油儲備能力。
阿曼2014年石油探明儲量為7.4億噸,產量0.46億噸。2002年,中國石油接手時的阿曼項目是已經衰竭式開發10多年的老油田,日產油只有4500桶。2012年,阿曼項目原油產量上到新的臺階——年產原油181.37萬噸,是項目接手時的近9倍。
科威特是中東主要產油國之一。2005年3月,科威特石油公司設立北京辦事處,與中國簽署長期原油供應協議,逐步增加對華石油出口。2006年,中科合資在廣東南沙建煉油項目。2013年,中國從科威特進口原油940萬噸,是中國第十大海外原油進口來源國。中科兩國在石油上下游一體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領域合作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與非海合會產油國的合作亮點頻現
中東是國際石油公司群雄逐鹿之地。中國石油在中東5個國家運作11個項目,工程技術服務隊伍遍及9個國家,中東是中國石油海外投資業務及工程技術服務保障業務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油氣合作區。
2009年7月,中國石油與伊朗方面簽署的北阿扎德甘油田開發合同生效。依托中國和伊朗兩地資源,充分利用中國石油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一體化優勢,使該沼澤地區油田規模開發進展迅速。2015年2月,北阿項目鉆井作業按計劃完美收官,成功率達100%。依據伊朗五年計劃,伊朗石油上游行業2016年到2021年將需要1300億美元的投資,伊朗目標是2021年前把油氣日產量分別提高到570萬桶和14億立方米。伊朗2016年頒布的新版石油合同大幅改善了投資條件,延長了合同期限,回報機制更加靈活,同時為開發商提供多樣的激勵機制,這些均為深化中國與伊朗石油合作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2009年,隨著艾哈代布項目重啟,魯邁拉、哈法亞項目中標,中國石油擴大了其在伊拉克的市場份額。此后,在中國石油與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下,魯邁拉油田實現合同要求的增產目標,艾哈代布、哈法亞油田新建產能相繼投產,中國石油在伊拉克上游項目先后步入投資回收軌道。伊拉克對華出口原油也由2005年的117萬噸增至2013年的2351萬噸,成為中國第五大原油供應國。2015年,中國石油伊拉克項目作業產量突破5500萬噸,取得良好投資回報。2016年,中國石油權益提油量約占伊方份額油分配的1/4。中國石油成為伊拉克戰后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投資者之一。
中資企業拓展中東石油市場的對策
未來5年,中東國家在建和擬建的煉油能力達9500萬噸/年、石油化學品產能達5400萬噸/年。中資石油企業已掌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和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煉油、乙烯、芳烴成套技術,有些技術及產品已出口到國外,擁有依靠自主技術建設千萬噸級煉油廠、百萬噸級乙烯裝置和百萬噸級芳烴裝置的能力。中資石油企業在新形勢下拓展中東石油市場,可考慮采取以下對策:
深化與中東產油國石油下游領域合作。中東國家擁有非常豐富的石油資源,但中東國家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過度依賴油氣資源的缺陷,正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石化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一批大型煉油和化工項目,力圖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能優勢。中國已擁有強大的煉化工程咨詢、設計、施工、監理和項目管理能力,培養了一大批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善于艱苦作業的專業施工建設隊伍,能夠為大型煉化項目提供全流程的工程總承包服務。中東國家發展現代化煉油化工工業過程中,中國與中東國家可通過技術轉讓、帶資建設和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深入合作,向有需求的國家出口煉油化工技術與裝備,加快相關中東國家石化產業的發展。
參與更多的液化天然氣項目。世界天然氣需求增長很快,增速超過石油。據殼牌石油公司預測,到2025年天然氣消費將占世界能源消費的25%。中國天然氣需求增長較快,天然氣可供的總量仍有很大缺口,需要利用國外的LNG。中東的天然氣資源需要尋找海外市場,銷售LNG是它的主要方式。中國參與中東的天然氣開發項目可以實現雙贏。中資石油企業可與歐美石油公司建立投資集團,參與中東天然氣開采和LNG廠的建設,引進所生產的液化天然氣。
擴大在中東產油國石油工程承包市場占有率。中東是一個巨大的石油工程市場,每年都有大量的勘探、開采和油氣田建設作業。中東產油國勞動力十分缺乏,而且技術水平不高,工程發包量和勞動力輸入量很大。而中國的石油勘探、開發和石油化工技術總體上接近世界水平,又有優質高效的大批勞動力,在石油工程服務方面有很大優勢。中資石油企業在中東的石油工程承包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可進一步擴大在物探、鉆井、測井、錄井、修井、煉油化工工程市場的占有率。
簽訂更多的長期石油供貨合同。中東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地區,而且中東產油國的石油儲采比普遍高于其他石油出口國,從發展趨勢看,中東地區石油出口在全球石油出口的比重還會上升;從中長期看,中東仍將保持中國主要供油區的地位。所以,中資石油企業與中東產油國簽訂更多長期購油合同,對保障中國石油供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汪巍 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