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需求增速的放緩,中國油氣行業進入到新發展階段,目前還存在體制機制上的諸多亟待破解的發展難題。《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出臺后,將加速行業市場化進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郭海濤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效率是行業發展的生命線,以效率為導向,中國油氣行業改革已進入加速推進期,主體內容是補足監管短板,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我國油氣行業所處的階段,從供需角度看,是否到了發展的拐點?
郭海濤: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行業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石油行業已經發展到接近成熟的階段,資源量和需求增長相對穩定和平衡。天然氣行業處在發展的上升期,無論從資源量、產量、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上,都處于快速擴張的態勢。
從供需看,中國的石油行業正在進入發展的拐點,從前期需求的快速擴張逐步轉入平穩增長。隨著各項環保政策的實施,能源結構向綠色和清潔轉型,能源的需求結構發生變化,清潔能源占比將不斷提高。作為傳統的化石能源,石油的需求將趨于平穩,但相對于其他國家,中國石油需求還是保持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尤其是交通用油在較長時期內還將保持一定的增幅。
中國經濟時報:我國的油氣產業有哪些新特點?還有哪些舊的矛盾亟待破解?
郭海濤:我國油氣產業當前的新特點突出地表現為亟須加快推進體制改革。目前,我國油氣產業市場化程度不足,改革的首要目標是還原油氣的商品屬性。但由于涉及面較廣,牽一發動全身,因此改革需要穩步推進。此外,隨著新技術和新組織方式的不斷涌現,油氣行業改革的進程也會受到影響,出現新的特征。
目前,我國石油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戰略儲備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投融資體制改革進展緩慢,產業鏈各環節競爭不充分。通過開放進入,公平競爭,將可以吸引更多社會投資進入,緩解投融資不足的問題,但各類市場主體在進入前也要充分預判風險。在天然氣行業,我國的天然氣管網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尤其是在改革的具體措施還未落地時,管網投入和收益不確定性增加,投資建設速度放慢,投資積極性不高。目前,在天然氣管網的管理上,從上游到門站由國有石油公司主導,但門站到用戶是地方政府在管理,在城市門站到終端用戶環節,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一些地方政府的措施與中央政府政策導向存在沖突,需要考慮如何理順中央政府管理和地方的協調問題,解決政府的缺位和越位問題。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