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然氣供應緊張問題廣受社會關注,多個地區入冬以來出現天然氣氣源告急現象。我國液化天然氣(LNG)價格明顯上漲,那么,今年天然氣供不應求的原因是什么?反映出哪些問題?今后如何避免?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劉滿平。今年供應緊張與往年有三點不同中國經濟時報:與往年相比,今年供應緊張有何不同?劉滿平:我認為,今年與往年相比,有以下三點不同。第一,覆蓋范圍廣,眾多地區供應緊張。之前我國供應緊張范圍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周邊的華北地區,而今年不僅華北地區,山東、河南、寧夏、內蒙古等地天然氣供應出現短缺,貴州、湖北、湖南等地用氣緊張,甚至連新疆、四川、青海、陜西這樣的產氣大省(區)都在喊“氣不夠用”。第二,爆發時間提前,價格上漲快。今年部分地區剛剛進入冬季,最冷的時候還未到來就出現“氣荒”。隨著冬季最冷、采暖需求最大的節氣的來臨,如果應對不力,范圍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帶來的結果就是完全由市場定價的液化天然氣(LNG)價格短時間內出現暴漲。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9月同期價格為3519元,10月為4337.4元,11月為5636.7元。按此計算,11月LNG價格比9月上漲60%,比10月上漲30%左右。第三,多種因素交織,導致供應緊張。往年供應緊張產生原因主要在需求側,而今年則既有需求側的原因,也有供給側的原因;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既有市場上的原因,也有外在政策的推動。多種因素匯集到一起,導致供應緊張形成。“煤改氣”強度大大超預期中國經濟時報:當前供應緊張,主要原因有哪些?劉滿平:第一,上游資源供應不足。一是主要管道氣源供應方中亞國家冬季為保障本國用氣,再加上部分政治因素考量,減少出口。二是過去幾年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增長放緩,國內油氣企業天然氣投資和陸上管網的擴產規劃都受到影響。三是原定于2017年投產運營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未能如期上產,直接導致3000萬m3供應華北的資源未能落實。四是中石化頁巖氣無法實現原計劃產量,另有100-200萬m3/日的焦爐煤氣由于環保原因被叫停,無法供應。第二,下游終端需求急劇增長。今年以來,LNG汽車市場回暖;環保監管力度加大;北方“煤改氣”工程的大力推進,導致今年華北各省份LNG消費增速普遍在20%以上,遠高于全國天然氣需求增速。第三,中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首先,基礎設施薄弱,峰谷調節能力弱。目前我國每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對應的管網里程約70公里,僅相當于美國的12%;地下儲氣庫形成工作氣量64億m3,僅占消費量的3.1%,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10%,美國、歐盟分別為20%、25%,日本、韓國約為15—20%。其次,全國尚有超過20%的地級行政單位、約30%的縣級行政單位沒有接通管道氣。而在已接通管網的地方,由于其所屬企業不一樣,互聯互通程度不夠。再次,基礎設施尚未實現第三方公平開放,導致系統內的管網、儲氣設施和LNG接收站存在自身利用率不高,而系統外想進又無法進的困境。第四,政府相關政策或多或少起了助推作用。今年可以說是天然氣體制改革、環保治理力度最大的一年,眾多政策之間的不協調或多或少對“氣荒”產生助推作用:有關部門對今年天然氣需求迅速增長估計不足,影響了能夠增加供應的相關工作。早在2013年,國家就提出了“煤改氣”的方案,并要求做好規劃,落實氣源同時建設好基礎設施。而部分地方政府在規劃布局上落后進度,拖到了方案限定的最后一年,在沒有落實好氣源的情況下推進“煤改氣”,導致今年“煤改氣”強度大大超預期,需求也超預期增長。推行“煤改氣”大方向是對的。但目前讓這一政策陷入兩難困境:繼續推進將面臨氣源缺、價格高的局面;不推進將面臨損失巨大的難題。尤其對工業企業來說,還面臨訂單無法完成,損傷商業信譽的后果。體制改革不到位是根本中國經濟時報:這次供應緊張,你認為反映出哪些問題?劉滿平:第一,天然氣生產與消費平衡調配問題。我國天然氣生產與消費區域性強,消費季節性波動強,供求之間存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況且中間還需要管網運輸,這就需要對天然氣供需提前進行準確預判,需要更大的天然氣產能冗余,需要對天然氣管網系統進行精密控制和很好的協調管理、調配。第二,市場化改革與基本民生保障問題。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總體思路是“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終端銷售價格最終是要放開的。而價格放開后,冬季用氣緊張時,價格肯定會上漲,勢必會對基本民生保障帶來一定的沖擊。第三,中央與地方、部門間、政府與企業之間協調問題。以“煤改氣”為例,天然氣利用發展規劃、上游供氣方監管部門為發改、能源部門;而“煤改氣”的審批部門則為地方建設部門。“煤改氣”頂層規劃與具體政策執行分屬中央職能部門與地方政府。在環保的壓力之下,中央與地方、不同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不夠,導致有關部門未能準確預判需求增量,對市場形勢估計不足。第四,價格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協調問題。近年來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推進力度很大,而其他的體制改革,例如上游礦權、基礎設施公平開放,進口體制、市場競爭主體數量等相對滯后,或者效果不明顯,導致出現“價格改革單兵突進”的錯覺。第五,天然氣上中下游協調發展與改革問題。由于行業特性及改革進展不一致,天然氣上中下游各環節市場結構、企業形態均有所差別。例如,上中游基本上是處于國有企業壟斷局面,而下游競爭相對充分,企業性質多元,但在某一特定區域,由于特許經營權的存在,下游也處于壟斷局面。這種差別導致上中下游各環節利潤分配不均,互相指責并推諉保供責任,經常需要政府出面協調平衡。“南北串氣”是重要舉措中國經濟時報:對于今后避免供應緊張,你有哪些政策建議?劉滿平:第一,做好“開源”與“節流”。應加大非常規天然氣,如頁巖氣等的開發力度、與中亞天然氣資源國溝通、鼓勵更多的國內企業到全球購買可靠的LNG現貨資源。同時,為避免用氣緊張時工業用戶與居民用戶“爭氣”,應嚴格執行“限工保民”。另外,循序漸進推進“煤改氣”工程,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宜柴則柴,因地制宜。對尚未落實氣源或“煤改氣”氣源未到位的區域,不能強制推進“煤改氣”工程,避免“一刀切”和“畢其功于一役”。第二,擴建相關設施,加快LNG接收站和儲備體系建設。如加快推動環渤海地區LNG接收站的建設,以保證華北地區的供氣安全。另外,應加快儲氣庫建設,建立完善的天然氣儲備體系。應參照國內石油儲備體系建設經驗,改變目前儲氣設施建設僅由天然氣生產商承擔的局面,形成完善的天然氣儲備體系。第三,秉持“開放”原則,推動基礎設施的公平開放和互聯互通。近日,中石油利用其管網系統將供應華南的部分天然氣調配至北方,中海油則利用華南地區的海上氣和LNG,通過廣東管網為中石油廣東用戶供應該部分天然氣,進而實現“南北串氣”。未來應加快推進管道獨立和LNG接收站獨立運營,加強政府監管,加快基礎設施向第三方準入,促進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逐步形成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管網。第四,“理順”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要認識到價格機制是整個天然氣產業體制改革的核心之一,當前很多問題都集中于價格上。因此,應按照“放開兩頭,管住中間”和“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思路,進一步深化天然氣價格機制,逐步理順存在的問題。可以建立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建立調峰價格機制、建立差別價格體系,通過這三個機制來推動價格機制改革。第五,要及時發布市場信息,合理引導社會預期。首先,加強天然氣供需情況的監測分析,及時掌握天然氣市場產、供、銷動態情況,準確預測未來需求和資源供應情況,完善對上游氣源、儲氣庫等冬季保供資源數量、流向的監測,并對外公布,給市場以明確信息。其次,進一步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對部分LNG生產企業和中間商惡意炒作和哄抬氣價的行為,予以嚴厲查處,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再次,考慮到當前氣源短缺,市場供應主體不多,應暫緩天然氣交易中心競價行為,避免引發漲價預期。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