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石化和化學品需求的不斷增長,推動了各地化工園區的興起、建設和發展。從1995年開始,我國各省、市掀起一股興建化工園區的熱潮,2000年后,這股熱潮進一步升溫。通過10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在建的化工園區已超過60余家。截至2004年8月,全國各地已崛起各種類型(煉油石化型、化工型、精細化工型)的化工園區數十個,中國化工園區現已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和中國經濟增長的熱點,其發展形勢令人欣喜。我國化學工業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特別是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具有高新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產品比重較低。此外,環境污染也是化工行業面臨的棘手的難題。化工園區依靠自身優勢可以解決這些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它們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專業化配套設施、吸引了國內外大批企業。引進的技術和項目大部分是技術含量高或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及精細化工產品。
各化工園區依據產業布局的調整,建有統一的“三廢”處理設施,使環境保護綜合治理得以實施,產業得到了可持續發展。一些國內一流的化工園區成功的一個共同標志就是注意特色定位,配套設施齊全,突出化工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加大對特定國內外廠商的吸引力,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如上海化工園區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有效地管理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都對投資者很有吸引力,巴斯夫、拜耳、BP等均已落戶區內。南京化學工業園區東接儀征化纖、西鄰揚子石化,雄厚的產業基礎為南京化工園區提供了騰飛的平臺,園區依托區內乙烯、醋酸等上游產品的資源優勢、通過與國際資本嫁接、積極向中下游產品延伸配套、重點發展醫藥化工、新型材料、精細化學品等石油化工延伸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使南京地區的化工產業實現由原來的重化工業占主導,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化工產業轉變。
但是,現在不少開發園區根本不考慮區域優勢、不考慮技術、人才等要素,只盯市場,什么賺錢就上什么項目。這種盲目追求短期利潤的短視行為直接導致了許多經濟園區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存在相互依存的產業鏈,也沒有優勢互補,根本形不成規模、談不上規模效益,反而助長了同行業間的惡性競爭。針對中國化工園區的發展和問題,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院長顧宗勤提出了以下建議:
1、要注意合理布局
毋庸置疑,化工園區的建設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作用和意義,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表現比較嚴重的是,化工園區建設過多過密。有的化工園區相隔太近,幾十公里設立幾個化工園區,相互攀比,大有一哄而上之勢。因此,化工園區的建設也有合理布局的問題。化工園區的布局應和我國化工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應和招商引資相結合、應和當地資源和市場相結合、應與城市規劃、企業搬遷相結合。
2、要有一個科學的發展規劃
一個化工園區的形成一般要經過10-20年的時間,有的甚至更長,因此園區建設必須要有一個總體規劃。園區規劃要體現一體化的開發理念。一是產品項目一體化,即利用化工產品上下游得特點,形成化工項目鏈;二是公用輔助一體化,形成供水、供電、供熱、供氣為一體的公用工程“島”;三是物流傳輸一體化,即通過與各個化工反映裝置連成一體的專用輸送管網及倉庫、碼頭、鐵路和道路;四是環境保護一體化,園區內設立環保中心;五是管理服務一體化。
3、要突出特色
如蘇州工業園區內的化工園區沒有深水碼頭、環境容量小,將化工小區建設定位于精細化工和化學制藥;常熟化工園區根據原有產業基礎,定位于氟化工為主體,配套發展精細化工和高新材料。
4、建設要量力而行
一個化工園區的建設少則幾十個億,多則幾百億甚至幾千個億,不可小視。化工園區的建設,當然要借助外力、外資,單基礎設置的建設還主要靠當地的財力,因此要量力而行,不要過大的鋪攤子、造成資源浪費。
5、招商引資要做到內外資、內外商兼顧。
6、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7、園區之間要注意相互合作
8、上項目要進行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