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石能源的結構是“富煤、缺油、少氣”,而又因天然氣清潔、環保的特點,是國家近幾年大力倡導使用的能源產品,需求量與日俱增。根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將從2015年的64%下降到58%。而與此相反,天然氣的比重則要從2015年的5.9%提高到10%。
另一方面,據發改委數據顯示,截止8月底,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累計達180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2%。而8月份天然氣產量12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6%。對比來看,國內天然氣產量增速明顯不及消費量,在此要求下,煤制氣作為一種以煤炭為輸入原料,以天然氣為輸出產品的新型能源產業,近年來得到了政府和企業的快速熱捧,儼然已經成為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戰略轉型中重要一環。
從2012年政府有意識地扶持煤制氣行業發展開始,中國的煤制氣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據相關統計,目前包括已建設投產、正在建設、正在做前期工作、計劃中的煤制氣項目高達50多個。據中國石化聯合會煤化工專委會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煤制天然氣產能51.05億立方米,較“十三五”初增長了64.4%。而如果上述50多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產,產能可達2000億立方米以上。
煤制天然氣不僅為冬季取暖發揮了應有貢獻,長遠來看,還能大幅降低中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一定的戰略意義。“2020年,煤基燃料替代天然氣量若達300億~400億立方米,天然氣對外儲存度將下降10%~13.3%。”中國工程院院士、煤化學工程專家謝克昌這么表示。據了解,目前中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已接近40%。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清潔產業,煤制天然氣節約了煤炭資源,提升了煤炭價值。隨著技術的進步,煤制氣項目對區域水資源的影響也大幅改善。以內蒙古匯能煤制氣項目為例,該公司生產的合成天然氣的甲烷含量可達97%,每1000立方米天然氣耗煤約2.2噸,耗水不足7噸,均優于最初的設計值。
但盡管煤制氣企業較快發展,所占天然氣市場份額仍不足1%,其天然氣輸送又依賴“三桶油”所建設的天然氣管道,故在定價方面受制于人,盈利狀況不佳。對于煤制氣如何走出虧損漩渦,多方也呼吁,希望國家能考慮到煤制氣的戰略意義,給煤制氣企業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畢竟煤制氣技術線路短、熱能轉化高,是比較理想的得到天然氣的渠道,相信后期的發展將會愈加穩健。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