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低油價和石化行業破壟斷下放原油“雙權”,創造了山東地煉發展的契機,也造就了山東地煉的跨越式發展。但體量大、合力難是山東煉化能源集團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在龐而雜的基礎上整合如同老建筑的涂漆裝修,優化明顯但仍有隱患,“抱團”能否為其提供可靠的支撐還有待考量。
山東地煉整合之路
山東有大型地煉企業34家,一次加工能力達1.3億噸左右,占全國地方煉化的70%以上。記者從山東省油區辦獲悉,山東省石化產業總量3萬多億,煉油總產能達2.1億噸,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產能聚集規模僅次于美國休斯敦地區(2.7億噸)、日本東京灣沿岸(2.2億噸)。
“大,但不強。”山東省經信委副主任王萬良在2017年12月28日山東省煉化行業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會上強調,山東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省內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拉長產業鏈,生產石化下游產品,提高國產比例,實現進口替代。
山東地煉最初整合的動力是共同爭取石油進口權和使用權。2015年后,山東諸多地方煉廠陸續獲得了油權,大型企業又開始自發地整合,目標瞄向了上游原油集中采購和下游成品油銷售。2016年2月,東明石化董事長李湘平在濟南市發起成立中國(獨立煉廠 )石油采購聯盟。聯盟由16家已經取得原油進口和使用資質的企業組成,試圖實現集中采購、一致談判、統一價格、集中結算、集中貸款、按各自配額分量使用。但該聯盟成立后,主要成員互動也并不是十分活躍。
同年,山東省石油化工集團又注冊了“中安石油”。按照規劃,山東京博控股將主導“中安石油”品牌的具體運作,整合6000座民營加油站,打造成山東地方石化行業零售終端的高端服務品牌。
盡管山東地煉有著基本的整合意愿,但是這條整合之路卻始終未能使山東地煉形成緊密的共同體。隨著石大科技、天宏新能源被收購,央企控股企業在山東地煉所占的份額增加至20.5%。
倒逼下的整合
隨著煉油行業市場形勢和政策導向的不斷變化,山東地煉正在陷入市場與政策雙重的困境之中,轉型升級已經到了亟須突破的時候。大勢來襲,主動選擇方向還是被動接受整合,都顯示著山東地煉的無奈和破釜沉舟的決心。
地煉產能過剩影響著整個煉油行業和成品油的市場?!?017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指出,我國煉能重新加快增長,過剩繼續加劇。截至2017年底,中國煉油能力 7.72 億噸/年,較2016年凈增 1760 萬噸/年,2017年的新增能力仍以國有企業為主,而地煉為取得“兩權”淘汰落后能力2240萬噸/年。雖然近幾年淘汰了大量落后產能,但隨著國內煉油能力重拾增長,過剩形勢繼續加劇,初步估計目前我國煉油能力在計入必要的出口后仍至少過剩 0.8 億噸/年。
自2016年開始,我國已經在國家層面號召石化產業轉型升級,煉化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是規?;蜔捇惑w化。2016年8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中指出非常重要的一點——未納入《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的新建煉化項目一律不得建設?!妒a業規劃布局方案》是2015年由國家發改委提出的。該方案明確提出,將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重點建設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大連長興島(西中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產能占國內總產能1/4以上、被稱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的山東卻不在七大石化產業基地的規劃當中。
山東目前煉油總產能達2.1億噸,產能集中度太高,如果再建設一個煉化基地并沒有足夠的地域空間。國家在推動七大石化基地發展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擺脫“大而不強”的局面。推動煉化一體化,打造石化產業基地,目的在于提升整個煉化行業的綜合競爭力,避免惡意競爭。
對此,山東東明石化集團副總裁張留成表示,產業基地和山東地煉的發展并不矛盾,山東地煉本身已經在朝園區化方向發展。
“抱團取暖是化解風險的最佳選擇。面對種種風險,深化合作、抱團取暖似是較為合理的選擇。”張留成曾表示,“無論是系列政策的推動,還是政策與市場倒逼下的選擇,都對山東地煉的整合發揮著作用。”(本文原載于《能源》雜志,有刪節)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