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BP公司發布了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8》。在這份報告中,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迅猛,向低碳經濟轉型卻可能放緩甚至出現倒退的趨勢,碳排放出現明顯反彈。全球低碳經濟轉型究竟緣何倒退?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新能源發展又將何去何從?
五大因素導致低碳轉型面臨變數
在世界范圍,低碳經濟轉型出現倒退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近年來,世界經濟復蘇增加對傳統能源的需求是首要因素。在經歷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2010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2014年的全球商品價格調整等一系列負面打擊后,2016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勢頭明顯。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達到3%,相比2016年的2.4%有了進一步提高,而這也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增速。
全球經濟的復蘇也伴隨著能源需求的增長。2017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速為2.1%,超過其10年平均增速,約為2016年的2倍。盡管從長遠來看全球能源需求增速仍趨于放緩,但是從目前到2040年,全球能源總需求增幅仍將達到30%以上,特別是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增幅占全球增幅的2/3以上。其中,化石燃料滿足了全世界超過70%的能源需求,盡管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但是化石燃料仍會在未來30年中維持較為穩固的主導地位。而化石燃料消費的增長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碳排放的增加,這也是世界經濟復蘇帶來的必然結果。
特朗普政府的能源與環境政策利多美國的傳統能源行業,客觀上阻礙了美國這一世界最大經濟體向低碳發展模式的轉型。特朗普2017年年初入主白宮開始,便廢除了前任奧巴馬政府制定的節能減排、開發新能源等措施,并出臺了一系列新的能源與環境政策。在這些“新政”中,最為突出的是其改變了改用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逐漸取代煤炭的電力發展政策,積極保護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行業,維持傳統礦物燃料在美國能源市場的占有率。這些“新政”如果完全落實,將使美國環保署原定的通過替改煤炭實現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5年內減少32%的目標化為泡影。
發電結構改善遲緩是碳減排成效不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嚴重阻礙經濟向低碳綠色轉型。1997年,煤炭在全球發電結構中占比約為38%;而20年后的2017年,這一比例基本保持不變。而其他燃料發電結構中的比例也沒有明顯的改變,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依舊較低。從發電結構上看,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并沒有抵消核能發電的降低。因為火力發電目前仍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只有基本實現發電部門的脫碳化,才能更有效實現碳減排。
全球低碳經濟轉型展現出的倒退趨勢也是結構性因素與周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結構性因素的典型代表是印度,其去年四季度GDP增速為7.2%,再次超越中國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印度經濟的持續發展帶來了能源需求特別是煤炭需求的迅猛增長,使印度成為2017年煤炭消費的主要推動者。由于印度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預期持續較快增長,其對化石能源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周期性因素的典型代表則是中國,由于2017年受宏觀經濟好轉影響,中國第二產業的電力需求增長迅猛,與此同時水力發電的增速放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煤炭需求量的反彈。
此外,近年來部分新能源發展問題也開始顯露。例如,電動汽車的發展對二氧化碳減排的貢獻并不顯著。純電動汽車由電力提供動能,而在全世界范圍內電力供應主要還是來自煤燃燒所提供的熱能。在表面上,純電動汽車不需要消耗石油,但實際上仍需要大量消耗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在全生命周期角度電動汽車的碳減排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同時,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也遭遇了瓶頸。雖然風能與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但在總體能源生產中占比仍然較低,且供應存在不確定性,不足以完全彌補核能與水力發電量降低所造成的影響。
全球范圍內新能源的市場消納能力也存在著一定欠缺,市場消納能力不足,加之風能、太陽能發電成本高于傳統的火電,部分發展中國家中棄光、棄風等問題也很突出。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將不利于新能源的良性發展,也可能加劇低碳經濟轉型的倒退。
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或出現變化
![]() |
![]() |
數據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2年—2018年) |
在世界低碳經濟轉型倒退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新能源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可能出現一系列新變化。
今年6月12日起,我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正式實施,其中補貼退坡是新政的核心內容。然而,補貼退坡并不僅僅意味著全線車型補貼的減少。政府仍鼓勵車企通過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整車電控等“三電”核心技術上的研發,提高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雖然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減少在短期內可能會降低新能源汽車銷量,影響新能源車企利潤,但從長遠看有利于新能源汽車行業良性發展,加速行業洗牌。
此外,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于5月31日推出的《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也給我國新能源產業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其中,對光伏補貼的取消使許多業內企業對行業短期前景的態度變得相對悲觀。有專家預計,今年三季度光伏行業可能進入“急凍期”,光伏相關產品價格也可能出現比較明顯的下降,引發今年光伏行業增速放緩。
地方保護也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阻礙之一。目前,各級政府設立不同形式的地方保護政策可謂種類繁多。從表面上看,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激勵了當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但實際上,地方保護對當地企業有很大傷害,破壞了全國統一市場,區域分割嚴重,產業小而散的情況更加突出,客觀上阻礙了全國和國際性大品牌的形成。
從新能源產業的自身發展來看,我國缺乏核心技術與完整產業鏈,核心技術空心化較為嚴重,新能源發電成本普遍高于傳統的火電、水電,也存在一定程度融資不暢的問題,內需市場容量進一步擴大難度較大。此外,新能源產業存在著盲目投資與重復建設的問題,在供大于求的市場環境下,部分企業受地方政府激勵性政策而盲目進入市場,加劇了產能過剩,也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風險。
由此,我國的新能源發展至少在短期內仍將處于瓶頸期。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將持續增長,但短期內很難實現發電結構的明顯改善。總體上,可再生電力消納能力不足,部分可再生能源(例如水電)以及核電增速放緩,氫能在未來20年內很難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和利用,光伏行業發展速度在短期內由于補貼退坡可能出現明顯下降,天然氣因中美貿易爭端帶來的供給乏力估計仍將持續,新能源汽車行業在短期內受補貼減少的影響也可能出現發展放緩的態勢。
雖然短期存在著各種問題,但就長遠而言,我國會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地位,可能引領全球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的消費,將在全球低碳經濟轉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例如,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8》中指出鋰和鈷將成為“能源系統轉型的關鍵因素”,我國可以抓住新一輪技術升級的有利條件,減少電池制造對鈷的依賴,提高續航能力,從而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在其他領域也要應注重核心技術的開發,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加強國務院能源領域“新36條”的貫徹力度,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科學進行規劃與補貼,大力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此外,應逐漸引導新能源市場需求擴容,降低新能源發電成本,逐步改善發電結構,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轉型與升級。
(作者為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應用經濟系主任)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