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單純業務走出去向理念、管理、技術、標準和人才國際化轉變,完善國際化體制機制和制度流程,提高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由單項業務和部分領域的國際化向各項業務和全公司的國際化轉變,統籌國內外、上下游、投資業務與技術服務業務發展,提高全球商務運作和資本運營能力;由規模發展向高質量效益轉變,有進有退,優化結構和布局。”
行天下、廣交朋友需要建立共同語言。在現代國與國溝通交流的商務領域,標準制定就是這樣的共同語言。制造業、生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決定了一個國家真正的工業影響力,從深層次為地區經濟發展融合共贏提供著基礎條件。
國家早在2015年就發布了《標準聯通“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5-2017年)》。短短千余字,實質性內容卻不缺乏,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全方位地規劃了從政策措施、標準化互利合作、國際標準協同發展等多個方面,為的是更多地從長遠發展建設優質可持續的發展框架體系。
今年年初,國家再次發布了《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最新版本,基于過往三年的發展,更加強調了標準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讓項目落地,不會出現重眼前、輕規劃的問題,發展沒有底氣和動力,以及不可持續等問題。
就中國石油自身情況看,對于各方面標準化的探索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集中的階段,國際合作考慮的問題已經從單純接受進入到自身標準語言建構階段,掌握標準話語權,匹配自身在海外市場發展的體量和規模,已迫在眉睫。
從產業走出去提升到標準走出去
曾幾何時,中國企業走到海外市場發展,最先要了解的就是合同里滿是外文的規則、規范,這些文件中充滿了一個陌生而熟悉的詞匯——標準。
1988年,當時的石油企業第一次踏上外方土地的時候,運輸物資的火車都要重新計量標準。由于長時間受法國殖民統治的緬甸軌道寬度不同,載重量差別大,很多運輸費用要重新計算。海外入關時裝備填報表格,由于規范不同經常會出現啼笑皆非的錯誤。但在很多“老海外”眼里,正是這樣闖蕩的積累,才促進后來中國企業加快國際化步伐,讓中國石油的生產脈搏跳動到海外。
作為中國石油油田單位最早走到海外的一批創業者,在國際市場生存下去,就是要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接受各種附加條款。渤海裝備青縣基地最早同日本合資生產的鉆桿,就經歷了從不合格退貨到最終接受的“折騰”。由于設計標準的差別,在很多方面溝通的余地并不大,適應國際市場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國際標準的話語權。
為了在“一帶一路”倡議發展初期建立相應的話語權,對接國際市場,從國家角度緊急組織翻譯500項急需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外文版,這是支持企業將自身發展所積累的話語權帶出去的根本。
從一無所知跟從、被動接受到讓中國產業的標準聲音被外界接受,改革開放這些年所積累的海外發展底蘊,已足夠支撐這樣的發展模式。然而,目前企業對標準建設的融合程度并不樂觀。中國石油東方物探目前已經成為了國際地球物理勘探標準協會的歷史單位,在標準制定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企業過往對研發、創新探索的積累未能形成體系,重產業走出去還沒能轉變為提升國際化標準,沒能發揮更大的更新、制定標準的作用。解決這樣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像三年周期的標準聯動行動計劃一樣,初期工作原則的確定到后期重點工作落實需要一個過程,真正把握住現在的機遇期使得標準走出去,還有相當的基礎工作需要夯實。
從理念入手到由外而內帶動創新發展
中國海外三大油氣管道運輸通道的建設都充滿了對于標準這個詞的“琢磨”。老的一批管道都記得在標準空白的初期,談判、建設受到了多大的壓力和掣肘。標準很多是沿用前蘇聯的體系內容,同目前國際通用規則相差甚遠,ISO、ASME等一大批國際上具有決定性話語權的標準組織,全不認可我們的標準規則。
舉步維艱時刻,轉變理念的模式,讓我國企業開始融入國際化市場,也讓中國市場被國際企業所接納。中國目前已經成為第39屆世界標準化協會主席國,在各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國石油在各種領域的突出貢獻也使得管道、物探、勘探開發等公司在各自業務范圍內有了一定的標準話語權地位。
然而,話語權并不是企業的終極目標,通過標準化發展帶動自身產業創新才是最重要的。標準讓技術創新更加有的放矢,更具現實意義。中國石油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已經在很多單項領域形成了有自身競爭力的標準化體系,并通過融通海外的標準,帶動國內和企業內部體系升級創新,從技術、管理、思維模式等方面,都在形成緊密接軌的迭代模式。
中國石油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由單項業務和部分領域的國際化向各項業務和全公司的國際化轉變,因此標準建設的理念需要由單一整合各部分資源形成合力,讓集團真正形成國際化的戰略發展合力。
標準建設此時對企業而言,是一種有效推動力,因外界市場而提升自身創造能力。上世紀90年代,中國石油首次闖海外踏足非洲大陸,在眾多西方石油公司因各種原因撤出的時候,通過對接當地市場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通過建設合作機制發展業務,先后成功開發蘇丹37區、蘇丹124區和合作建設喀土穆煉廠,實事求是地結合西方公司過去留下的各項標準,通過與實際開發和自身工作模式融合,達到了標準進化的效果,使得處于中后期發展的老油田煥發活力,并促進了蘇丹當地石油工業的發展。中國石油通過初次探索,同樣將自身發展模式進一步融合到海外市場。
蘭州石化很多參與過中亞、非洲煉廠檢修的老師傅有一個共同體會:過去在國內口口相傳的很多經驗,在國外都被細化成了標準文字,甚至是一個鉚釘的尺寸,這大大強化了安全系數和效率。這樣的外在因素影響內生機制的案例不勝枚舉。
從粗放型標準到建立企業標準品牌文化
巴斯夫的安全標準為什么能在行業中被奉為煉化企業的“圣經”?很大程度是取決于其標準建設的可持續性長效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標準品牌,為本行業和非本行業企業的安全工作帶來了實質性的效益。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初期,由于歷史發展原因的影響,很多方面的標準并未與國際接軌且相對粗放。中國石油在建設中亞天然氣管道A線時,所使用的標準有90%左右來自ISO、ASME等國際標準組織,這樣的比例讓我們企業和行業都開始進一步加強標準化建設的探索。在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建設時,國內行業、中國石油自身企業標準融入國際標準和被國際認可的比例已達到70%以上。國內一批長輸管道建設大項目也得到了標準化發展的長足進步。
中國石油管道局通過標準化建設探索,根據中亞國家有獨聯體體制建設的影響,將很多標準細化的同時,融合當地建設因素,形成提升工程建設質量的基礎因素。
在2018年版“標準聯通‘一帶一路’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對中國標準品牌效應的提升,持續提升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體系的一致化程度,建立標準名錄,同時鞏固提高與歐盟、金磚國家、東北亞、北美、非洲、大洋洲等區域國家標準化合作水平,基本實現全面建成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暢通的標準化合作機制。
這實際需要中國企業在海外項目加強對標準化合作的探索,真正將標準在具體項目上落地,產生品牌效應,通過自身標準品牌建設,形成有長效影響的標準機制。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