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了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第二批)加征關稅的公告。能源行業的記者敏銳地發現,液化天然氣也在加征25%的關稅的商品目錄中。
自從美國單方面挑起中美貿易爭端以來,我國是否會對來自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加征關稅的問題,一直吸引著媒體和學術界的關注。媒體一直在追問,我們到底會不會以此作為反制美國的手段。我們的答復是,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對保障我國天然氣供應、增強我國天然氣定價話語權有一定意義,但這種意義也不能夸大。如果美國對原產自中國的商品征稅范圍進擴大,或進一步提高稅率,不排除中國對來自美國的油氣加征關稅的可能性。雖然8月3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的公告尚未正式實施,但我們看到了中國對來自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加征關稅的可能性,這大致印證了我們此前的判斷。
我們認為,中國從美國進口LNG本身經濟性不強,如果未來中國對美液化天然氣加征25%的關稅,將使其經濟性進一步喪失。液化天然氣需要經過壓縮冷卻至其沸點-161.5℃,這決定了它在運輸和保存過程中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從美國遠距離運輸液化天然氣到中國本身經濟性不會太強,加征關稅引起的成本波動,會使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的經濟性大打折扣。
在經歷了去冬今春嚴重的“氣荒”后,如果從美國進口的天然氣進一步減少,這會不會加劇今年的“氣荒”,這可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盡管近年中國從美國進口油氣較快增長,但對其依賴并不高。
數據顯示,從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來源看,當前液化天然氣進口主要來自卡塔爾和澳大利亞,兩家合計占2/3。目前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原油、液化天然氣占中國的原油、液化天然氣進口總量的比例很小,僅為3.6%。中國2017年全年進口原油和液化天然氣總額為1758億美元,其中液化天然氣進口總量為3829萬噸(520億立方米),總金額約141億美元。2017年全年,中國從美國進口油氣總金額約為62.54億美元,其中進口液化天然氣153萬噸(21億立方米),金額約為6.44億美元。我國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僅占我國LNG進口量的約3.9%,占我國天然氣進口總量的約2.3%。
對美液化天然氣加征關稅的潛在風險,可能使部分中國進口商將液化天然氣進口來源地轉移至其他國家。我們認為,在全球天然氣總體供給仍寬松的情況下,尋求替代的進口來源難度并不大。除了擴大對澳大利亞、卡塔爾等國、馬來西亞等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外,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2019年的貫通將大大增加天然氣的進口量,根據計劃中俄東線供氣量將逐年增加到380億立方米/年。2017年底,中俄合作重大能源項目——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第一條生產線投產,位于北極圈內的該項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項目。到2019年,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全部建成后,該項目的三條生產線每年將向中國穩定供應400萬噸液化天然氣。該項目不僅帶來新的天然氣供給,也為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開辟了新的航道。
同時,中國天然氣進口的相關稅收政策的完善和國內價格機制的改革,也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天然氣進口。2017年底,財政部、海關總署等部門發布了《關于調整天然氣進口稅收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自2017年10月1日起,將液化天然氣銷售定價調整為26.64元/GJ,將管道天然氣銷售定價調整為0.94元/立方米。2017年7月—9月期間,液化天然氣銷售定價適用27.49元/GJ,管道天然氣銷售定價適用0.97元/立方米。通知還提出,在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間,如果經國家準許的進口天然氣項目,其進口天然氣價格高于國家天然氣銷售定價,則按該項目進口天然氣價格和國家天然氣銷售定價的倒掛比例,返還相關項目進口天然氣(包括液化天然氣)的進口環節增值稅。這些政策利好有助于降低天然氣進口稅負、緩解進口價與國內銷售價倒掛問題,從而提升企業擴大天然氣進口的積極性。
此外,2018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速預計較去年有所放緩,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本土天然氣產量保持了較快增長,這有助于緩解我國天然氣供給短缺的問題。國家發改委信息顯示,2017年中國天然氣產量148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5%。有研究預測,到2023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四大天然氣生產國,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和卡塔爾。
總之,隨著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項目的貫通,中國將形成中亞、中緬、中俄從西北、西南、東北三個方向向我國供應天然氣的通道;同時,東部沿海的液化天然氣也將顯著增長。這四大通道的形成將促進我國天然氣進口的多元化,而國內產量的增長也將成為天然氣供給的重要支撐。作為對特郎普升級對華關稅懲罰的反制措施,我們被迫對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加征至25%的關稅,并非我們的本意且對兩國利益都有損傷,但這一措施若真正實施,綜上所述,也并不會對國內天然氣供應帶來太大波動,更不至于影響到我國的能源安全。
(黃曉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劉先云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長)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