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全球天然氣行業的豐收年。得益于旺盛的需求、持續增加的產量以及液化天然氣(LNG)貿易不斷改善的流動性,全球天然氣消費經歷10多年來最強勁的增長,增幅為前5年平均增幅的兩倍以上。
天然氣行業如何持續繁榮?在6月底召開的第27屆世界天然氣大會上,與會專家圍繞這一核心議題,從如何重新認識天然氣在低碳能源結構中的角色,天然氣市場正在經歷哪些重要變化,以及怎樣提高天然氣競爭力等方面,深入地探討了行業持續繁榮的路徑。
![]() |
6月26日,第27屆世界天然氣大會在華盛頓召開,圖為IHS Markit公司副主席丹尼爾·耶金博士在開幕式上發言。 張景瑜 攝 |
新認識 “目的能源”而非“過渡能源”
“天然氣是目的燃料(destination fuel),而不僅僅是過渡燃料(transition fuel)。”BP集團首席執行官戴德立的發言,反映出行業領袖對于天然氣戰略定位的深入思考。
過去,天然氣常常被描述為能源低碳轉型進程中的過渡性和補充性能源。這是因為天然氣雖然是最清潔的化石能源,取代煤炭發電可以減少一半的碳排放;但與可再生能源相比,天然氣仍然含碳。
然而,在本屆大會上,行業領袖不約而同地強調,天然氣就是低碳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抵達低碳未來的工具或橋梁。
這一判斷的底氣,既來自于對天然氣特性的深刻把握,更來自于天然氣行業降低碳排放的主動實踐。
從特性來看,目前在資源豐富性、價格可負擔性、環境效益以及可靠性等方面,沒有哪一種能源能夠與天然氣相匹敵。特別是天然氣具有可再生能源尚且缺乏的供應可靠性。因此,與會專家強調,天然氣自身是長期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可以與可再生能源協作實現“偉大的結合”。
從實踐來看,整個行業日益深刻地認識到,天然氣行業越來越不是與煤炭競爭,而是與成本越來越低的可再生能源競爭,這使得環境保護變得異常重要。
因此,主要油氣供應商著力以更加綠色的方式生產綠色能源:不僅大力實施天然氣戰略,提升天然氣業務比重;而且努力減少生產運輸全過程的碳排放,提升天然氣的環保形象和競爭力。
比如,??松梨谟媱澋?020年將其全球業務的碳排放量減少15%,旗下天然氣生產商XTO過去兩年通過淘汰大排量氣動裝置等措施,甲烷排放量下降9%。BP在阿曼卡贊氣田建設油氣井中央處理設施并加裝收集裝置,并在美國陸上氣田實施“綠色完井”技術等,減少開采過程中的天然氣泄漏。
新格局 三大轉變重塑全球市場
國際能源署(IEA)在大會上發布最新5年天然氣市場分析報告,并指出未來5年三大結構性轉變將重塑全球天然氣市場格局。
第一大轉變是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IEA預測,在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強有力的大氣污染防治等政策推動下,未來5年,中國將成為天然氣市場的主要驅動力,占據世界天然氣消費增量的37%,到2019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亞洲其他地區包括南亞和東南亞的天然氣消費量也將出現強勁增長。與此同時,歐洲、日本和韓國等成熟凈進口市場的天然氣需求預計將停滯不前。
第二大轉變是工業部門將取代發電部門成為全球天然氣需求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報告分析指出,這個變化在亞洲和其他新興市場尤其明顯,天然氣將更多地被用于工業生產過程,以及化工和化肥原料生產。在北美和中東等主要產氣區,工業用氣需求也將增長,以支持該地區石化行業的擴張。據IEA預測,總體而言,到2023年工業用氣量占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量的比重將超過40%,其次是發電占到26%。
第三大轉變是美國將引領全球天然氣供應增長。報告指出,得益于頁巖氣供應充足,到2023年美國天然氣產量增長將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新增產量大多數將以LNG或管道形式出口,其中,無出口目的地限制、與天然氣價格掛鉤的美國LNG出口項目,將為不斷擴大的全球交易市場提供額外的靈活性。未來5年,全球LNG液化能力將增加30%,其中一半的擴張來自美國,其次是澳大利亞和俄羅斯。
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提醒,2020年之后缺乏新的LNG項目可能會導致LNG市場收緊,考慮到此類項目交付周期長,需要在未來幾年內做出投資決定,以確保在2023年以后能夠供應充足的LNG。
新挑戰 “最佳組合”實現持續繁榮
2017年,全球天然氣消費經歷10多年來最強勁的增長,同比增幅3.7%,是前5年平均增幅的兩倍以上。這主要得益于中國消費的大幅增長,其次是歐洲電力和工業復蘇帶來的消費增長。
業內普遍預測,在幾乎所有主要情景,包括最積極的低碳轉型情景下,天然氣的長期消費量將會增長。而據IEA預測,到2035年天然氣將超過煤炭,成為僅次于石油的全球第二大能源。
天然氣行業將如何實現持續的強勁增長呢?與會專家強調,必須關注3大核心要素,即成本競爭力、供應安全性以及環境可持續性。
在成本競爭力方面,要通過優化不同成本效益的LNG項目組合、價格合理體現環境效益以及促進市場當地的天然氣生產等,改善天然氣相對于其他能源的成本。
法提赫·比羅爾指出:“價格競爭力在價格敏感的市場中至關重要。這就要求貿易市場中有充足和靈活的供應,同時也需要各國政府采取行動為競爭和公平準入創造條件。”
在供應安全性方面,要通過完善管網和基礎設施,創造更靈活的商業模式等措施,實現天然氣供應的安全性。
BP集團上游業務首席執行官伯納德·魯尼指出,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將供給與需求聯系起來。“世界上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和高需求,但不是在同一個地方。例如,在中國需求激增的情況下,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創建為客戶提供天然氣所需的基礎設施。”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要通過減少城市空氣污染、開發低碳天然氣技術、將可再生氣體資源整合到現有基礎設施中以及限制甲烷排放等措施,提升天然氣這種能源的環境友好程度。
總之,要以更低的成本、更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未來,能夠兼具安全、低成本和可靠性強的最佳組合的項目將最具優勢。
![]() |
2017年12月,亞馬爾LNG項目第一條生產線投產,7月17日載有該項目LNG的運輸船將抵達中國江蘇省。
視覺中國 供圖 |
![]() |
2015-2017年全球分區域LNG貿易量
數據來源:IHS |
![]() |
觀點
中國引領亞洲天然氣高速發展
亞洲已經是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地區,體量還會擴大,天然氣消費正在迅速增長,并將采用電池儲存和無人駕駛汽車等新技術。
——國際能源署前署長田中伸男
亞洲基本面——人口增長、中產階級和社會習慣等因素,決定了天然氣是確保亞洲擺脫能源貧困的最佳途徑。
——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執行副總裁兼上游業務總裁安華·塔益
自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煤炭推動了中國經濟增長。但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也帶來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中國已明確將天然氣培育成主力能源,預計到2024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天然氣消費國,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4000億立方米。
供需之間的季節不平衡性、儲氣庫和管網等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是亞洲及中國天然氣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亞洲地區應加大對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力度,通過數字化提高天然氣行業的管理水平,通過重大技術的突破來提高天然氣的能源利用效率,積極影響決策者為天然氣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北京燃氣集團董事長李雅蘭
亞洲地區應統籌開展LNG采購貿易,尤其是東北亞LNG進口企業應加強有效溝通和密切配合,嘗試聯合采購的可能性,著力避免多頭競價采購的局面,探索建立區域聯合供應和應急機制,利用不同公司、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資源組合與冬夏需求互補優勢,通過靈活串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針對中國天然氣市場發展,應持續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促進天然氣交易中心建設和發展;嚴格落實管輸和配氣價格監管,切實降低終端消費者用氣成本,促進天然氣利用和市場擴大;加快管網改革落地,推進輸配氣與銷售業務分離,鼓勵和實現用戶自主選擇氣源;分步放寬天然氣產業上、中、下游市場準入,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亞洲天然氣市場論壇聯合研究項目組
當前,許多積極因素正在拉動亞洲區域的LNG需求:環保壓力有利于天然氣和LNG發展;市場開放推動LNG開發;國際資金助推新市場的發展。同時,可再生能源給天然氣發電帶來了長期風險。
——伍德麥肯茲亞洲咨詢公司天然氣高級經理黃妙茹
在天然氣貿易格局中,亞洲是一個重要的消費地區。日本、中國、韓國和印度嚴重依賴區域外的天然氣供應,對區域外天然氣供應的穩定十分關注。在天然氣領域,日本、中國、韓國和印度四國盡管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但都有基本相同的需求,理應發揮不同領域的優勢,擴大共同利益。
當前,中國、日本和韓國缺乏在國際油氣市場的定價話語權,國際油氣市場上存在的“亞洲溢價”問題嚴重影響東北亞地區經濟利益。推動以中日韓為核心的東北亞LNG共同市場的建設,尤為重要。
——中國聯合石油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張永祥
(記者黃褀茗采寫)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