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石油國際部戰略學者陸如泉多次參加劍橋能源周,每年的觀感也有所不同,而今年尤其不同以往,敏銳地“嗅”出“劍橋政治周”的意味。當然,作者隨后發文也坦承這絕不是本屆CERAWeek的全部,并指出了值得關注的戰略新動向。
本屆能源周的主題是“新的競爭世界:重塑能源未來”。五天會議下來,清泉的一個強烈感受是,本屆能源周政治色彩濃厚,傳統的“油味”和“氣味”不足,并且把中國“懟”得夠嗆,著實讓人意外。
能源地緣政治開場
本屆能源周一開場便大談特談能源地緣政治問題,美國國務卿和能源部長接連到會并做主旨演講,委內瑞拉臨時總統瓜伊多委派“駐美大使”現身說法,獲得滿堂喝彩。
與往屆開幕式主題不同的是,本屆能源周一開始就專場討論了能源地緣政治的話題。來自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美國著名戰略智庫)、喬治城大學俄羅斯和東歐研究中心、英國軍情六處的專家和前官員,圍繞中俄聯合、俄羅斯在敘利亞及中東形勢、伊朗和朝鮮問題等進行了對話。
這些專家、前官員對目前俄羅斯和中國的對外政策提出批評,認為這些政策旨在削弱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領導地位。他們認為中俄友好關系的紐帶就是石油天然氣,“石油是普京利用的另一種方式,成功地管理了與中國的關系”,一位專家如是說。
關于中美貿易戰,其中有專家認為,是對“世界貿易、經濟哲學和國際秩序等均有深遠的影響”,關于當前中美可能達成的重要協議,該專家說,“我認為這不是和平條約,而是停火”(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將繼續存在不確定性)。
關于美俄在中東的對峙,有專家認為是前任總統奧巴馬的“分心”和“軟弱”造成了美國如今在中東的被動,而俄羅斯在敘利亞的“戰略機會主義”政策獲得巨大成功,這使得其在敘利亞問題上已經成為“一名不可或缺的球員”。
關于伊朗問題,有專家認為,美國在伊朗的政策表明,特朗普決心實施任何與奧巴馬總統所做的相反的策略,即退出伊核協議,恢復并加大對伊朗的制裁。但他同時指出,伊朗目前的應對策略是“拖延”“堅持”,短期推翻伊朗現政權的可能性“絕對是零”,但由于伊朗領導層正在衰老(宗教領袖哈梅內伊已近80歲),伊朗有自己的挑戰,這將導致未來幾年的繼任危機。
蓬佩奧強調要
輸出美國商業價值觀
此外,能源周第二天下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現身并做主旨演講,并與主持人丹尼爾·耶金博士對話。蓬佩奧演講的核心是,美國要利用其在全球能源市場中地位的提升,來為其外交政策服務。蓬首先簡要回顧了美國頁巖革命成功的歷程,并對其大加贊賞,指出其大大改善了美國能源地緣政治格局。“我們輸出油氣的背后是輸出美國的商業價值觀”,蓬佩奧如此強調。
蓬佩奧進一步指出,美國要通過油氣出口,推動對能源安全關注的進口國成為美國的伙伴,為美國外交政策服務。他強調,美國石油公司的全球投資、與進口國結成伙伴、把不守規矩的“壞家伙”趕出去是實現美國戰略目標的三種途徑。
蓬佩奧還對中國、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過去幾年及當前的能源地緣政治行為提出批評。蓬佩奧稱一些國家在尋求“政治交易”而不是商業協議。他舉例說,俄羅斯以管道天然氣為工具輸出政治影響力,“我們不希望我們歐洲的盟友對俄羅斯天然氣產生依賴”。
與蓬佩奧演講的同一天下午,能源周還就委內瑞拉問題進行了專場討論。瓜伊多臨時政府指派委內瑞拉“駐美國大使”(已為美國政府所接受)卡洛斯·維奇奧出席了該專場會議。維奇奧在會上表示,要想“拯救”委內瑞拉,必須實施三步走:一是盡快在委恢復民主(意味著馬杜羅政府下臺),二是成立過渡政府,三是舉行“自由公正”的大選。另外,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駐美子公司(CITGO)的負責人、斯倫貝謝公司副總裁等企業代表也出席了IHS Markit安排的專場會。
看得出,此次能源周關于石油政治、地緣政治、大國博弈的內容較以往幾屆有大幅度增加。也意味著,繼2014年烏克蘭危機和美俄惡交事件成為當年劍橋能源周關注熱點后,能源地緣政治再次成為會議代表和嘉賓討論的中心話題。
另一方面,“油味不足”、“氣味不全”、“泛政治化”、國際大石油公司和重點資源國能源高官的普遍缺席,成為本屆能源周的“意外”。
四個沒想到
誠然,本屆能源周的內容豐富,IHS Markit公司將本屆能源周成功打造成了一個技術創新、能源轉型的盛會。但是,在往屆一直是熱點話題的油氣市場供需、低成本發展、勘探和深水開發等重要議題,在本屆能源周則被一帶而過。這讓包括清泉在內的很多參會人員深感意外。
一是沒想到傳統石油天然氣業務在本屆能源周上被如此淡化。往屆能源周,涉及油氣業務的主題論壇和演講是會議的重點,至少占據半壁江山。雖說能源轉型勢不可擋,但今年能源周對傳統油氣,特別是對石油上游領域的“忽略”著實讓人吃驚。幾乎看不到對上游勘探開發市場、石油公司戰略、風險勘探和深水業務的專題討論。
二是沒想到對石油市場供需和價格、成本分析研判的內容如此缺乏。同樣,成本分析和價格研判也是往屆能源周的重頭戲,但本屆會議,如果我沒記錯,對成本和價格的專題分析少之又少、鳳毛麟角。
三是沒想到出席大會的國際石油巨頭掌門人和重點資源國能源部長數量如此之少。往屆,五大石油巨頭中參會的掌門人至少有3~4位,記得2014屆能源周,五巨頭的一號人物悉數到會,那真是“思想的盛宴”。但出席本屆能源周的國際大石油公司僅有BP和雪佛龍的CEO。
同樣,往屆能源周上到會的資源國高官,特別是中東、非洲、拉美的石油部長數量至少在兩位數以上,而今年,非洲國家也就是馬里和南蘇丹的能源部長到會,中東產油國僅有阿聯酋的能源部長到會。
四是沒想到本屆能源周的政治議題如此之多。一開場就是大國博弈和能源地緣政治的話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演講和“委內瑞拉專場”讓會議的政治氛圍達到頂點。相同的是,最近幾屆能源周,中國及中國油氣市場一直是熱議的話題;不同的是,以往與會代表和嘉賓對中國的評價普遍正面,而今年對中國、對華為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雖然我們知道,中美關系的轉折點已到,但在劍橋能源周這樣相對商業化、公開、獨立且相對友好的平臺上出現這樣大的轉折,還是讓人有點意外。
全球油氣市場有哪些戰略新動向
本屆能源周討論了與能源相關的方方面面,除了感受到“政治色彩有點濃”,還可以管中窺豹,探尋一下當下全球油氣市場的幾個戰略新動向。
新動向之一:能源轉型勢不可擋。與會代表和發言嘉賓一致認為,在氣候變化、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能源技術不斷創新的大背景下,能源轉型勢不可擋。
新動向之二:地緣政治博弈愈演愈烈。繼2014年因烏克蘭危機而使得美俄地緣政治沖突成為那屆能源周的熱點之后,本屆能源周上,能源地緣政治重新回歸,成為大會討論的“焦點”。
新動向之三:技術創新發揮核心驅動作用。本屆能源周對當前影響和改變能源行業的技術創新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舉辦了數十場有關技術創新的分論壇。專家們一再表示,新技術的出現和使用將對傳統能源產業造成系統性的、根本性的改變,同時會加快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
新動向之四:美國進入“能源新時代”。美國能源部長里克·佩里先生再次出席能源周,并做了關于“美國能源新時代(New American Energy Era)”的演講。
佩里表示,美國擁有涵蓋傳統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多種形式的豐富能源資源,這些資源實力正在引領美國進入到一個能源發展的“新時代”。美國需要重視創新作為推動能源行業進步的發動機的重要意義。
新動向之五:中國天然氣及LNG市場被寄予厚望。在一場關于中國及亞洲天然氣市場展望的專題討論中,有專家強調,未來全球天然氣及LNG消費增長的一半左右將來自中國。
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博士表示,2000年時,全球僅有8個LNG進口國,而預計到2019年底,LNG進口國將躍升為49個。其中,中國將成為主要的增長區域,并將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LNG進口國。
而且,清泉注意到,能源周期間,切尼爾、VG等美國LNG生產出口商們,頻繁約見參會的中國戰略買家們。
新動向之六:三大因素將決定未來石油市場的走向。美國頁巖油生產、維也納聯盟行動以及石油需求增長是決定世界石油市場的三大關鍵因素。
回到能源周的主題:“新的競爭世界:重塑能源未來(New World of Rivalries: Reshaping the Energy Future)”。Rivalry的意思是“競爭、對抗”。可能,真正的、最大的動向在于,這個世界已經從一個“合作”為主的世界變成了一個“競爭”為主的世界。
從另一個角度看,上述六大新動向,實際上都可以歸結為“競爭新動向”。能源轉型其實就是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競爭”;地緣政治其實就是美國與俄羅斯、中國、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國的“競爭”;技術創新其實就是創新與保守的“競爭”;美國能源新時代其實就是美國奧巴馬政府時期的“舊時代”與特朗普的“新時代”之爭;中國天然氣及LNG市場被寄于厚望實際上就是多個戰略賣家(澳大利亞、卡塔爾、俄羅斯、美國等)對中國市場的“競爭”;影響全球石油市場的三大因素實際上就是美國致密油和OPEC+之間的“競爭”。難道不是嗎?
![]() |
手機掃描閱讀 |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