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石油工程技術高層學術報告會”在北京舉行,共有20多名專家學者作學術報告,共同探討如何加快解決中國石油工程技術領域的“卡脖子”技術。論壇旨在抓住創新這個主題,堅持問題導向,深入交流研討,促進技術進步。
近年來,石油工程技術的進步,正推動油氣行業由“資源主導”向“資源技術并重”轉變。針對我國油氣構造復雜、資源稟賦較差的實際,石油工程技術領域通過多年攻關,基本具備支撐我國復雜、深層-超深層、常規-非常規油氣藏勘探開發的技術能力,為國內石油供應穩定、天然氣供應快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近年來,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對石油工程技術提出更高要求;同時,資源品質劣質化和作業環境復雜化,給石油工程技術帶來巨大挑戰。
2009年6月26日,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作為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業務發展的參謀部、石油工程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和國內外石油工程技術支持中心,工程院瞄準世界石油工程技術前沿,圍繞石油勘探開發的一系列技術瓶頸,求實創新、攻堅克難,在短短10年時間里,取得一大批創新成果,快速發展成為國內外石油工程技術研發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工程院建成了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研發中心、2個中石化重點實驗室和國內一流的中試基地,獲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共申請專利1676件、授權專利866件,每年人均申請專利超過一項,高層次人才人數量增長4.1倍,資產總額增長了5.3倍。
十年來,工程院把解決“卡脖子”難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核心技術上奮起直追,通過十年的持續攻關研究,培育了5項核心技術、3項品牌技術和10項特色技術,促進了油氣勘探開發進程,降低了油氣勘探開發成本,推進了石油工程技術發展,為中國石化油氣資源戰略的實施和穩油增氣降本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頁巖氣工程技術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目前,工程院已經形成5項核心技術:非常規油氣工程技術、深井超深井鉆完井技術、復雜結構井鉆完井技術、復雜儲層識別與改造技術、深水鉆完井技術。這5項核心技術標志著中國石化頁巖氣工程技術、超深井鉆完井工程技術走在了國內前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工程院形成了鉆完井工具、復雜地層固井技術、特殊鉆井液技術三項品牌技術。其中,工程院下屬的德州大陸架公司生產的井下工具打破了國外公司在該領域的壟斷,其生產的尾管懸掛器市場占用率達到70%,出口到30多個國家。同時,該產品成功進入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取得了“世界通行證”。
6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中國石油大學、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等國內知名石油公司及高等院校的100多位領導和專家出席活動。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