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年度銷量首次負增長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有望在車市寒冬中率先“回暖”。
特斯拉效應持續
特斯拉超出預期的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給A股新能源汽車板塊帶來了驚喜。
據特斯拉披露,當季營收為74億美元,同比增長2%;生產約10.5萬輛,交付約11.2萬輛,均為歷史新高。在全年數據上,特斯拉實現營收245.78億美元,同比增收超40億美元;全年凈虧損收窄至8.62億美元;全年共交付36.75萬輛,同比增長五成。此外,特斯拉將首批Model Y的交付時間提前至今年一季度末,這款與Model 3共平臺且75%零部件通用的新車型,被外界期待成為又一爆款車型。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上海工廠已正式量產和交付,雖然尚未體現出對業績的影響,但一期15萬輛的產能讓特斯拉有足夠的底氣將2020年的全球交付目標定為50萬輛。有券商給出了60萬輛的樂觀預計,這意味著特斯拉現有64萬輛的總產能將接近滿負荷運轉。
除業績超預期外,特斯拉還官宣寧德時代成為其國產車型動力電池的供應商之一。寧德時代股價因此連續創下新高,其供應鏈上的個股也紛紛跟漲。
特斯拉曾表示國產車型在2020年底實現完全本土化,其中占據整車成本約四成的動力電池的本土化供應成為重點。去年底工信部公示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顯示,國產Model 3除松下外,還將采用LG化學南京工廠量產的21700圓柱形電池。渤海證券認為,2020年LG化學每月產能可裝配8500輛,而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產能為3000輛/周,動力電池存在較大缺口,預計此次合作在2020年將為寧德時代帶來3GWh的增量需求。
不過,寧德時代在其公告中提醒,公司與特斯拉約定了產品供貨方式和產品標準等內容,但特斯拉將根據后續具體訂單提出采購需求。事實上,寧德時代主要生產的硬殼方形電池與特斯拉采用的圓柱形電池,在技術標準和原理上有較大區別。“如果雙方已經約定了產品標準,應該是談好了采取哪種技術路線,但還需更多的消息才能判斷。”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上證報。
當然,更多的產業鏈企業在期待著特斯拉的官宣。
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銷售負責人向上證報表示,自特斯拉上海工廠開建,公司便組建特斯拉項目團隊,以期進入其國產供應鏈,這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現在車市不好,銷量就是此消彼長,供應特斯拉多少能抵消些沖擊。”
該人士同時對進入特斯拉供應鏈的毛利率情況表示了擔憂:“國內的企業都是打價格戰,特斯拉也要求控制成本。”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認為,需要讓外資、合資車企拉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降低零部件成本。
打牢基礎靜待春風
特斯拉效應的背后,是中國完整的、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讓概念變成產業,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十年發展的最大貢獻。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中國十年的努力證明了儲能電池技術路線的純電動汽車是可行的,“那么多汽車生產大國、那么多巨型的汽車公司,現在大跨度地向電動化轉型,實際上是受中國電動汽車發展方面的引領帶來的一個結果。”
在產業完備的基礎上,行業發展的紅利就不再局限于國內。在特斯拉官宣與寧德時代牽手的同時,格林美從海外市場收獲了10萬噸高鎳前驅體的訂單,韓國ECOPRO BM公司將在2020年至2026年向格林美采購總量不低于10萬噸的高鎳NCM8系、9系前驅體。在此之前,格林美還通過LG化學動力電池用高鎳三元前驅體產品的認證,并獲得批量采購訂單。寧德時代此前收到寶馬集團的追加訂單,其德國工廠也正式開工建設。
宏觀層面已有“春風”。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為行業長期發展劃定路線;工信部年初表示,今年7月1日以后新能源汽車補貼不會再繼續退坡,給行業短期發展吃下定心丸。此外,歐洲多國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加碼,英國更是將燃油車禁售時間提前至2035年。
補貼退坡、特斯拉國產,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大浪淘沙”的市場化時代,但本土車企在十年磨煉之后,已具備相當的競爭力。上汽集團MG名爵正借助新能源汽車“搶灘”歐洲,去年銷量突破1.4萬輛。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不可逆,對用戶的魅力不僅體現在電動,還體現在價格、智能互聯、豪華舒適等方面。他不否認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帶來的壓力,“但我們歡迎優秀的企業,把全世界好的東西都帶到中國來。”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北汽藍谷選擇與麥格納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打造高端品牌ARCFOX。“我們圍繞ARCFOX品牌打造一款車,所有指標對標特斯拉,整個指標的定義就要做到全面超越。”北汽新能源黨委副書記連慶峰如是說。此外,北汽新能源還與寧德時代共同推出了CPT(無模組動力電池包)——一款續航里程為500公里、但零部件減少40%、生產效率提升50%的動力電池包。與之類似,比亞迪則推出了“刀片電池”。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