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超中 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法律事務部副部長 |
美國對中國揮舞加征關稅大棒,升級中美貿易摩擦,但中美貿易摩擦存在兩個偽命題,如果這兩個偽命題能分析清楚,不僅是未來中美關系的走勢,還有全球地緣政治地緣博弈的走勢都將得出答案。
偽命題一:貿易失衡
第一個偽命題是,不管是美國還是其他一些國家,一直在說中國對他們有著巨大的貿易順差。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經過分析和梳理發現,所有的貿易順差和貿易逆差都是以海關的統計數據為基礎來進行比較。如果以海關統計數據為基礎,中國確實對有些國家存在較大數額的貿易順差。在這一次中美貿易摩擦上,順差本身也是美國對中國發起301單邊調查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美國早已意識到現有貿易單純以海關統計數據作為基礎來討論是否存在貿易順差和貿易逆差,是有嚴重缺陷的。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海默教授就已指出,美國企業國際投資對其出口會產生明顯的替代效應。從20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啟用以所有權為基礎的貿易統計框架,即中美貿易順差=(中國對美出口額+中資企業在美銷售額)-(美國對華出口額+美資企業在華銷售額)。其中,貿易額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2019年年初,德國銀行專家也發表了類似研究報告。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提供的數據,采用“基于所有權的貿易順差”計算方法,按子公司統計口徑,2009~2017年中美之間“基于所有權的貿易順差”在逐年縮小。以2017年為例,中國對美國的“基于所有權的貿易順差”僅為453億美元。如果把統計口徑放寬,將所有在華的美資企業考慮進去,2009~2017年美國對華一直享有“基于所有權的貿易順差”,且規模不斷擴大,從145億美元上升到1604億美元。
偽命題二:強制技術轉讓
第二個偽命題是很多人所說的,包括我們后來被迫在很多場合、文件中提到的強制技術轉讓。
強制技術轉讓是一個巨大的偽命題,從兩個方面表現出其強大的虛偽性。強制技術轉讓從理論上來說,合同為一種協議,就須由當事人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即合意才能成立。兩個企業合作簽訂合同,是雙方經過磋商和談判之后達成了一致意見。假如一方對合同條款中1000條里的800條比較滿意,對剩下的199條略微不滿意,對其中1條非常不滿意,但經過權衡后還是接受了整個合同,這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和商業行為,符合市場邏輯和商業邏輯。
從實踐上來說,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和多個外國商會進行了數十次溝通,我們迫切想知道到底是哪個企業在中國被強制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出現任何一個案例。
所以,不管從理論來說還是從實踐而言,所謂的強制技術轉讓就是一個偽命題。
如果一方拿著偽命題和你進行磋商、溝通、談判、糾纏不休時,你認為能夠得到滿意的解決嗎?我個人判斷,中美關系的走向取決于美方停止制造這種偽命題。
實際上,還有一個類似于偽命題的東西叫競爭中性(即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營、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提高民營企業使用土地、資金等要素的機會和可得性)。競爭中性學認為,競爭應當是在一種中性的環境下進行,國有企業不應該受到政府的過多資助和幫扶。但事實上,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中怎么可能有一種純正的中性環境呢?每個國家的企業,背后的強大后盾都是祖國。如此,怎么能以此作為理由來過分強調競爭中性呢?
如果要強調競爭中性的話,那么世界上有一個國家會動用全部國家機器,殘酷打擊他們企業的海外競爭對手。法國作家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和馬修·阿倫所寫的《美國陷阱》這本書,揭露了一個國家政府動用全部的國家機器對其企業海外競爭對手進行打擊。
中美貿易摩擦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摩擦,而是一場耗時、耗力而且還不知道要持續到什么時候的斗爭。中美兩國在短期內要想達到和諧團結的局面,需要我們費較大的力氣。至于是多大的力氣,據說美國有一句話:“打不贏的對手是朋友。”所以,當我們立于不敗之地時,中國和美國才有可能是朋友。
同時,這場斗爭更加堅定了我們建設“一帶一路”的決心、信心和底氣。美國市場是一個完善成熟的市場,是全世界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培育起來的市場,它應該屬于全世界,而不僅僅屬于美國。但現在美國市場不管是貿易政策還是投資政策,已經體現出排斥海外競爭對手的情緒和行為。全世界還需要更廣闊、更完善成熟的市場,這將給中國大力推行“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積極影響。
(孟瑩 整理)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