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共28條,提出多項具體措施,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這是首個立足于民企改革發展的中央文件。
意見指出,要在電力、電信、鐵路、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放開競爭性業務,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支持民營企業以參股形式開展基礎電信運營業務,以控股或參股形式開展發電配電售電業務等。
電信、石油、電力等行業是典型的自然壟斷行業,即由于存在資源稀缺性和顯著的規模經濟效益,在這些行業中,大型企業聯合起來的單一公司生產效率比多家企業共同經營效率要高。一直以來,這些自然壟斷行業對于民企來說都是禁區。從經濟學上來說,這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自然壟斷行業往往具有較高的資金壁壘,這讓很多民企望而卻步,而正是這個資金壁壘,在市場監督體制還不夠完善的時候,保障了這些商品和服務的質量。而且,此次意見所指出放開的石油、電信等無一不是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國家之前無比重視、占據主導的行業,其基礎設施性質對社會來說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國家需要保證這個外部性的發揮,而這種外部性可能也會讓民營企業無利可圖。
那么,為什么現在國家開始嘗試在自然壟斷行業為民企敞開大門了呢?
首先,國家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這些基建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規模日益擴大、技術水平日益提升,僅僅依靠國家的力量捉襟見肘。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已比較嚴峻,財權不匹配讓地方政府戰戰兢兢。
而民企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逐步成為了我國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在5G等高新技術撲面而來的今天,技術迭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需要引入民營企業,讓這些“大部頭們”也能搭上科技進步的快車,提升產業效率。
當然了,市場監督機制的完善也是重要方面之一。目前,發改委、商務部、安監局、工商局等國家部門都有權監督石油行業,陸續發布了行業法律法規《石油價格管理辦法》、《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和《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等行業政策,這些幫助建立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石油行業監管體系,有效杜絕了劣幣效應的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意見沒有盲目放開,而是給民企指了一條更“便捷”的道路,比如入股。破壞性競爭可能造成資源的重復投入,而且,自然壟斷的客觀現實也是企業數量少會更有效率,因此,讓民企通過入股的方式進入這些行業,能夠既融合了民企的力量,又有效避免了過度競爭的弊端。
因此,此次意見的出臺,可以說正式向民企打開了電信、石油等自然壟斷行業的大門,這是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彰顯了我們為民企開道路、去障礙的決心。接下來,正如意見所說,在放開限制的同時,更要合理地設置路標,引導民企更好地生產經營。因此,這個大門要向哪開、開多大、如何開,也需要有關部門盡快落實文件精神,出臺可執行的操作細則。
□盤和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