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國能源行業也來到世界能源舞臺的中心。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中國2018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7.7億噸標準煤,是1949年的158倍,煤炭產量、原油產量、天然氣產量和發電量分別比1949年增長114倍、1574.9倍、22894.7倍和1652.9倍,煤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最大能源生產國。中國能源工業過去7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為中國這艘巨輪前行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
然而,中國能源行業規模巨大且體系龐雜,涉及從煤炭、石油、電力到可再生能源等多個重要門類,不同行業間具有相對獨立的技術和行業“壁壘”,對普通讀者來說,要想打通能源全產業鏈,通過一本著作即完整了解能源行業70年成就以及產業變遷,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兒。
作為一名能源行業人士,國慶期間無意中讀到的《神州脈動:能源革命改變中國》一書,給了筆者意外的驚喜。作為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神州脈動:能源革命改變中國》總體上是一本優秀的能源國慶獻禮之作。首先吸引我的是該書的寫作團隊,胡森林和林益楷兩位作者來自大型能源央企的資深研究學者,此前已經出版多部能源研究專著,林火燦則是《經濟日報》社資深記者,長期關注能源行業報道,這樣一個“豪華”的寫作團隊自然是作品質量的有力保證。
翻開書稿,全書明快流暢的文風讓筆者幾乎一口氣讀完。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就在習近平總書記9月26日對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發去賀信、在國內能源界引發巨大反響之際,該書第一章標題恰恰就是“60歲的大慶油田”。作者用簡短的篇幅和生動的文字,把共和國百廢待興之際大慶油田如何被發現、被開發以及大慶油田對共和國發展的巨大貢獻一一勾勒描繪出來。書中還介紹了日本人“錯失”大慶油田、“我為祖國獻石油”歌詞誕生等隱藏在歷史角落里的、鮮為人所知的細節,讀完之后令人頗為感慨,對總書記賀信中提到的“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論斷有了更加深刻的體認。
但該書并不僅僅滿足于作為一本講述中國能源發展歷史的故事書。面對當前全球低碳能源轉型大潮,中國能源行業發展也正處在“十字路口”。以清潔化、低碳化、多元化和智慧化為特征的能源轉型究竟如何在中國演繹,我們能否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轉型路徑?在這一宏大命題之下,如何化解中國油氣對外依存度之憂、中國石油“消費峰值”何時到來、如何用好能效紅利、如何化石能源清潔化前景,如何做好能源革命的加法、減法與乘法等,本書對上述這些能源行業人士關注的“熱點話題”,也進行了頗有深度的探索,力圖從專業視角給出自己的答案。
在當前數字技術浪潮風起云涌的時代,數字技術與能源的深度融合,究竟將推動能源發展“游戲規則”發生什么樣的變革,進而在多大范圍和程度上改變人類生活?里夫金在《第三次能源革命》一書中給出了初步答案。在《神州脈動:能源革命改變中國》一書中,作者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未來能源生產和消費涇渭分明的界限將逐步消融,分布式能源、儲能、電動汽車應用、智慧用能、能源大數據服務應用等新模式、新業態的實施和應用,將對人類未來工作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書中還對未來交通、未來建筑、智慧城市、全球能源互聯等場景進行了大膽設想,勾勒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未來能源新世界圖景。
在本書結語部分,作者給出了對中國能源轉型方向的三個基本判斷:第一,能源行業的發展將逐步從資源導向過渡到資源+技術導向;第二,我國能源轉型路徑是化石能源清潔化和清潔能源規?;坏谌?,以生態文明為旨歸,推動我國從能源大國邁向能源強國和生態強國。作為能源人一分子,筆者認為這三個判斷是客觀務實而又切中肯綮的,對中國未來能源發展轉型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后果日益嚴峻緊迫。2018年10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到2050年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愿景目標,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消費國和碳排放國,中國的減排行動舉世矚目。可以預見,未來30年將是中國能源轉型加速推進深度改變中國的30年,也是中國能源革命改變世界人類命運的30年。所有中國能源人應懷揣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福祉貢獻應有力量。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