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猝不及防地下跌,給國際市場帶來了難以估計的損失。
北京時間3月9日上午10時,紐約及倫敦兩地基準油價的跌幅均超過20%,布倫特油價此前一度跌超30%。
和這樣的下跌行情相反,3月9日,中遠海能大幅走高,A股一度漲停,H股一度漲超13%。
事實上,對于國內經濟來說,油價的下跌,不僅使得上漲的CPI有了回落的可能,更為關鍵的是,對企業降成本有著明顯利好。據美銀美林估計,油價每下降10%,中國GDP增速將提高約0.15個百分點。所以,國際油價下跌,對中國經濟恢復有利。
“中國是原油凈進口國,因此油價的下跌有助于降低我們的進口成本和通脹預期。”廣發基金宏觀策略部副總經理武幼輝表示。
按照預測,疫情導致部分必需品價格上漲,但對需求減弱的影響更大,機構預測2月CPI仍維持在5%左右的高位。不過,原油價格下跌,預計對3月CPI將產生抑制作用。
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持續通脹的基礎并不存在。受疫情影響,短期內可能出現“滯漲”現象,面臨失業和物價上揚的雙重壓力,這都是宏觀經濟政策需要高度重視的。
利好降成本
“真是令人難以置信,市場一開盤便被拋售大潮淹沒。”休斯頓能源咨詢公司Lipow Oil Associates LLC的總裁Andy Lipow表示。 3月9日亞洲交易時段開盤后的短短幾秒鐘內,布倫特原油期貨便創下有記錄以來第二大跌幅,僅次于海灣戰爭時的跌幅。
OPEC+聯盟解體引發了沙特和俄羅斯的全面價格戰,周末期間,沙特削減了官方油價,下調幅度之大創至少20年之最,向買家暗示將會增產,此舉毫無疑問是在挑明將向市場“海量”供應原油。高盛警告稱油價可能會跌到20美元附近。
同時,沙特阿美公司還對油價進行了30多年來最大的價格下調。阿美公司對亞洲、歐洲、美國客戶提供史無前例的折扣:把4月賣往亞洲的原油定價下調4美元-6美元/桶;把4月賣往美國的原油定價下調7美元/桶;把賣給西北歐煉油商的旗艦級阿拉伯輕質原油下調8美元/桶,售價低到驚人的10.25美元/桶。
下跌的油價給疫情中艱難回復的中國經濟帶來利好。據了解,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原油的依存度非常高,無論是工業生產、交通運營還是家庭消費等方面,每天油耗量驚人。
受此利好,“耗油大戶”中遠海能股市大幅走高,運輸業明顯受益。
事實上,不僅是運輸企業。據了解,石化產業鏈十分廣泛。中泰證券認為,以石油為原料的塑料、橡膠等產品將會受益于油價下跌,而作為塑料、橡膠等產品下游的包裝行業企業有望在原材料價格下行帶動下釋放成本壓力。
在行業內人士看來,國際油價下跌,會使很多行業的生產成本降低,甚至可以使相關商品價格下降,有利于刺激國民消費,利好于中國經濟。
降低通脹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油價出現大跌,可以帶動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這樣可對沖一下國內目前居高不下的物價,截止1月份國內CPI價格已經達到5.4%,創下10年來新高。如果國際油價下跌,勢必會拉低我國原油進口和轉化成本,導致成品油價格下降,進而傳導至各行業消費的方方面面,大幅拉低整體經濟運行成本。
事實上,上周(3月2—8日)食品價格繼續回落,豬肉價格環比下降1.2%,蔬菜和雞蛋價格也有不同程度下降。2月以來豬價、蔬菜和水果價格均值相比1月均值仍然環比上漲,預計2月CPI同比漲幅維持高位,3月CPI將出現回落。2月以來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國內油價和鋼價下降,煤價回升,預計2月PPI環比下降,同比由正轉負,預計3月PPI或繼續走弱。國內經濟存在短期下行壓力,通脹短期或繼續處于分化,中長期分化有望逐步收窄。
在劉元春看來,受到疫情影響,在未來一到兩個季度,就業率下降、價格上揚的狀態會延續一段時間。
“但CPI高企這種現象是一個過渡階段的現象,而不是一個中⻓期現象。在中國目前產能過剩、生產供給能力超強的這樣一個經濟體里面,出現持續通脹的基礎并不存在。受疫情影響,過渡期這兩個季度,出現所謂‘滯脹’現象是存在的,這是要高度重視的。而從中期⻆度來講,我們不存在持續通貨膨脹,持續失業的可能,但是兩到三個季度中國經濟恢復的過渡期中將面臨失業和物價上揚的雙重壓力,這是宏觀經濟政策需要高度重視的。 ”劉元春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