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報2021年06月18日訊 5月28日,道達爾宣布經股東大會批準,公司名稱將由“道達爾”(Total) 更名為“道達爾能源”(Total Energies),同時,道達爾能源將啟用全新的品牌LOGO。能源一詞彰顯了道達爾由傳統石油巨頭向多元化能源公司變身的決心。
石油公司掀起“更名潮”
事實上,道達爾的轉型遠不是改個名字這么簡單。近年來,道達爾逐漸加碼多元化能源業務,在彭博智庫的有關排名中,道達爾在向綜合能源轉型的總得分是所有國際石油公司中最高的。其不僅擁有最多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還明確表示,未來十年,公司的能源生產增長將以液化天然氣(LNG)和可再生能源為基礎。
道達爾的“改頭換面”只是眾多石油公司邁向轉型的冰山一角。有趣的是,同道達爾一樣,不少能源企業也試圖通過在名稱中“拋棄”石油、擁抱能源來證明轉型的決心。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更名更早。3年前,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宣布將公司名稱改為“Equinor”,新名字中不再包含“石油”。Equinor曾對此表示,更名是為了展現公司致力于成為一家大型能源公司,而不只是一家只專注于石油的公司。
丹麥石油天然氣公司2017年更名為沃旭能源公司,新名字與丹麥電磁學創始人的名字相關,寓意公司由傳統油氣向電力邁進的新征程。目前,該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電生產企業。
與在名稱中“拋棄”石油相比,bp則對公司的名稱釋義做出了新解釋,由“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變成“不僅貢獻石油”(Beyond Petroleum)。這一改變,同樣彰顯著bp在能源結構調整上的決心。而且值得一提的是,bp“不僅貢獻石油”概念的提出是在更早的2000年。
超前概念的提出,讓bp成為石油企業探索轉型的先頭軍。雖然經歷了早期的動蕩,但如今,bp仍然率先走在探索多元化能源的路上,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產業已初顯眉目。
顯然,在石油行業還遠遠稱不上“夕陽行業”的當下,多數國際石油公司已開始未雨綢繆,布局未來的轉型之路。
打造一個能源巨頭需要幾步?
從石油巨頭向能源巨頭靠攏,已成為行業趨勢。對于已在油氣行業浮沉了數十年的企業而言,傳統油氣主業與企業命脈緊密相連,沒有哪家企業能完全拋棄油氣資源。但隨著企業涉足項目的增多,必然會在投資上有所取舍。那么,“油氣牌”究竟該怎么打?
從目前國際油氣巨頭的實踐來看,多數公司正選擇剝離重資產、更關注回報率。如殼牌此前就出售了成本較高的大部分加拿大油砂資產,重點關注那些能在油價低于40美元/桶的市場環境中獲得良好回報的項目。道達爾則出售了英國北海的非核心資產,將重心轉移到回報率更高的中亞、南美等地區。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油氣行業的資產減記規模達到10年來的最高水平,頻繁的交易也顯示出行業正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與此同時,天然氣資產在油氣公司中占比越來越大。在目前全球排名前列的石油公司中,無一例外都將天然氣業務作為未來的發展重點,在油氣組合中,天然氣占比正逐漸超過石油。
這與天然氣高效、清潔的優勢有關。天然氣的清潔性使其在化石能源中具備更長遠的發展前景,同時其高效、穩定的特性,又能彌補可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的問題。
在調整油氣產業結構的同時,加大對新能源的投資力度,是石油公司轉型的進階階段。近年來,歐洲石油公司在能源轉型領域表現突出,憑借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明確的轉型路徑,正加速向新能源產業靠攏。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的投資相比,石油巨頭對新能源業務可以說是“熱情有余、行動不足”。目前,多數新能源產業與油氣產業在盈利水平上存在較大差距,考慮投資回報率風險,不少企業步伐邁得較為謹慎。
因此,雖然對于新能源的投資力度正逐年加大,但就目前而言,其所占據的體量還遠遠無法與油氣主業相提并論。而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能源巨頭,需要實現新能源業務與油氣業務并重乃至于超越。對石油巨頭而言,這一步,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跨越。
轉型之下中國油氣公司的抉擇
對中國的石油公司而言,能源轉型勢不可當,但也需要對癥下藥。近年來,國內油氣對外依存度和消費量逐年攀高,油氣供應存在明顯短板,加之行業出現的“黑天鵝”事件,種種因素嚴重制約著我國的能源安全。
在這種形勢下,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的方向不容動搖。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平亞曾表示,國內應明確要求到2035年甚至到2050年,油氣行業的任務是盡最大努力加強勘探開發,增加和保持油氣產量和供應鏈。
因此,對于我國油氣公司而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堅守油氣主業,才是發展的第一要務。但這并不與發展新能源產業相矛盾。相反,因地制宜地發展新能源產業,將成為我國油氣公司能源轉型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我國主要油氣公司也已開展相關嘗試。如中國石油憑借廣闊的沙漠油氣田條件大力發展光伏產業,中國石化利用鉆井優勢涉足地熱領域,中國海油憑借海上作業經驗及裝備進軍海上風電等。
尤其是我國“雙碳目標”提出后,我國油氣公司擁抱新能源的態度更加積極。轉型從來就與風險相伴,但風險的另一面,也是機遇。從石油巨頭邁向能源巨頭,并不意味著石油行業的衰退,而是又一次擴張業務的機遇。而對于能源轉型大潮下的油氣企業而言,有所為、有所不為,或許才是突出重圍的理智之選。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