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天然氣水合物報道與研究文章,可參見早報今年1月推出的“中國能源體系改革系列評論”:《海洋石油再造中國能源獨立》(1月17日至18日)及《氣體能源戰略推進中國能源結構跨越式轉變》(1月24日)。
今年5月25日發布的《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聯合情況說明》,中美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達成包括清潔煤技術、煤層氣項目、燃油低硫化及核電合作多項共識,但美國對中方保留了美方最大的新能源秘密———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合作。
誰掌握了天然氣水合物,誰就主導了下一代全球能源———天然氣水合物行將改變中國人的能源信念,改變當代中國下一步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改變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下一代世界替代能源的主力角色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是一種固態結晶物質,類似冰雪,由于天然氣體水含物中含甲烷分子超過99%,因此遇火即可燃燒。
天然氣水合物主要蘊藏在深海和陸地凍土地帶,海洋的底部是天然氣水合物礦藏形成的理想場所,它主要分布在深水的特定區的未固結沉積層域或是水深100~250米以下的極地陸架海域。
目前已有超過40個國家開展了天然氣水合物研究,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已發現了其存在的實物樣品和存在標志,其中海洋78處,永久凍土帶38處,中國發現的3處為南海北部陸坡、南沙海槽和東海陸坡。目前自然界發現的天然氣水合物主要有層狀、針狀晶體、亞等晶軸狀,顏色有琥珀色、淡黃色、白色、暗褐色等等。
中國的東海、南海、包括臺灣附近的深海區域和青藏高原等陸地凍土地帶都具備大規模發現可燃冰的地質條件。
目前多國科學家推算世界海洋中的天然氣水合物換算成甲烷氣體已超過2億立方米,相當于世界上目前已探明的煤炭、石油和常規天然氣的兩倍以上,是世界尚未開發的已知的最大的接替能源,也是地球上正待開發的最大化石能源。而且,根據目前已勘探調查的結果,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又是陸地凍土地帶貯藏量的幾十倍。
因此,任何一個世界大國發展能源、推進能源轉型都必須對天然氣水合物有戰略投入,有長期安排。
大國能源科學實驗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戰場
天然氣水合物最早的發現是實驗室的科學實驗,而不是傳統能源的野外實證,它表明天然氣水合物的發現和利用都必須依賴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理論,天然氣水合物不會是建基于經驗基礎上的產業。到目前為止氣水合物的發現已經有229年,使用天然氣水合物的概念也已經有196年了。
特別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通過國際合作的大洋鉆探計劃(ODP),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韓國和印度等單獨或共同合作在天然氣水合物領域進入了大規模發現階段,進行了工業化鉆探實驗性開采。
目前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的國際領先機構主要包括: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地質調查局、東京大學、加拿大自然資源理事會、美國海軍,以及中國科學學院、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近年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已經進入了突破階段,國際上有三個公認的開發試驗區,即加拿大馬更些三角洲和美國阿拉斯加北部斜坡的永久凍土區;日本南部海槽;美國的墨西哥灣。
全球性的天然氣水合物商業利用的競賽已經全面開始。美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和德國已經成為這個產業開發的領導者。中國鄰近地帶的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國家已經成為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的全球中心區域。喜馬拉雅山、中國的東海、南海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可能會構成中國與日、韓、印等潛在爭奪的新戰略資源。
其中,日本已成為天然氣水合物產業研究最為激進的國家。1994年,日本成立了甲烷天然氣水合物開發促進委員會,提出了多項開發利用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計劃,日本更確立了較美國提前五年至2010年即實現天然氣水合物海域商業性開發的具體時間表。
此外,以臺灣地區“中央地質所”原副所長,臺灣成功大學黃奇瑜教授領導的臺灣調查組,目前也在臺灣西南海域增積巖體和西部麓山帶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
對于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中國是一個后來者,而且還是一個實驗性開采比較落后的國家,如若不推行重大的國家行動計劃,將難以在天然氣水合物這個重要的戰略產業立于不敗之地。
推進發展中國天然氣水合物產業行動
中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的兩大主力機構分別是中科院的專門機構和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1998年4月中國正式以六分之一成員國身份加入了國際大洋鉆探計劃。
“十一五規劃”中寫明:“開展煤層氣、油頁巖、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資源調查勘探”。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列入國家發展規劃是一個進步,但顯然還沒有提高到國家下一代重要的戰略接替能源地位,對于天然氣水合物的開發與海底和凍土地帶的穩定性、全球大氣變化、化石能源的結構轉型,生態環境和國民經濟發展模式的相互作用還需要深刻的反思。
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全面的天然氣水合物產業的國家級綜合規劃或產業計劃,已有的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得到了國家專項“863”、“973”及國際合作重點項目計劃、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或資助。但是目前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在實驗室模擬、基礎理論、調查評價研究、鉆探技術和鉆探裝備、實驗區選擇、工業化開采和新技術開發等多方面與國際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有關部門初步制定的2010-2015年中國實現試驗性開采、2020年實現商業開采的時間表也還缺乏堅實的推進基礎,因此官、學、商結合制定中國天然氣水合物發展計劃已經迫在眉睫了。
為了保持中國在下一代氣體能源的戰略地位,特建議如下:
1.天然氣水合物的獨特資源優勢將促使中國周邊的主要國家日本、印度、俄羅斯、美國等擁有獨立供給的新能源,中、美、日、俄、印的能源利益沖突將得到重大調整。因此建議由中國政府推動設立中、美、歐、日、俄、印等天然氣水合物國際共同研究計劃,推進人類共同認識和使用未來能源。
2.誰主導了天然氣水合物,誰就主導了下一代能源。建議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大型電力和礦產企業與中央政府共同出資50億元設立國家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基金,同時確立中國海洋和陸地可燃冰商業開發試驗區發展計劃。50億元的本錢可能造就幾十萬億元價值的新興產業。
3.推進中國的各主要能源企業開展天然氣水合物的商業研究,加快培養可燃冰的研究人員和建立研究團隊,力爭不斷創造國際領先成果。
4.促進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全面列入國家相關產業規劃和科研規劃。
5.由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共同設立廣州天然氣水合物年度國際論壇。
6.以中科院和國土資源部現有的天然氣水合物研究機構為主設立國家專門的天然氣水合物研究機構。
自主創新是中國發展天然氣水合物的惟一選擇
天然氣水合物的中國商業行動就是要促使中國的能源體系伴隨著經濟體系的強大而調整,并且具有最新的體系轉型能力和經驗,由此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先進、低成本能源體系的創新國家。
發現新能源是全球化的,選擇好的能源消費方式也就是選擇好的民族生存空間,開發新的能源技術也就是促進一個民族提高生存能力。由于發達國家對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視為重要的能源財產秘密而嚴禁外泄,除應最大限度地借鑒世界上先進國家的經驗外,全面創新就成為中國的惟一選擇。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由于天然氣水合物的商業開發也影響海底和凍土地帶的穩定性,過多的甲烷排放也會影響全球的氣候的變化,處理不好會有災難性效果,因此天然氣水合物的商業利用必須以技術創新達到極致并且確保全面安全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