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年前,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必須掩鼻以對的垃圾會成為人類使用的能源。但在今天,它們已是新能源的一分子。
5月20日,北京市透露,未來5年將建150萬千瓦的垃圾焚燒發電站。另據報道,遠在大洋彼岸的通用汽車公司目前已是美國最大的直接利用垃圾產生的可燃氣體為企業供能的公司。掩埋垃圾產生的廢氣不加利用而散發到大氣中,將會加劇溫室氣體的排放,而通用汽車公司讓廢氣通過管道輸進燃燒爐,產生可燃氣體,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提供了一種廉價新能源。
熱力學第一定律告訴我們,能量是守恒且可以相互轉換的,其深層涵義是在說,各種能源是相互關聯、互相轉化和互相作用的。從這個意義講,看似非能源的資源綜合利用是又一種新能源。
資源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的魔術
說起瓦斯,人們總要與接二連三的瓦斯爆炸聯系起來。最近的一起是四川達縣一座煤礦5月20日發生瓦斯爆炸事故,十幾人死傷。在我國每年發生的多起礦難中,最大的殺手就是瓦斯爆炸。瓦斯又稱煤層氣,主要成分是甲烷。
中國能源網執行副總裁韓曉平介紹,瓦斯可以成為非常優質的能源,但由于在煤礦開采中其產量有限,不可能支持大規模的利用技術,只能參與分布式解決方案,就近利用瓦斯發電,就近并網銷售電量,就近利用所發電能。同時,瓦斯發電可以將溫室效應更強的甲烷氣體進行資源化處理,比生物質發電貢獻更大,因為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24倍。此外,瓦斯利用還可以挽救無數生命。瓦斯的綜合利用是一種的的確確的新能源利用形式。我國近年愈來愈熱的煤層氣開發利用,與此密切相關。
資料顯示,我國礦山資源綜合利用率僅為20%,浪費嚴重。而環視全球,除瓦斯外每天有著大量資源沒被綜合利用,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的沼氣、煉焦和煉鋼的可燃性廢氣、工業廢熱、余壓等資源都可以轉換成為能源,特別是電力。這些資源的特性是分散、資源量小,對于大規模商業化開發利用談不上價值,但是對于一些先進的小型模塊化能源轉換設備,卻大有用武之地。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認為,這些對于各種廢棄資源的再利用,以增加能源供應的形式都應該屬于新能源的范疇。
可再生能源:清潔、永續的資源
在各種新的能源利用形式中,可再生能源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新能源,它所涵蓋的范圍也非常廣泛。它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而且資源分布廣泛,適宜就地開發利用。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
高世憲的觀點是,將可再生能源界定為新能源形式,主要是由于其清潔性和資源的永續性。
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發展快速。水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已經成為發展重點。其中,風電技術已基本成熟,開發成本接近常規能源,未來將會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到2006年底,世界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了7500萬千瓦,過去10年中年均增長28%,已成為繼火電、水電和核電之后的第四大主要發電電源。太陽能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光伏發電和熱利用,2006年,全球太陽能產業的生產能力約200萬千瓦,總使用量接近700萬千瓦,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了60%。生物質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發電、供熱和生產液體燃料,其中全球范圍內利用生物質制取燃料乙醇的年生產量已經超過3000萬噸。
韓曉平則認為,值得重視的是與可再生能源相關的分布式能源。例如樓宇式的光電、光熱和直接光能,以及儲光等能源利用系統,它可以減少對外部能源的消耗;水源、地源、空氣源、污水源和排氣源熱泵能量回收技術對于樓宇建筑空調的能源供應系統;小型風力發電或光電系統對于獨立能源用戶的電力供應等。這些就近獲取能源、就近供應能源、因地制宜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增加需求側能源供應的系統,都屬于分布式能源系統的范疇,其涵蓋范圍和內容極為廣泛。再如小水電對于生態環境影響比較小,沒有溫室氣體排放,盡管是非常傳統的發電形式,但是屬于可再生能源,所以在新能源范疇中應該有其一席之地。
替代能源:以接力者的名義出現
如果說在定義可再生能源是否是新能源時,存在著為古老能源賦予新內涵的命題,那么替代能源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從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層面討論,替代能源是新能源,例如利用秸稈替代煤炭,利用生物柴油或乙醇替代石油,利用太陽能熱水器替代電力或燃氣熱水器等。但是,在替代能源戰略中,也存在利用一些較為豐富的資源替代更為稀缺資源的情況,例如利用煤炭制造甲醇、二甲醚,或者直接煤制油來替代對于石油資源的過度依賴。
韓曉平介紹,在替代燃料中,一些新型的煤制燃料也被專家們普遍稱之為新能源,二甲醚就是其中的一種。
目前,一些專家積極發展綜合性煤化工技術,而且建議建造一些規模并非很大的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和梯級利用的“化工—煤氣—電力—熱能”多聯產系統,同時利用煤炭向城市供應各種煤化工產品,向城市電網供電,向城市工業區和采暖系統供應熱能,同時向城市燃氣管網供應煤氣或二甲醚燃氣,并將多余的二甲醚轉換成為液體燃料供應城市交通系統,最后將灰渣制造各種建筑材料。這種多聯產工藝,以及所制造的二甲醚均應該成為新能源所接受的范疇。
同時,垃圾和廢舊塑料都不是可再生能源,但是利用它們制造石油的技術正在發展之中,因此利用廢棄資源制造石油這樣具有一定稀缺性的能源的技術無疑也是新能源技術。所以,替代性能源也應該納入廣義新能源的總體范疇。
在以上各種新的能源利用形式中,無論哪一種,都只是在最近幾年才成為人們聚焦的目標。因此有人會說,是石油緊缺帶來了油價高漲,才使過去在能源體系中被長期邊緣化的能源形式以潛力股的身份逐步走向舞臺中央。但從化石能源的資源有限性看,新能源主導社會發展只是遲早的事,或許石油緊缺加速了它的步伐,但決不是主要原因,因為新能源幻化成真是能源發展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