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館全景
瑞典,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今年正好是中瑞建交60周年;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的家鄉,諾貝爾獎一經設立便成為科學界的最權威獎項;瑞典,一個面積不大的北歐國家,卻因其強大的創造力聞名于世。
在上海世博園C片區,遠遠地看見一個用銀色幕墻裝飾、流露出濃濃的后工業時代時尚氣息的展館,這便是瑞典館了。走到近處,仔細揣摸銀色外墻上的不規則排列圖形,仿佛另有深意。果然,瑞典參展組委會總代表任安莉女士告訴記者,外墻上小孔組成的圖案,是她家鄉斯德哥爾摩的地圖。在這幅巨大的地圖上,她甚至可以找到自己家的屋頂。
這個發現,只是以“創意之光”為主題的瑞典館的一個小小縮影。任安莉女士自信地告訴記者:“在瑞典館,參觀者可以體會到瑞典人的創新精神。同時瑞典館通過世博會也想讓人們知道,創造力可以服務于人和環境。”
38年前,人類環保之船從這里啟航
進入瑞典館,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環境挑戰廳”。映入眼簾的是5大塊立體展板,細細欣賞了一幅賞心悅目的自然風景畫后,驀然轉身,記者發現,從另一側看過去,這幅風景畫竟然變成了一個垃圾場的畫面。這幅“左看右看”不一樣的畫,采用對比手法,呈現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瑞典人在環境保護方面觀念的轉變和為保護環境做出的努力。展板左看是污染治理前的舊貌,右看是污染治理后的新顏。
第一幅畫是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左看是該市的一座垃圾場,右看是垃圾場經過改造,變成了自然公園;第二幅畫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市容,從一側看,是上世紀60年代該市污染嚴重的水域,而從另一側看,是治理后的斯德哥爾摩運河,人們可以在河中悠閑地游泳、釣魚;第三幅畫是瑞典的森林,從一側看,是森林被濫砍亂伐以后剩下的光禿禿的樹樁,而從另一側看,大自然又重現出樹木茂盛的景象;第四幅畫是瑞典哈馬比海灣區域的今昔對比,從一側看,臟亂差曾經是港口重污染的標簽,從另一側看,今天哈馬比海灣地區已經建成一個時尚小區;第五幅畫,介紹了瑞典楚門湖的變遷,從一側看,湖泊有機物污染嚴重,水面鋪上了厚厚的藍藻,而從另一側看,經過治理的楚門湖已經恢復了潔凈,湖面波光粼粼。
當記者提出“瑞典館為何選擇這個展示主題”時,任安莉女士回答說:“現代工業的發展會給每個國家帶來環保問題。我們把這5組畫面放在展館里,是想強調環保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瑞典通過努力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她進一步解釋說:“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瑞典政府就開始關注環保工作,環保意識開始在社會上得到普及。瑞典國土面積很小,瑞典人很尊重自然,與自然有著十分親近的關系。盡管我們希望國家盡快發展,但發展絕不能建立在人對大自然的損害上。”
在瑞典,環保被很多人當成事業在做,不少瑞典企業家都認為環保治理是一門很好的生意。是怎樣的吸引力讓公司參與到環保事業中來?瑞典政府的經驗或許值得借鑒。任安莉女士說:“要找到解決方案和實現環保的目標,需要很多方面共同的努力。一是政府的政策引導,二是企業的愿望和積極性,三是個人要努力去參與,多方合力才能促進環保事業發展。”據瑞典的《世界廢棄物觀察》雜志介紹,在瑞典,地方政府其實是環保產品和服務的買家,而這樣的好客戶更能激發企業開發更好的產品。地方政府對大部分的廢棄物、供水、污水、能源供應等基礎設施負責,在不同的環境和發展問題上統籌考慮,統一規劃。瑞典政府和企業之間明確的分工和良好的合作是研發具有競爭力技術的基石。
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中期,瑞典政府僅通過國家環保局就給予地方政府及其環保工程補貼了20億瑞典克朗,占同期政府公共投資的20%以上。在國家政策傾斜與各方支持下,瑞典的環保產業迅速發展。任安莉女士告訴記者:“環境治理的投入是很好的投資,而不只是增加成本。從1996年至今,瑞典的碳排放量減少了18%,而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45%。目前瑞典在能源利用、水源供應、空氣污染治理、垃圾處理等方面擁有眾多的知名公司,他們對專業環保問題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在瑞典,環境技術在工業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08年,瑞典環境技術工業總產值超過1350億瑞典克朗,其中出口產值達到370億瑞典克朗。而廢棄物管理和回收再利用,是環境技術工業的最大組成部分,產值接近520億瑞典克朗,出口產值接近110億瑞典克朗。
的確,瑞典在環保方面是十足的先鋒。經瑞典政府提議,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于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133個國家的1300多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是聯合國歷史上首次以環保為主題的會議,是人類環境意識覺醒的標志,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全球環境保護的航船從斯德哥爾摩啟航。
盡情地玩和“諾貝爾意識”
瑞典館的“創意之光廳”展示了瑞典為世人所熟知的各項發明創造。貯存、配送液體食物的利樂包裝,30億人正在使用的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著名免費網絡電話解決方案Skype,還有自動取款機、電腦鼠標、局部麻醉劑、透析療法、安全火柴、活動扳手、拉鏈……它們都出自同一個地方——瑞典。2004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曾發布過一份調查報告《創新時代的歐洲》,公布了“全球最有創造力的國家”排行榜,瑞典取代美國位居榜首。
瑞典參展組委會總代表任安莉女士向本報記者介紹瑞典人的創新精神。
在“創意之光廳”,記者還發現了為人所熟知的硝化甘油安全炸藥,這正是瑞典著名化學家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的發明。諾貝爾立遺囑將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的利息用于設立諾貝爾獎,自1901年以來一直被公認為是科學界的最權威獎項。瑞典也因為諾貝爾偉大的遺囑而受益,大批優秀的科學家來到瑞典,瑞典成為科學家實現夢想的樂土。面向全球的諾貝爾獎使瑞典的創新更具國際化的視野,更多的創意和想法在更廣的范圍內茁壯成長。后來,瑞典的創新不僅在技術上勝人一籌,并且滿足了不同用戶的需求,工廠、研發及營銷機構以燎原之勢,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每個角落。
在與瑞典館工作人員交談時,他們自豪地告訴記者,諾貝爾先生是創新精神的典范,同時每個瑞典人骨子里都會有創新的意識。任安莉女士進一步解釋說:“瑞典人的創新精神主要緣于兩方面:一是由于瑞典國家很小,所以我們一直有團隊精神,我們必須合作,才能做出偉大的東西;另一方面瑞典歷史上一直有很多的發明和創造,很長時間以來,瑞典的教育制度也能支持創新精神的產生。瑞典創新精神一部分是諾貝爾精神的傳承,最重要的還是每個人都擁有創新的意識。”
走出瑞典館,耳畔傳來一陣一陣孩子們的歡笑聲,一群小朋友在瑞典館的小型游樂園里玩得不亦樂乎。從這館外的兒童游樂園,到館內縱貫展館的超級滑梯,再到那超級大秋千,游客們在瑞典館的參觀簡直就是一個放開手腳去玩的旅程。難怪任安莉女士告訴記者:“我們希望游客不是嚴肅地在這里看展覽,而是在這里盡情地玩。所以我們安排了滑梯、秋千,門外廣場上還有一個瑞典式的兒童游樂場。我們關心孩子們的感受,讓他們一起游戲,一起完成任務,同時也保持個人自由。因為他們是我們保持創造力的來源和未來。”
參觀瑞典館,可不能用“看”這么正規的動詞,在這里,孩子和大人,都可以盡情地玩。創新是件嚴肅的事情,但只有讓人們從中獲得快樂,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推廣。這或許正是瑞典躋身最具創新精神國家行列的奧秘所在。
僅僅10年,一座危城轉型為迷人之都
親身感受了“環境挑戰廳”所展示的瑞典在環境治理前后的巨變,記者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瑞典是如何做到這些的?接下來,“方案解決廳”可以找到答案。這里展現了瑞典如何采用先進技術解決環保難題,用科學技術協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方案解決廳”,我們看到今天斯德哥爾摩市95%的生活垃圾都做到了循環使用或者轉化成燃料;斯德哥爾摩連接工廠與居民區之間的熱交換系統,負責搜集夜間工業余熱或者余冷,供住宅集中供熱或者制冷;在斯德哥爾摩,能量循環無處不在——甚至在下水道里的污水也可以用于住宅的供暖和制冷。
在一塊醒目的展板上,記者看到用中英文寫著這樣一句話:“很多環境污染都是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找到環境治理的方案。”還有一塊展板直白地寫著:“可能你上趟廁所就等于為巴士加油了。”不少觀眾看到這句話首先會覺得奇怪,繼而會點頭表示贊賞。因為這里解釋說,沼氣是最環保的燃料之一,而馬桶排出的污物可以提煉出汽車所需的能源——沼氣。
對于人們頗為關心的如何解決城市工業污染問題,馬爾默市給出了答案。馬爾默館展示了一個傳統的重工業城市如何成功實現轉型成為迷人的宜居之地。馬爾默市市長伊馬·尼帕盧(IImar Reepalu)在給馬爾默館的致辭中說:“20世紀90年代,馬爾默的前景看起來非常凄涼。工業曾經是馬爾默的支柱,但由于工業企業倒閉,預算赤字巨大,工作機會消失,馬爾默正在成為一座處于危機中的城市。但是,這種深刻的危機也給這座城市實現徹底改變、嘗試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提供了契機。”
馬爾默首先在瑞典實現了可持續性城市發展的愿景,從一個工業城市到知識和生態城市的轉型由此開始。這種轉型是建立在能源利用、交通運輸、廢物回收、城市規劃、水源供應等相關的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僅僅10年,馬爾默已經轉型成為一個高度迷人且受歡迎的地區。
看看這部分內容——一座“零污染”垃圾焚燒廠。無法回收利用的垃圾,在這里經過焚燒處理,滿足了馬爾默市及其周邊地區60%的供暖需求。
記者還意外地獲悉,馬爾默館展示的“明日之城”生態城模式計劃將在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獲得應用。今年5月12日,瑞典議會代表團訪問曹妃甸并出席了瑞典駐華大使館環境科技中心和中國唐山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管理委員會舉行的中瑞“明日之城”項目合作簽約儀式。以瑞典馬爾默“明日之城”為模型和參照,雙方共同合作將位于曹妃甸國際生態城西2.65平方千米的區域建設成中國的“馬爾默”。
瑞典館夜景
鏈接:瑞典館其他看點
看點一:云杉膠合木。瑞典館入口大廳材料采用瑞典云杉制成的膠合木。這些云杉樹齡都超了70年,加工成膠合木后,其強度大于同等質量的鋼材,而且這種結構的房屋還具有良好的防震作用。
看點二:森林圖案。瑞典館十字形通道兩旁展示了瑞典森林的圖案。參觀者在通道中行走,猶如穿梭在瑞典的大森林間。瑞典的森林曾經遭受過巨大的破壞,濫砍亂伐現象嚴重。但之后,瑞典政府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每砍掉一棵樹,必須種上兩棵。現在,瑞典每年的伐木量是1億立方米,但森林的增長量是1.2億立方米,目前瑞典森林覆蓋率達54%。
看點三:會說話的樹。在瑞典館二樓展區,一棵能夠說話的觀賞樹讓游客興致盎然。當你靠近它時,它會用英文說,“你好”,“很高興認識你”;當你把手放到它的葉子上,它身邊的落地燈就會亮起;當你周圍人很多時,它會說,“太擠了”。其奧秘在于,樹的下面有一個傳感器,能夠接收樹上電磁波的微弱變化,并且與計算機內預先制作好的“說話”系統相聯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