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山西首個現代煤化工項目試點
今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到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煤油循環經濟園區考察。圖為該集團董事長任潤厚(左一)在向劉延東介紹情況。
作為中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一直是一個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換取GDP高速增長的省份之一。有數據表明,山西的能源利用效率約為2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個百分點,比世界發達國家低15個百分點以上。與煤炭緊密聯系的煤、焦、冶、電、化、建材等產業占全省工業產值的80%,其中煤炭生產所創造的GDP占全省GDP一半以上。而煤炭消耗被認為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之一。如此重型高耗能的結構,在全國首屈一指。如何讓煤炭這種高碳能源成為低碳之路的開路先鋒,這是山西省面臨的比其他省份更為嚴峻的挑戰。
這也正是政府所慮。2001年,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啟動了煤變油重大科技項目試驗。這年4月,山西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簽訂了《發展山西煤間接液化合成油產業的框架協議》,提出在今后5至10年內,在山西建成1個以百萬噸級煤基合成油為核心的、多聯產特大型企業集團。
2003年,山西省第一個以低碳為標志的現代煤化工試點起步了。
不謀而合
就在2003年底,山西省完成了一件至今引以為自豪的事情――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單位共同開發成功煤基高品質柴油。這種世界上最優質清潔柴油的問世,標志著我國具備了開發和提供先進成套產業化自主技術的能力,并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可以將煤變為高品質柴油全套清潔能源技術的國家之一。其核心技術于2005年通過了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技術鑒定。
那么,由誰來承擔這個工業化的重任呢?這個企業必須具有相當強的技術、管理、人才方面的實力。更重要的是,這個企業必須具有追求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的責任感和勇氣。因為煤炭的低碳之路,就意味著要顛覆傳統的粗放型資源開采方式,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為目標。在2003年,這個理念在中國還只停留在專家們的論文上。
這時候,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進入到有關方面的視線中。
山西潞安集團是山西省五大煤業集團之一,2000年8月由山西潞安礦務局整體改制創立,具有70多年的煤炭開采史。2000年7月,任潤厚赴任山西潞安集團董事長。從基層礦山一路走來的任潤厚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作為一家煤炭企業的老總,他特別關心如何解決我國“富煤缺油少氣”所帶來的弊病。他的就職演講是5年再造一個潞安。當時有人和他探討:就現在的煤炭資源來看,你的資本是什么呢?還有那么多的煤可挖嗎?任潤厚說,新潞安不是靠挖煤挖出來的,是靠延伸產業鏈,走“煤―焦―化、煤―電―化、煤―油―化”產業鏈增值增出來的。
在一個合適的時刻、合適的場合,任潤厚和有關方面談到了一起。雙方商定,山西第一個煤間接液化合成油試點就放在潞安。盡管當時還沒有“低碳”的概念,但任潤厚強烈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偉大的夢想,是未來煤炭產業低污染、高效益發展的方向,盡管有風險,值得一試。“這個項目的開發建設將成為潞安由資源開采型企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轉變的一個重要契機。潞安集團不僅僅是追求油品,更重要的是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煤炭利用的附加值,實現清潔生產、多聯產低碳排放。”
就這樣,潞安集團成為山西低碳經濟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百日會戰
2006年2月22日,國內首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煤變油工廠――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示范廠隆重奠基。2006年7月19日,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潞安人率先翻開了山西煤炭工業、能源工業、資源型企業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煤變油,這個全世界都在攻克的尖端技術,對于一個靠挖煤、賣煤的企業員工來說,如同小學生一步邁進了大學課堂。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沒有模式可以照搬,就是任潤厚,也是不停地惡補一陣才敢在人面前坦然地談論煤變油。
2007年9月22日,示范項目工程建設“百日大會戰”正式打響。
第一個讓潞安人著急的是設計圖紙。潞安集團建設示范基地的這兩年,也正是國內煤化工飛速發展的兩年。各地工程項目進入建設高峰期,大批新項目集中上馬,造成設計單位任務過滿過重,設計力量嚴重不足,影響施工正常進行。潞安集團這回領教到伺侯“上帝”的滋味。他們調動各方力量,千方百計為設計單位創造無微不至的條件,生怕因為自己的一點閃失耽誤了時間,讓設計單位停下筆。他們幾乎每月組織召開一次設計協調會,集中研究解決重大技術問題。同時,派車間主任常駐設計單位,隨時掌握設計進度,在設計最緊要的環節,組織技術人員到設計院協助設計。
設備制造與設計同樣困難。長周期非標設備交貨期成為制約工程進度的關鍵因素。空分裝置空氣壓縮機組,原計劃2008年3月底交貨,嚴重影響出油目標。通過省煤制油領導組、煤基合成油公司領導及技術人員多次協調,最終提前兩個月交貨。緊接著是低溫甲醇洗和吸收制冷等關鍵設備,也在多方積極協調下被生產出來了。
這次“百日大會戰”戰果累累:主流程土建主體基本完工,部分裝置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建安量完成3.6億元,為下一階段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8年初,潞安集團圍繞試車進入了第二次“百日大會戰”。
經過一年六個月不同尋常的戰斗,2008年12月22日,潞安21萬噸煤基合成油示范項目正式出油。這是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批煤基合成油。
時隔一年,2009年12月30日,潞安集團以煤基合成油為基礎煤化工多聯產低碳排放示范項目全線投產。
實現轉型
山西第一個低碳排放示范項目的成功,給世世代代靠煤吃煤的山西人帶來了無限美好的前景。
走進這個低碳園區,如果不是事先了解,誰也想不到這里曾經是、現在仍舊是以煤為原料的生產企業。這里已經實現了物料與能量流動形成閉鎖鏈條,以及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和零排放。CCIN記者在尿素生產車間看到,這種尿素是利用合成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氫氣、高純度氮氣和高純度二氧化碳放空廢氣生產出來的。這里的18萬噸/年合成氨裝置和一套30萬噸/年尿素裝置,每年可以回收利用19.6萬噸放空氮氣,減少2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利用周邊焦爐煤氣進行重整,作為氣源補充,每年可減少1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從76萬噸降為35萬噸,共減排41萬噸。同時,園區還回收利用低熱值尾氣,進行整體煤氣化聯合生產聯合發電,實現煤炭能源的高效綜合與低碳利用,整個園區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萬噸。
有人形容,在這里,人不見煤,煤不見天。
如此一套低碳工藝,卻比傳統煤炭生產高效數倍。潞安集團原煤產量從2007年的7712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13436萬噸,增長74.2%;營業收入達到775.9億元,是2007年305.31億元的2.54倍;利潤總額實現83.9億元,是2007年20.4億元的4.11倍。目前企業非煤產業銷售收入已占到總銷售收入近一半。到2010年底,潞安將成為以循環經濟為主要發展方式的綠色新型的能源化工大集團。
今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考察了山西潞安集團的煤油循環經濟園區說:“你們做了非常有益的工作,取得很了不起的成績。煤基合成油項目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發展了循環經濟,基本上做到吃干榨盡。希望潞安集團煤基合成油項目也能成為高碳能源低碳使用的一個示范。”
目前,潞安集團煤制油、煤化工、煤變電的循環經濟項目,均被中科院列為全國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其帶動作用正在顯現。今年3月15日,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與潞安集團共建的上海低碳能源轉化技術中心在中科院上海浦東科技園正式揭牌成立。這標志著潞安集團乃至山西省在低碳能源技術的研發、利用上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人不見煤,煤不見天是山西首個現代煤化工試點的最大特點。生產現場鮮見成建制員工,人們只需在調度室里監控生產情況。(本版圖片由王樂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