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場對電石落后產能的淘汰運動在全國各地展開,可謂聲勢浩大,力度空前。記者在業內采訪時,聽到了許多對這次調控新政肯定的聲音。與此同時,記者也聽到了業內的一種反思——電石為何總是在國家產業政策調整中首當其沖呢?
利用電石爐尾氣制甲酸鈉是技術成熟、經濟環保的電石下游產業項目,正得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圖為天津碳一有機合成工程公司職工正在安裝調試電石爐尾氣制甲酸鈉裝置。 (劉方斌 攝)
現狀:
聲勢一大市場就趨緊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中國電石工業協會秘書長孫偉善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電石市場基本上延續了去年12月的態勢,出廠價格在去年12月份的基礎上小幅上漲。特別是今年5月份,整體電石市場呈現賣方市場的狀況,電石供貨比較緊張。在供貨緊張的情況下,電石價格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漲。如,寧夏吳忠地區電石噸價上漲了150元,內蒙古電石噸價上漲了80~150元。各地電石出廠價大都超過了3000元/噸,有的達到了3500元/噸。
分析電石市場趨緊的原因,孫偉善認為,一是部分電石企業停產轉產。由于各地正在大力推進國家指令性的71.8萬噸電石落后產能的淘汰,以及前不久西南地區旱情造成電石企業電力供應不足,相當一部分電石企業被迫停產轉產。如陜西省目前有9成的企業停產,內蒙古部分電石企業轉做鎳鐵,至少有20臺以上的電石爐轉做鎳鐵了。國家的宏觀調控可以改善電石的產業結構,但會給商品電石供給量帶來一定的影響。二是下游聚氯乙烯開工企業增加,導致國內電石市場需求強勁上揚。2010年1~5月國內聚氯乙烯產量達455.7萬噸,同比增長了18.9%。預計全年聚氯乙烯消費電石將超過1000萬噸,約占國內電石總量的60%。
記者了解到,目前淘汰71.8萬噸電石落后產能的工作正全力推進。工業和信息化部剛剛完成了對各省淘汰工作進展的督查,即將公布具體的淘汰企業名單。近幾日,國家有關部門再次出臺了針對電石企業的打壓政策,嚴格要求各地取消以往的優惠電價。目前寧夏地區已經取消以往的優惠電價每千瓦時4分錢,也就是說當地電石企業每生產1噸電石要增加150元的成本;甘肅省取消了優惠電價2分3厘;內蒙古6月1日起把電石企業的電價每千瓦時上調了3分錢,而且從7月1日至12月31日,對2.5萬千伏安以下電石爐執行臨時性差別電價,在現有工業電價的基礎上每千瓦時再提高5分錢。電價政策的新一輪調整,對電石企業的影響非常大。
擔心:
淘汰加碼恐怕事與愿違
對當前開展的淘汰電石落后產能行動,中國電石工業協會理事長張玉有一肚子話要說。2010年國家要求各地再淘汰落后產能71.8萬噸,加上各省為保自己節能減排任務而自行加碼的電石淘汰量,今年電石淘汰總量將超過100萬噸,整個“十一五”實際淘汰電石產能約400萬噸,超過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淘汰電石落后產能200萬噸目標的一倍。
他感覺現在電石企業成了各地產業調整的“受氣包”,凡要節能節電時就打壓電石企業。對1.25千伏安的電石爐,國家并沒有政策要求淘汰。但為了完成當地的節能任務,一些省政府部門自行下文要求在2015年前淘汰這些電石爐,還有一些市縣政府要求在2012年之前就要淘汰。企業與之理論,他們答曰:“我們也是一級政府,有權做出淘汰政策。”其實這批1.25千伏安的電石爐,大多是在2004年淘汰小電石爐時,企業按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建的,有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為保增長而建,開到現在,這些企業連基建投資都沒有收回。
專家分析認為,淘汰電石落后產能弄得不好就是一把雙刃劍。電石是一個高能耗產品,但也是基本化工原料產品,所涉及的下游產業面廣量大。關掉幾座電石爐,雖然能減少能源消耗,但也會造成電石短缺,影響眾多下游產業正常開工。這樣,電石的GDP沒有了,電石下游產業的GDP也將減少。“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是GDP能耗指標,GDP的減少同樣完不成GDP節能任務。因此,淘汰電石落后產能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嚴格按中央的統一部署來執行,不能層層加碼?,F在有的地方政府,光盯著電石能耗高就將其大力淘汰,不顧眾多下游產業對電石產品的需求,以致于GDP下降,GDP節能任務仍舊完不成,這是得不償失的。
寧夏大榮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振林告訴記者,現在東部地區把電石企業砍得差不多了,但電石是許多產業的基本原料,下游企業還是要用的。他們在當地買不到電石只有到西部地區來買電石,不惜驅車2000多千米到西部來拉。拉電石一般是專用車,拉不了回程貨。拉一噸電石來回光油耗就得400多升,相當于2/3的電石生產能耗了。這實際上是把生產環節的能耗轉嫁到運輸環節,這樣折騰的結果,算總賬,能耗肯定是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他認為淘汰電石落后產能必須注意區域平衡的問題,不能把一個地區的電石企業都砍光了。
吉化電石廠先后組織完成了控制循環水出入口溫度等9項攻關改造項目,有效地降低了能耗,節約了資源,年可節水160萬噸。圖為操作員正在電解槽前調整電解液位。 (金相先 攝)
電石的下游產品之一液態可降解地膜在農村的應用前景廣闊。圖為對比試驗,左為普通地膜,右為已降解的液態地膜。(高菁 攝)
反思:
改橫向發展為縱向發展
為什么電石行業在歷次調整中總是首當其沖?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從自身找原因的話,這與我們企業光追求橫向發展、不注重縱向發展不無關系。也就是說,這與企業一味擴大電石產能產量,沒有發展電石下游高附加值產品有關。
目前,為避免在此輪大調整中被淘汰,電石企業紛紛開始向高端產業領域發展,以期改變單純依靠電石的被動局面,避免國家一出臺調整政策就陷入困境。
朱振林告訴記者,電石有多種用途。我們曾經形象地將電石產業鏈比喻成一棵樹,在電石這個主干上可以萌發很多的枝干。比如:乙炔、聚氯乙烯、石灰氮、聚乙烯醇、氯丁橡膠、1,4-丁二醇等。其中石灰氮還可做雙氰胺、硫脲、農藥多菌靈、百菌清及單氰胺的原料,石灰氮還可做用于鋼鐵工業做滲氮劑、脫硫劑等。
朱振林十分看好發展電石下游的石灰氮系列產品。石灰氮中含氮20%,是傳統的氮肥產品,現在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都將其作為氮肥登記、使用。在日本,石灰氮系列產品已成為當家的化肥、農藥品種。因此,盡管日本是能源資源極度貧乏和對節能高度重視的國家,但他們還是鼓勵發展電石工業。“如果我們也把石灰氮發展成當家的化肥、農藥品種,就農業在中國的重要性來講,政府還會總是砍我們電石嗎?”朱振林說。
據了解,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產業化生產以來,石灰氮在我國的產銷呈緩慢增長趨勢,隨著下游產品及衍生物的發展,近10年來增長迅速,由上世紀末不足20萬噸產量,迅速擴張到目前的70萬噸產量。朱振林認為,電石企業發展石灰氮產業鏈是一條好出路。他了解的最新信息顯示,在國外,石灰氮-氰胺系列產品的開發已經進入較先進的醫療保健領域,如用于生產治療癌癥、白內障、糖尿病等新藥。但國內對現有的產品生產和應用仍處于較低水平,產品市場過于集中,主要在雙氰胺、硫脲等幾個產品上,其用量占到了總產量的80%以上。在應用領域上又集中在農藥及其他化工中間體上,在農業和醫藥、鋼鐵工業以及其他領域的研發應用明顯不足。他建議,生產企業要加大科研投入,在產品的研究上要著重于產品的應用研發。
記者從張玉處了解到,他的企業——內蒙古白雁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過去一直單一發展電石,一度成為國內產量最大的電石企業。但單一的電石產品結構,使他在歷次國家淘汰調整中吃了不少苦頭,他的幾臺較小的電石爐均被淘汰拆除了,讓他暗地里心疼不已。他意識到,光靠擴大電石生產規模,企業是難以做大做強的,必須向高端產業領域發展。經過一番調研,他選擇了發展聚乙烯醇產品?,F在,他與國內聚乙烯醇優勢企業——皖維公司合作,正在建設20萬噸/年醋酸乙烯和10萬噸/年聚乙烯醇裝置。這兩套裝置今年底有望建成投產。此后,他還將發展聚乙烯醇系列精細化工產品。屆時,他的企業將實現從單一電石企業到綜合精細化工企業的華麗轉身,企業的能耗水平和經濟效益將不可同日而語。
張玉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我們從內蒙古有關部門獲悉,近年聚乙烯醇在農業領域將有重大突破,這就是農村巨大的可降解地膜市場。”據了解,多年來我國在農用可降解地膜技術上始終沒有突破,由于農民使用的地膜不能短時間降解,造成白色污染,不少牛羊等牲畜經常因誤食地膜而死亡。而采用腐植酸與聚乙烯醇制成的新型可降解地膜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將腐植酸與聚乙烯醇按比例配成一定濃度的液體,在播種的同時用播種機噴灑該液體。該液體與空氣中的氧氣相結合,立即形成一層地膜,覆蓋在地表面。這種地膜根據配比不同,可以在2~4個月內就地降解,而腐植酸本身就是一種肥料。因此,聚乙烯醇在農村的市場前景將不可估量。
這些企業老總的體會是,只要選對了發展方向,電石工業就可以擺脫“受氣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