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杭州召開的2010中國塑料產業大會上,記者居然看到了伊朗代表團的牌子。此次伊朗派了一個包括伊朗國家石油公司、伊朗國家煉油和銷售公司、伊朗石化總公司等大型石化企業負責人在內的40多人的代表團來參加這次會議。(張木早 攝)
今年1~4月,中國從中東進口的聚烯烴占到同期進口總量的41%。這是在明確地告訴中國同行:中東石化產品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正在成為現實。
對此,業內人士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
中東產品“產能過剩”
中東,這個世界油庫正在成為世界石化工業投資最集中的地區。曾經享受豐富的油氣資源所帶來的巨額財富的中東各國,已經不滿足于只做油庫了。
據記者得到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2013年,中東地區乙烯產能年均增加近400萬噸,到2013年將新增乙烯產能1600萬噸/年,約占世界乙烯新增產能的47%。屆時全球約90%的乙烯衍生物和70%的丙烯衍生物凈出口將來自中東。
此前,美國化工理事會預測,2010年中東石化產品產量將穩中有升。其中,沙特將增加6.3%、卡塔爾增加7.4%、科威特增加3.2%、阿聯酋增加3.4%、伊朗增加2.2%。有專業分析師認為,到2010年底,中東的乙烯產能將超過歐洲,接近世界總產能的20%。
中東石化產品產能大幅增加,除了其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以外,其巨大的成本比較優勢也是重要因素。
中東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而其伴生的乙烷可為乙烯生產提供廉價的原料,使其乙烯生產成本低達每噸100美元。相比之下,我國以石腦油為原料的乙烯生產成本高達每噸530美元。
“即使加上到中國港口的運費、關稅和包裝等費用,中東的聚乙烯產品到港成本仍較國產的低,價格競爭力極強。而中東生產的乙二醇和聚乙烯一樣,在全球具有絕對的成本優勢。”中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這樣表示。她說,從現金成本上看,中東石化產品不到中國產品的30%。
但是,在產能大幅增加的同時,中東市場對石化產品的需求卻十分有限,從而導致極高的“產能過剩”。
全球知名的咨詢企業國際化工信息咨詢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中東地區聚合物供應嚴重過剩。其中,聚乙烯產量是當地需求量的5倍,聚丙烯產量是需求量的3.5倍。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以及2009年底迪拜債務危機的沖擊,使該地區市場需求出現進一步下滑,產能過剩更加嚴重。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對石化產品的需求卻不斷增加,而且由于國內生產能力有限,不少石化產品都存在供需缺口。以聚乙烯為例,2008年中國的供應缺口在475萬噸,2009年達到666萬噸,2010年仍有561萬噸。于是,在去年全球整體需求疲軟的情況下,中國市場卻一枝獨秀,進口大幅增加。據統計,2009年中國進口的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和乙二醇的增幅分別達到35.1%、49%、102%和47%。
一邊是高產能、低成本的高產品庫容,一邊是巨大的市場需求洼地。中東石化產品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在所難免。
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近年在中國展開了一系列宣傳攻勢,以期提升其在中國聚合物市場的地位。圖為該公司2008年在參加上海的一個行業展覽會時舉行宣傳活動。 (袁偉 攝)
中國產品無力抵抗
記者從一位專家手中得到的一份統計顯示,目前,中東石化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來勢洶洶。比如聚乙烯,中東地區對中國的出口,2008年是101萬噸,填補了國內兩成左右的需求缺口;而根據預測,201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20萬~260萬噸,所占比例達到一半。再比如乙二醇,2008年是213萬噸,已經占到41%;而今年將達到340萬~380萬噸,占到75%~83%。而聚丙烯的進口量增長幅度最大。2008年是29萬噸,占到11%;今年將達到80萬~90萬噸,比例將狂升到80%~90%。也就是說,今年中國市場的進口聚丙烯將基本是中東產品的天下。
另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15年,中東的聚乙烯、乙二醇、聚丙烯、精對苯二甲酸等石化產品對我國的出口量合計將可能達到1682萬噸,比2008年增長3.5倍。
毫無疑問,如此大量的中東石化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將打破這條產業鏈業已形成的平衡。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最擔心受到沖擊的是國內最大的石化產品生產商中石化。中石化齊魯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對此的憂慮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他認為,中東石化產品挾成本優勢必將以低價在中國市場上參與競爭。“事實上,中東石化產品對我國低價拋售的苗頭從去年就開始顯露。”這位負責人說,2009年中國從中東進口的石化產品價格普遍低于當期的市場價格。他提供的一項測算數據顯示,在中東產品的沖擊下,到2015年國內乙烯裝置開工率可能會降至54%左右。也就是說,國內近一半的乙烯產能、數千億元資產將閑置,并影響到為這些乙烯產能提供原料的約1.5億噸/年的配套煉油能力。“國內石化產業一旦失去主導地位,下游企業的原料供應安全和價格決定權將被進口產品控制,其影響不可小視。”
也有人卻沒有這么悲觀。
中國石化聯合會副會長趙俊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該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問題。“中東石化產品的進入當然會影響到中國的石化市場。但長期看,這些產品更像是一股活水,會促進整個產業鏈的調整,保持市場的活力。”他認為,中東石化產品最大的優勢在于原料成本。但是,由于中東的油氣開發已進入穩產期,未來中東地區的石化企業獲得廉價乙烷的難度也在加大。
這意味著他們將更多地利用石腦油為原料。“這樣一來,他們的成本優勢就沒有那么大了。”
匯豐銀行環球銀行化工及多元化工業業務組主管鄧偉力也同意這種看法。他說,雖然中東有很多的乙烷,但由于分配問題,不少的石化企業仍然不得不用石腦油。“中東的石腦油裂解裝置,并不比中國的同類生產裝置有更大的優勢。”
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唐吉慶則認為,前些年,中國的乙烯是暴利,除了短缺以外,還有就是乙烯的商品量很少,一般都是石油企業自己進行深加工。現在中東產品進來了,價格下來是正常的回歸。中東的石化產品有不少是針對中國市場生產的。有了這樣的競爭,中國的石化企業也不得不進行結構調整了。
不少專家并不認同中東產品會低價傾銷的看法。
鄧偉力就認為,中東的石化企業是不會在中國市場上單獨打價格戰的。“他們雖然原料成本很低,但是項目的投資成本卻很高。所以,我認為他們不會傾銷產品,因為他們必須要回收投資成本。”
前述中石化的那位專家也表示,前一段有些中東進口產品的價格已經接近或者低于我們的成本價了。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他們也不會做賠本的買賣,產品價格太低了對他們也不利。
浙江明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新偉對此更是確定:“他們不會在中國市場進行低價銷售。”因為在他看來,即使是在全球,石化產品的需求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整個價格在經過這一輪波動之后,會重新達到一個相對的平衡。
由此,韓新偉覺得,中東石化產品對國內企業會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還是在可控范圍之內的。他的理由是,在國內市場上,中石化、中石油等處于壟斷地位,在市場上的控制力還是非常強的。
而對下游企業來說,比如塑料加工企業,大量中東產品的進入卻是一大好事。
“中東產品的進入可以給市場帶來一股活力,改變一下目前的市場格局。”每年聚乙烯用量達到3萬噸的食品包裝膜生產企業佛山新長盛塑料薄膜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濤告訴記者,現在塑料原料供應基本處于壟斷地位,下游企業的選擇性和價格話語權都有限。中東產品進來以后,價格會降低自不必說,至少下游企業有了更多的市場選擇。“還可以逼著國內壟斷企業改進服務質量,提高產品品質。”
國內產業必須調整
中東的石化產品是真的進來了,國內的產業正在經歷由此產生的變化。
趙俊貴表示,目前整個石化產業鏈需要對中東的產業發展狀況、競爭優勢、市場策略等等進行充分地研究和評估,達到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調整自己。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有一種慣性思維,即對外國產品總是希望國家以關稅方式予以保護。對此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副總工程師張福琴表示,要政府對中東產品來征收特別關稅或提出特別的保護法案,這不符合國際市場規則。
她認為,中東產品的競爭力主要在于成本優勢,因此,國內企業首先必須要降低成本,調整產品結構,發展高端產品來避開中東產品的競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其次是要著眼于跟下游的聯合,應該加強與下游的汽車、家電等企業聯合,形成一種上下游的產業聯盟,開發像汽車保險杠、郵箱聚烯烴專用料這樣的產品,提高市場份額。
鄧偉力認為,除了對內聯合,還應加強對外聯合。國內企業與中東的生產商進行聯合,將中東的產能為我所用也不失為高明之策。
“這幾年,一些中東生產商不斷與一些大型的公司合作來擴張他們的分銷能力。比如,2002年,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就以20億美元收購了帝斯曼的烯烴與聚烯烴業務,從而進入歐洲市場。而目前,他們都希望能夠在亞洲和中國尋找更多的合作伙伴。”鄧偉力表示,這正是中國企業的機會。
而據趙俊貴介紹,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已經同沙特、伊朗等中東國家的石化生產商開展了合作。中石化和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合資建設的天津百萬噸乙烯千萬噸煉油項目已經于5月11日投入商業運行。
浙江永安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建軍告訴記者,中東石化產中進入中國市場這是一個無法控制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趨勢。中國石化企業應對這種變化的辦法有很多,而利用期貨交易來規避風險應該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現在,大量的石化企業還不熟悉這一手段,因而不重視,不運用,這是不應該的。中東石化產品進入中國給市場帶來的最大風險就是價格的波動,而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功能是規避這種風險的最有效方式。”
石化期貨被看作是中國企業規避價格風險的重要平臺。在2010中國塑料產業大會期間,多家國內期貨公司在會場門口布置了展臺。(張木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