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資源老底兒,吃傳統技術老本,走粗加工老路
二○○六年十月,河南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我國無機氟化工行業第一個國家認可的實驗室。圖為多氟多公司技術人員在做實驗。(梁鴻軍 攝)
氟化工人士最近有點欣喜,又有些郁悶。欣喜的是,當全球的業內人士都在為美國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獻計獻策時,含氟表面活性劑產品被普遍看好;郁悶的是,我國作為全球氟化工產能第一大國,卻拿不出多少像樣的含氟表面活性劑產品。其實,何止含氟表面活性劑的境遇如此,但凡技術含量高的氟化工產品,我國能自主生產的都寥寥無幾。這早已是氟化工人士的心頭之痛。
粗加工 只能為他人作嫁衣
螢石主要成分是氟化鈣,屬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是發展氟化工的源頭。全球螢石資源儲量約6億噸,我國螢石儲量占54%,居全球第一。若論資源優勢,中國氟化工得天獨厚。在國際上,由于全球能源日趨緊張,非石油路線的氟材料受到了熱捧。
但我國氟化工產業的發展情況卻不樂觀。氟化工產業資深專家、上海三愛富公司原總經理滕名廣概括說:“我國氟化工初級產品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氟化工生產大國。但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生產技術雷同,粗放式發展,投資過熱,產能過剩。實際上,我國氟化工產業只能將低附加值的含氟中間體賣給外國,再把國外生產的高附加值產品進口到國內,只是用戰略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在為跨國公司作嫁衣裳,掌握不了主動權。”
滕名廣所說的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的氟化工,具體體現在兩方面:
第一,產品層次低。氫氟酸是發展氟化工的第一步,是最基礎的產品,處于氟化工金字塔的最底端。而中國這種基礎氟化工產品卻超常規發展。氫氟酸產量從2004年的30萬噸,逐年攀升至2008年的70萬噸左右。但國內氫氟酸消費量并沒有明顯增長。2009年底,中國氫氟酸實際年產能已經達到130萬噸,而產量只有60萬噸左右,開工率不足50%。氟樹脂和氟橡膠初級產品的產量增加也是如此。2002年,聚四氟乙烯生產能力為1.6萬噸,2009年達到5萬多噸,短短幾年增加了3倍多;2002年,氟橡膠產能僅為800噸,到2009年產能增加了八九倍,增長速度驚人。但高附加值的含氟精細化學品如含氟表面活性劑、含氟液晶、含氟醫藥等產量卻十分有限。上海瀛正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含氟表面活性劑年產能50噸,這個規模已經位居行業前列。
初級產品的超常規發展盡管促進了氟化工產業的發展,但無疑也帶來了兩方面的不利影響:其一,造成我國寶貴的螢石資源大量變相出口。2006年,我國出口氟化工產品所消耗的螢石精粉占到全年用量的56%,而到2008年這一比例達到65%;另一方面,產能過剩給國內氟化工產業造成困難和壓力,導致惡性競爭。
第二,產品利潤率低。浙江省氟硅化學品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專家告訴CCIN記者,從氟化工產業鏈來看,隨著產品加工深度的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和利潤率成幾何級數增長。如產業鏈上游的螢石,其價格只有每噸數百元;無水氫氟酸的價格為每噸數千元;制冷劑噸價在萬元左右;聚四氟乙烯噸價數萬元。而位于產業鏈下游的高端氟橡膠噸價則要十幾萬元;含氟精細化工產品有的噸價更是達到了百萬元。
利潤率低成為中國氟化工企業心頭揮之不去的痛。由于處于產業鏈的低端,而且氟化鹽、制冷劑等產品大體雷同,自我惡性競爭,導致出口產品價格低廉,利潤率低下。國際金融危機后,聚四氟乙烯售價每噸由4萬~5萬元一度下降到3萬元,聚全氟乙丙烯每噸由10萬多元下降到7萬元左右,氟橡膠由每噸10萬元下降到6.5萬元,企業利潤率不足5%。
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季剛說:“長期以來,國內氟化工產業一直以量的擴張為主要發展方式,以做大為主。氟化工產業必須對如此低的利潤率進行反思。”
缺核心 成不了黃金產業
國際上,氟化工因高技術、高性能、高附加值而被譽為黃金產業。而我國氟化工產業為何會面臨困境呢?
“國內氟化工企業是在沒有知識產權保護、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由于沒有高新技術支撐,就把高科技的黃金產業做成了低檔次產業。復制是我國氟化工生產發展的主要形式,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不多。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我國氟化工發展的軟肋。”滕名廣說。目前氟化工高端產品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環節薄弱,已逐漸成為卡住氟化工向縱深發展的瓶頸。
CCIN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養成了坐吃資源的習慣,轉型積極性不高。一名企業家很自然地向CCIN記者表示:“我們擁有螢石資源,現在即使做一些初級產品出口,仍然可以賺點錢嘛!”這種態度至今代表了一部分氟化工企業和園區的發展思路。
據了解,我國螢石資源分布范圍很廣,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230處,分布在全國25個省(區)。那些掌握了螢石資源的地區或企業,紛紛進軍氟化工,這就導致各地園區遍地開花。滕名廣介紹說,由于缺乏高新技術支撐,我國氟化工園區多半名不副實。不少園區僅僅只有氫氟酸裝置或一些簡陋的無機氟鹽產品,沒有形成產業鏈,只是借資源優勢出現的半吊子園區。
其二,擔心技術被復制,誰也不愿創新。一位年長的科研工作者說:“氟化工產業的技術被復制得太厲害了。現在業界使用的技術仍舊是幾個骨干企業在計劃經濟時代為軍工需要而研發的,此后在全行業被反復復制,基本實現了共享。如果按照這個架式,就算我費九牛二虎之力拿出來一項新技術,但明天你就會發現,這項技術已經被同行悄然復制。如此惡劣的創新環境,誰還會有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呢?”
其三,缺少資金實力,無力進行創新。還有企業家說,我們也想搞技術創新,但搞一項研究少則也要幾年時間,而且耗資巨大。當下對企業來說,生存還是第一位的。
CCIN記者了解到,中國人是完全具備氟化工創新能力的。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就自力更生開發出了氫氟酸、氟利昂、含氟聚合物等技術,這也成了當前企業廣泛采用技術的藍本。但就是因為創新環境不好,這些積累的技術低水平重復使用,行業也到了基礎產品過剩而高端產品不足的尷尬時刻。
因此季剛建議說:“對氟化工產業發展來講,知識產權保護至關重要。希望國家有關方面能采取知識產權保護的相應措施,保護和促進氟化工的技術創新,使中國氟化工企業擁有自己的靈魂。”
新政策 必倒逼產業升級
中國氟化工依靠資源優勢和粗放發展的路子走了幾十年,如今這條老路肯定走不通了。
滕名廣接受CCIN記者采訪時說:“今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出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采取綜合措施對耐火黏土螢石的開采和生產進行控制的通知》,國家發改委規定每年螢石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1100萬噸(礦石量),這是我國第一次對螢石礦實行開采總量控制管理。若以我國螢石儲量3億噸計算,按此開采速度,也僅僅只能開采30年。” 該《通知》還提出從礦山開采、生產計劃管理、稅收、環保、產業準入、出口管理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控制縮減螢石的開采量和生產量。毫無疑問,對于螢石原料的開采控制,結束了有水快流式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也開始倒逼我國氟化工產業走上精細化道路。
在國家政策方面,季剛表示,我國已將氟化工產業列為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將含氟材料定位為不可缺少的高新技術材料及實現傳統產業節能減排、降低消耗必不可少的支撐材料。國家還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對氟化工產業發展加以規范和扶持;有關方面也正在制定氟化工產業準入條件和“十二五”氟化工發展規劃。這些都為氟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機遇和條件。
從另一個角度看,以科技引領產業升級,追求高附加值和高利潤,是氟化工產業面臨的巨大誘惑。CCIN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幾個例子,從中就可以體會到高端氟化工產品的魅力。如目前全球含氟藥物達數百種,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并且超過50%的新藥品種屬于含氟醫藥。含氟醫藥成了氟精細化工最為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
原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聞建勛告訴CCIN記者:“含氟液晶材料是一種典型的高新材料,是附加值最高的產品之一。現在廣泛使用的筆記本電腦、數碼攝像機,以及用于衛星技術、軍工等的高端顯示儀器無不使用了含氟液晶顯示器。現在看來,無氟不液晶,高性能的顯示器非含氟液晶不可。根據國際液晶協會預計,2010年,全球液晶材料的市場蛋糕價值800億美元,如果含氟材料占其4%的市場份額,那就將達到32億美元。普通聚四氟乙烯100元/千克,而含氟液晶材料價格達3萬元/千克,附加值高出數百倍。”
當前已經有企業邁開了轉型升級的步伐。中化藍天集團有限公司上虞基地氟精細品車間主任陳先進說:“我們已經瞄準高端含氟精細化學品,本車間正在從事含氟精細化學品的中試研究,進行新產品的開發,打算邁開大步挺進氟化工產業鏈的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