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內蒙古甲醇產業走向的調查
目前,內蒙古有不少煤化工企業都在探索破解產能過剩的突圍之路。圖為德國專家正在幫助鄂爾多斯化工集團新建的多晶硅裝置開車。
一談起內蒙古的經濟亮點,人們大多會借用一句成語“揚眉吐氣”——“羊、煤、土、氣”來概括。羊是指內蒙古具傳統優勢的畜牧業;煤是指豐富的煤炭礦產和快速發展的煤化工產業;土是指舉世無雙的稀土產業;氣是指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天然氣化工產業。前不久CCIN記者在當地采訪時,看到了人們對快速發展的煤化工、天然氣化工提振地方經濟與提高百姓收入的喜悅,但也看到了高能耗產品產能過剩帶來的巨大困難。
產能第一難掩過剩困境
近年來,依托豐富的煤炭、天然氣資源和利好政策環境,內蒙古的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獲得了迅猛發展。區內化工企業涌現出了許多個產能第一:2008年宜化集團在內蒙古合資建設的百萬噸級天然氣制尿素生產基地投產,成為國內氮肥產能第一的企業;2009年遠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甲醇產能達135萬噸/年,名列全國第一;2010年,鄂爾多斯化工集團的電石產能達130萬噸/年,躍居全國前列;今年8月8日,神華集團包頭煤化工公司180萬噸/年煤制甲醇、6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等特大型煤化工裝置建成投產,更是創造了多項國內外產能第一……
CCIN記者從內蒙古有關部門了解到,今年僅自治區批準新建和續建的重點項目中,甲醇年產能合計就達1500多萬噸,電石達240萬噸,聚氯乙烯達380萬噸,合成氨達230萬噸,尿素達281萬噸。這還不包括地、盟一級有權批準的投資額在1億元以下的項目產能。今年國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落實了淘汰電石落后產能72.8萬噸。其中國家在內蒙古要淘汰16萬噸電石落后產能,而這里新上的電石產能卻10多倍于此。
目前內蒙古最頭疼的過剩問題就是甲醇。據CCIN記者了解,此前內蒙古已投產的甲醇項目產能就已達1100多萬噸,而在建或已被批準建設的甲醇項目產能還有1500多萬噸,雖然其中2/3是帶下游產品的,但若是下游產業一有不測,企業很可能還是以甲醇來投放市場。若這些產能匯集在一起,內蒙古的甲醇產能將達到全國2009年全年甲醇產量的兩倍以上。
CCIN記者在幾家甲醇企業采訪時也看到,產能過剩已經使他們的日子很不好過。
目前,中海油天野化工公司的年產20萬噸甲醇裝置已是在虧損運營。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國家上調了天然氣價格,現在廠里拿到的氣價是每標準立方米1.27元,比去年上漲了30%。而國內甲醇由于產能過剩,加上中東進口產品的沖擊,市場價格低迷,他們企業的甲醇每噸只賣到1900元多一點,企業現在是成本倒掛。
遠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規劃發展部經理張培文告訴CCIN記者,由于產能過剩,目前他們企業甲醇只賣到每噸1950元,根本不賺錢。而且內蒙古本地的甲醇消費量幾乎沒有,要把甲醇運到華東、華中等地區,距離遠,運輸也是大問題。現在企業在擴建罐區,在市場不好和運輸不暢時只有增加庫存。甲醇是危化品,庫存量過大風險是很大的,當CCIN記者問及這一問題時,張培文無奈地說:“市場不好,企業也沒有別的辦法。”
企業多方尋找破解途徑
為給巨量甲醇尋找出路,遠興能源公司的規劃發展部門是費盡了精力。他們廣羅信息,四處考察,對國內甲醇下游產業的市場前景作了艱苦細致的調研。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覓得一個適合企業的好項目——甲醇流化床制丙烯。該項目投資比煤制烯烴少,產品市場好,生產效率高。他們千方百計在國外謀得這方面的專門人才,與清華大學合作正在進行這一技術的攻關。初步研究成果顯示,用這一技術制成的丙烯要比國內示范項目神華煤制烯烴的丙烯噸成本低1000元左右,非常適合甲醇企業發展丙烯系列的高附加值產品。
天野化工公司副總經理韓秋說,他們為企業甲醇找到的出路是發展下游的聚甲醛產品。目前他們正在全力建設一套6萬噸/年聚甲醛項目,這是天野人嘔心瀝血建設的“希望工程”。當初,自治區領導帶隊上國外一家大企業去謀求引進技術,誰知外國人就是不給。天野人一咬牙,回來自己苦干,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關,不久這套裝置就可開車了。
中國石化聯合會副秘書長、全國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潔汽車專委會會長胡遷林在接受CCIN記者采訪時指出,甲醇是新型煤化工產業的一個關鍵中間產品,往下游發展可生產眾多市場前景好的產品,而且還有不少產品生產技術正在開發中。目前的甲醇產能過剩具有一定的暫時性、相對性。如有的需要等待示范項目建設運行成功,像甲醇間接煤制油、甲醇制烯烴、甲醇制丙烯等;有的需要等待國家相關政策、標準的制訂和完善,如醇醚燃料等。
國內有一些城市正在對甲醇汽油進行試點。圖為浙江衢州的一個甲醇汽油加油站。
發展醇醚燃料比較現實
據CCIN記者觀察,更多的甲醇企業把脫困希望寄托在醇醚燃料上。
遠興能源公司非常看好醇醚燃料的市場。他們認為,雖然內蒙古車用燃料的消費市場有限,但如果與山西、陜西、四川、寧夏和甘肅等鄰近省份聯片推廣甲醇汽油,市場容量還是十分可觀的。目前他們正和區內其他單位一起,與鄰近省份探討共建煤基醇醚燃料試驗示范區的可行性,推動甲醇汽油推廣提速。
為了打開醇醚燃料市場,內蒙古寶源石化公司通過不懈努力,做通了中石油內蒙古分公司的工作,解決了成品油來源問題,并在呼和浩特市與烏蘭察布盟交界處,投資建設了一座年產20萬噸的醇醚燃料和甲醇汽油生產調配中心。該公司向自治區政府打報告建議,選擇呼和浩特市做示范,率先使用,然后在包頭、通遼、赤峰、鄂爾多斯等有條件的城市推廣使用。在取得市場運行、管理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在全自治區全面推廣。
這些企業的探索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肯定。中國石化聯合會副會長、內蒙古自治區化學工業協會會長柳華民認為,啟動內蒙古的甲醇車用燃料市場,是解決甲醇產能過剩的現實出路之一。內蒙古已形成的甲醇年產量占到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其中50%可自行消化,還有50%急需尋找出路。如果將這些甲醇資源轉化為甲醇車用燃料替代成品油,既可使資源在當地得到充分利用,又使甲醇生產企業能夠保持正常生產,可以形成產業經濟的良性循環。
但是,要推廣醇醚燃料,首先要過政策這一關。據了解,M85甲醇汽油國家標準已出臺半年多,但甲醇市場沒有多大起色,原因就是用此汽油的新型汽車還沒有上國家批準生產公告。沒有上公告的車屬于黑車。沒有車,油自然賣不動。
因此,有專家認為,目前在國內全面推廣醇醚燃料的條件還不成熟,而在甲醇產能明顯過剩的情況下,正好可以在甲醇資源豐富的省區市率先推廣使用。這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一是地方政府要有明確的醇醚燃料發展政策和規劃。二是做好各相關地方標準的制訂工作。率先推廣的山西等省已制訂了一些相關地方標準,但醇醚燃料的添加劑標準、組分油標準等還沒有。三是鼓勵有條件的市縣進行應用示范,取得經驗,少走彎路。四是要出臺適當的政策支持。比如現在企業在購進原料汽油時需繳納消費稅,而當制成甲醇汽油銷售時又要繳納消費稅。這樣重復征稅會對醇醚燃料發展形成打壓。
據了解,內蒙古化學工業協會已于近期向自治區政府打報告,建議政府啟動內蒙古地區的甲醇車用燃料工作。區內幾家甲醇企業也為推廣甲醇汽油作了不少準備,但是,自治區政府至今未對協會的報告作出回應。
CCIN記者也了解到,目前甲醇汽油推廣工作又有了新進展。《車用甲醇汽油(M15)》國家標準上報稿已經完成,經專家討論后將上報國家標準委審核通過,今年底有望出臺。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對M85汽車的生產進行了一次專門調研,目前調研報告已上報到李毅中部長,建議國家批準M85專用汽車的生產公告。一旦公告得以批準,有了專用汽車,M85甲醇汽油的推開就快了。
在國務院今年公布的淘汰落后產能任務中,電石行業也承擔了72.8萬噸的淘汰任務。圖為山西有關部門正在對一家小電石廠進行拆除。 (圖片由劉方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