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館全景
在上海世博園歐洲國家館區,一個看上去像大籃子的草黃色建筑絕對奪人眼球。當你走近它時,你會發現這座建筑是由黃、棕、黑3種顏色的藤條編織的藤板,在鋼骨管和玻璃支架上纏繞出美麗的線條,就像一個藤條編織的籃子,又如一個婀娜舞動的西班牙女郎飛揚的裙擺。
這就是西班牙國家館。與周邊國家館紛紛采用各種創新材料搭建的展館相比,這個用藤條編織的大籃子讓人感覺更親切。通過這個傳統與古樸的大籃子,可以充分感受到西班牙人對現代科技的孜孜追求。
世博會是一個世界的大舞臺,各色人等都可以在此相遇。
垃圾處理模式: 垃圾桶內的東西為國家所有
西班牙館展示的主題是: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這一主題由3個展廳來演繹,分別講述了人類的起源、從我們父母的城市到現在、從現在的城市到我們下一代的城市這樣一個脈絡。
20世紀60年代,西班牙的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父輩一代拎著大包小包,懷揣夢想涌入城市,蓋房、建鐵路、造公路,拉開了大規模城市化建設的帷幕。幾十年的時間內,城市發生巨變。現代化西班牙城市出現了,熱鬧繁華的街頭、酒吧、超市和百貨商場……
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垃圾也成為城市頗為頭疼的事情。如何更有效地回收垃圾?如何才能讓垃圾有更高的再利用率?馬德里案例館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馬德里案例館展示了一個巨大的流程圖,清晰地展示了在馬德里擁有歐洲最復雜和先進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和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等綜合基礎設施及服務。
流程圖上顯示,馬德里的城市面積有606平方千米,人口數量327萬,約為北京的1/6。2009年,馬德里市家庭共產生垃圾110多萬噸,企業產生的垃圾將近30萬噸。
據介紹,西班牙已經立法,規定只要在垃圾桶內的東西即視為國家所有,把垃圾竊為己有將被視為偷竊。所有的垃圾桶上都印著“市政府”的圖案。也就是說,在桶內的任何垃圾都被視為國家財產而神圣不可侵犯。偷垃圾和偷金銀同罪,政府還告知市民,看見偷垃圾者舉報有大獎。
馬德里市政府負責馬德里城市垃圾的綜合處理。馬德里市政府在瓦爾德明戈麥斯科技園建有3座功能強大的垃圾綜合處理廠,負責處理馬德里21個城區的廢物。這個科技園也是歐洲最大面積的垃圾回收和再利用場所。垃圾綜合處理廠下設有垃圾堆肥廠、生物沼氣生產廠、塑料處理廠、廢渣傾倒廠等8種垃圾處理場所。
處理廠首先將垃圾分為可再利用與不可再利用兩種。不可再利用的垃圾將廢渣分離出來后,剩余垃圾將進入垃圾傾倒廠用于產生沼氣,廢渣可用于產生電能。可再利用的垃圾用處就更大了:經過分離和分類,產生可回收材料和有機物質,有機物質經發酵催熟后可成為肥料供給農民,也可產生沼氣和用于發電。塑料、金屬、玻璃和紙張等可回收材料則供給這4大類的生產商循環使用。
“可別小看這些垃圾,通過科學有效的垃圾分類和處理,馬德里市每年能夠回收12萬噸的紙張和紙板、5.3萬多噸各類塑料和金屬以及3.8萬噸玻璃,并能從垃圾中提取7萬噸有機肥料。用垃圾生產30.6萬千瓦時的電能,這個數量等于22萬個家庭一年的電能耗費。” 馬德里館協調人伊格納西奧·尼諾告訴記者。
據介紹,馬德里每年都會組織市民、學生到垃圾分類處理廠參觀,了解垃圾是如何被回收利用的。“普通人無法直接參與垃圾的回收處理,但卻能在源頭為垃圾分類做出貢獻。”尼諾表示,馬德里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保證城市垃圾從源頭就有效分類。馬德里市設有30萬個家庭垃圾收集箱和6萬多個廢紙桶,一年365天中363天會有專人到每家每戶回收如家具、電器等大體積的垃圾。
馬德里把垃圾箱設計成不同顏色,供市民分類投放。其中黃色垃圾箱回收塑料、藍色垃圾箱回收廢紙,綠色垃圾箱回收玻璃和金屬,黑色垃圾箱回收食物垃圾。有味道的生活垃圾要在晚上才能傾倒到室外的垃圾桶里。對于電池這種有嚴重危害的垃圾,馬德里市與很多城市的做法一樣,在公共場所設置專門的電池回收點,人們都會自覺地把廢舊電池投放在里面。
據了解,西班牙營建集團(FCC)擁有西班牙全國60%的垃圾收集權。它是西班牙大型建筑服務集團公司,位列世界500強。FCC發展戰略長期專注多樣化發展,盡管名為建筑公司,但它業務涉及到固體廢物收集與處理、街道清潔、水供應、飲用水與廢水處理工廠維護等等,現在已成為西班牙城市環境衛生市場龍頭企業并逐步向其他國家發展。
西班牙女郎在特制的橡膠地板上展示西班牙舞蹈。
來自中國的大籃子: 經過三層化學處理
“西班牙館使用了8524塊藤條板,全部是手工編織。就在不久前,西班牙館榮獲了2010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國際建筑大獎,成為12個得獎建筑之一。”蒂娜告訴記者。
據蒂娜介紹,西班牙館的設計師名叫米拉耶斯· 塔格利亞布,是全世界數量不到10%的女性注冊建筑師之一,曾經參與過北京奧林匹克中心場館和游泳館設計方案的評選。對于記者提出的為什么選擇藤條作為建筑主要材料的問題,蒂娜表示,藤條編織的籃子誕生在古代工匠手中。今天塔格利亞布女士重塑籃子,其實是一個找到傳統并對傳統進行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這也是一種創新。”
“藤編雖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但是在大型建筑上運用得很少。因為它存在易碎、易燃、易腐等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借助一些化學產品進行處理。展館上每一個藤條都經過第一層防腐處理,第二層防火處理,最后再進行涂油處理,以使它足以抵抗上海的高溫、多雨等惡劣天氣。藤條用開水煮5個小時可變成棕色,煮9個小時接近黑色。” 蒂娜女士告訴記者,這些深淺不一的藤條板100%是中國制造,都是在孔子的故鄉山東制作完成的,因為將藤條從西班牙運過來成本太高。
遇到大風,藤條會不會被吹跑呢?蒂娜微笑著表示,建筑就像人一樣,有它的骨骼。西班牙館的骨骼是用鋼結構建成的,這些藤條好似人的肌膚,覆在外面。皮膚和骨骼連接得天衣無縫。另外記者了解到,在西班牙館的鋼結構上涂裝的是氟碳涂料。氟碳涂料具有優異的耐腐蝕性和超長的耐候性等優點,是高性能涂料的代名詞。
“每個人對于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都有自己的闡釋,我們想表達的是:環保,是關于在過去中尋找并重新發掘被我們遺忘掉的材料,探索出更多應用上的可能性。這或許也是我們在創新中要注意的一點。” 蒂娜再一次強調了她對創新的理解。
小米寶寶心目中的未來生活:純凈的水、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
小米寶寶的明天: 電力供應100%來自可再生能源
在最受觀眾歡迎的第三展廳,有一個巨型機器人娃娃坐在展廳中央迎接著四方來客。它名叫小米寶寶。只見它皮膚嫩紅,手和腳上的細紋都清晰可見。它時而張嘴憨笑,時而閉目沉思,還會伸出小胳膊,動動小腳丫……無數個肥皂泡從天花板上緩緩飄落,陽光偶爾透過藤條縫隙灑進館內,整個氛圍給小米寶寶營造出一個做白日夢的場景。
這么逼真的小米寶寶是怎么做出來的?旁邊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它是在西班牙設計,在美國制作,有6.5米高,分成18塊運抵上海。小米寶寶骨架由鋼鋁合金構成,身體由聚酯樹脂組成,皮膚由透明可拉伸的硅膠做成,一頭金發則是用馬鬃一根一根粘上去的。小米寶寶一共有20個動作70種表情,如眨眼、抬頭、微笑、皺眉,都是由體內一套復雜的電力驅動系統完成的。
設在地面上的屏幕不間斷地播放著孩子心目中的未來生活:純凈的水、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
西班牙人通過孩子的視角描繪的未來遠景,其實已不完全是白日夢,也并非紙上談兵。比如純凈的水。西班牙館的另一部分——位于世博園城市最佳實踐區的馬德里案例館展示了馬德里擁有歐洲最先進的水資源再利用系統,它設有8個污水凈化站,可以把整個城區和周邊衛星城鎮的污水100%進行再生處理。馬德里對2011年城市用水需求的管理計劃是,將水耗減少12%,并加強替代水資源的使用,如利用污水凈化產生的再生水灌溉公園綠地和清潔街道。
而小米寶寶夢想中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則要靠新能源來保證。
西班牙館館長瑪麗亞·蒂娜女士表示,西班牙在太陽能利用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陽光充足,每年超過300天有陽光。西班牙計劃到2020年,讓太陽能的發電量增長至目前的3倍,太陽能發電能力從47吉瓦提升到134吉瓦。并要在國內將歐盟制定的到2020年能源供應20%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提高到23%。
“當然,西班牙想要達到電力供應100%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僅靠太陽能是遠遠不夠的,風能同樣是西班牙大力發展的可再生能源。” 蒂娜告訴記者,驅車行駛在西班牙的公路上,常會看到公路兩側或山丘上聳立著一排排白色大風車,柳葉形的巨大扇葉徐徐轉動,帶動渦輪機將風能轉化為電能。2009年,西班牙建造了當時最大的風力發電場,其發電規模達到11.6吉瓦。目前西班牙風電總產量達20.2吉瓦,擁有超過400個風力發電場。到2020年,西班牙希望能夠達到3吉瓦電力供應來自近海風力發電的目標。
蒂娜還介紹說,西班牙風電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是1997年實施的《電力法》。這部法律最重要之處在于設立了一個雙向義務機制:一方面,國家電網有義務購買所有被生產出來的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這些發電廠有義務通知國家電網,將會供應多少可再生能源電力。
“從全球來說,風力發電常常受人詬病的一點就是,由于風力時斷時續,時大時小,當風力發電在國家電網中只占極小比重時,這種不穩定可以忽略不計,但在西班牙這種風電占據電力總消費超過10%的國家,這種不穩定性會對電網的運行造成較大傷害。”蒂娜表示,如何提前預見未來一天、一個月、一年的風能大小,并測算出風電場產量,成為雙向義務機制交給西班牙風電場的義務。如果預測不準,風電場要向電網繳納罰款。
這種義務性的負擔,如今也變成了商機。西班牙近年迅速成長起一些專門預測風機未來運行情況的公司。馬德里一家名為米特羅吉卡(Meteologica)的公司,為西班牙90%的風電場提供相關服務,并且在全球風力預測方面也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
西班牙葛梅薩集團(Gamesa)是西班牙風機制造的領軍企業,同時也是全球10大風機制造商之一。該公司2000年前后進入風電行業,業務領域除風機制造外,另有風場開發、建設、運營等業務。數據顯示,葛梅薩集團在西班牙風機制造市場擁有超過半數的份額。截至2008年,該公司在全球也擁有約12%的市場份額。2005年,該公司進入中國市場。2006年成立葛梅薩風電(天津)有限公司,專門制造和裝配風力發電機的主要組成部件。
蒂娜最后概括說:“我們認為,只有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城市才能世代相傳。”
西班牙館夜景(圖片由本報記者張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