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然過剩千萬噸,眼看又添千萬噸
( 單位 : 萬噸 ) ( 來源 : 中國氯堿工業協會 )
最近,CCIN記者在了解氯堿企業動態時,發現了一個極為奇怪的現象:盡管國內氯堿產能早已過剩,但國內仍有一些企業正在逆勢擴產,企業數量之多、累計產能之大令人咋舌。這些企業難道不怕“死”嗎?政府和市場難道都沒有力量阻止這種“自殺”行為嗎?抑或這兩者之間本身就有一種博弈?
已經過剩千萬噸 又將擴產千萬噸
據相關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自2004年以來的5年時間里,我國氯堿行業的主產品燒堿產能翻了一番,成為世界第一。我國現有燒堿產能為2793萬噸,而表觀消費量僅為1742萬噸,出口量為153萬噸,產能已經過剩近千萬噸,堪稱過剩大戶。
產能過剩給行業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最明顯的影響就是開工不足,價格難以上行。江蘇安邦電化公司銷售管理辦公室高級經濟師王海軍向CCIN記者介紹,目前32%的離子膜堿在江蘇的市場價格為400元/噸,而生產成本就高達450元/噸。據了解,中秋節后在華東的江浙地區,燒堿價格又出現30~40元/噸的下跌。
價格低位震蕩導致絕大多數企業處于虧損邊緣。中國氯堿工業協會對行業內77家重點骨干企業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有23家企業虧損,虧損面達29.9%。
據CCIN記者了解,盡管今年燒堿下游主要產品的產量較金融危機嚴重時已呈現了不同程度增長,但與國內龐大的燒堿供應量相比仍不足,并未形成對燒堿價格的有效支撐。同時,海外需求下滑導致的出口受阻從2009年開始持續至今仍沒有明顯的好轉。不少業內人士預測,國內氯堿產能過剩的局面將長期維持。這也將成為行業面臨的最大難題。
盡管國內氯堿市場因產能過剩而如此不景氣,但根據各方面的規劃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計劃新投建的燒堿項目產能仍達297.5萬噸,今年下半年還將繼續增加產能300萬噸。如果這些規劃項目都能順利投產,預計今年全年新增燒堿產能將達597萬噸以上。根據各地的遠景規劃,未來3年內國內燒堿產能還將增加1040.5萬噸!
山東是氯堿生產大省,其產能占全國的1/3以上。據CCIN記者統計,今年下半年該省新增產能最少為124萬噸。江蘇境內的淮安、常州金壇、徐州豐縣三地均有豐富的地下鹽礦,又靠近最大的華東市場,因此當地的氯堿企業很多。據CCIN記者了解,今年下半年這三地擴產項目產能近60萬噸。近年來,我國新建氯堿裝置逐漸往西部資源密集地區集中。據初步統計,今年到明年內蒙古地區新投產的燒堿產能將達到500萬噸。
除此之外,山西、河北的氯堿企業擴產規模都在數十萬噸甚至上百萬噸。
擴產各自有理由 資源仍是掌中寶
CCIN記者了解到,這些擴產的氯堿企業都有各自的擴產理由。
一種理由是自用 。
氧化鋁是燒堿的一大下游領域,單噸氧化鋁耗燒堿量為100~130千克。山東是氧化鋁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CCIN記者發現,為了保證上游資源,最近山東省的氧化鋁企業也開始投資氯堿項目。以電解鋁為主業之一的魏橋創業集團和聊城信發集團都投資上馬了燒堿項目,東營金茂鋁業高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5萬噸離子膜燒堿項目也于今年9月投產。對此,信發集團的一位負責人向CCIN記者解釋,產能上百萬噸的氧化鋁企業為了保證正常生產,必須有穩定的燒堿供應渠道。即使尋求到了穩定的上游供應商,運輸也會造成燒堿采購成本增加,而且隨著液體危險品物流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運輸也比較困難。氧化鋁企業自己配套氯堿項目十分必要。“我們的燒堿項目毗鄰氧化鋁廠,用管道將液堿直接輸送到氧化鋁生產線。每年可因此節省液堿運費1億元以上。”這位負責人表示。
王海軍認為,江蘇氯堿行業一直是以氯定堿,通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乙烯法氯乙烯、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農藥等一系列氯制品產業鏈,對氯的需求量大。而江蘇化纖、紡織、印染、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又相當發達,對燒堿也有持續的需求。江蘇新產能的投產,可增加氯氣自產量,減少外購的同時滿足本省的燒堿需求。
還有一種理由是改造 。
“我們是為了淘汰隔膜堿,實現裝置的升級換代。”山東一家計劃今年11月投產年產20萬噸離子膜燒堿項目的企業負責人這樣解釋他們擴產的原因。據他介紹,隔膜堿工藝落后、能耗高、產品質量差,“三廢”排放大,而離子膜燒堿具有技術先進、能耗低、產品純度高、“三廢”排放少等優勢。
武漢祥龍電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向CCIN記者介紹,他們的10萬噸/年隔膜堿裝置改造為離子膜堿后,每噸能耗可降低約57%,廢水產生量可下降96%,噸堿成本可下降約22%,節能、環保、經濟效益顯著。
最充分的一種理由是有資源。
氯堿生產的主要原料是煤、電、鹽、石灰石,擁有這些資源成了不少企業擴產的理由。隸屬山東中泰煤業公司的棗莊中科化學有限公司一期15萬噸/年燒堿裝置將在10月份投產。該公司負責前期項目調研的一位負責人向CCIN記者介紹,棗莊沒有燒堿項目,而棗莊是工業城市,每年的燒堿和氯氣消耗量很大。如果從濰坊、淄博運,距離有400千米。而燒堿、氯氣屬于危險化學品,遠距離運輸也不安全。由于產品有市場有銷路,中泰煤業又有煤、電資源,所以棗莊有條件上燒堿裝置。
內蒙古烏海市氯堿行業協會秘書長郝銀平談起近兩年當地燒堿項目頻繁上馬的原因時表示,烏海的石灰石資源十分豐富,且品位高、價格低、碳酸鈣含量高,方便用于生產電石。烏海市現在是我國重要的電石生產基地,可采用電石法生產聚氯乙烯,并配套燒堿項目。
新疆中泰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正籌劃在新疆阜康工業園建設40萬噸/年聚氯乙烯、30萬噸/年燒堿項目。該公司一位負責人談起擴產的理由時表示:“我們這有露天鹽礦,煤、電的價格也均低于全國行業平均價。”
有識之士不茍同 單一資源靠不住
那么,這些企業的理由能否站得住腳呢?CCIN記者通過采訪發現,許多有識之士對企業這種只顧資源不顧市場、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顧自己不顧周邊的做法并不茍同。
用堿企業以“自用”為由,配套上馬燒堿項目,是否真的能完善和優化自身產業鏈?中國氯堿工業協會技術部副主任張鑫對CCIN記者表示,氧化鋁等下游企業自行配套燒堿項目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氧化鋁市場好的時候,加大燒堿生產雖然能滿足氧化鋁生產的需求,但是作為危化品的氯氣的儲存和處理又是一個大難題;如果氧化鋁市場不好,燒堿裝置就只能閑置了。更現實的問題是,下游企業自行配套燒堿項目的同時,會加劇燒堿產業的產能過剩矛盾。現實的辦法是上游氯堿企業與下游氧化鋁企業實現互補。
對于改造這個理由,業內也提出質疑。山東新龍電化集團副總經理楊秀嶺認為,改造應當等量置換。此外,規模小的項目再改造也沒有意義。還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雖然離子膜技術代表了燒堿的發展方向,但改造擴產也要根據區域位置、自身的綜合優勢、配套資源等情況來決定。目前,國內擁有自備電站的氯堿企業只占企業總數的1/3,如果沒有自備電,企業用電的成本將會非常高,可能會失去技改的意義。
針對資源這個理由,不少業內人士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資源也不能是擴產的理由。因為現在氯堿市場已經飽和,如果再擴產,市場消化不了,那其實就是一種浪費資源、重復建設。”平煤集團開封東大化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曹文芝這樣對CCIN記者說。張鑫也表示,擁有單一資源不應成為上馬項目的理由,因為這樣做很危險。氯堿應朝煤、電、鹽、化一體化方向發展,同時擁有煤、電、鹽、化資源才可以,而且還要考慮物流、地域等優勢。還有專家尖銳地指出,按中國目前的資源管理體系,與其說是企業擁有資源,不如說是當地政府擁有資源。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夠擁有資源,顯然是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由此可見,盲目擴產的根源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不但在與中央政府博弈,也在與市場博弈。
還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應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堅決地剎住氯堿產能盲目擴張的風頭。
有業內人士建議對擴產風頭過猛的地區實施區域限批。比如濰坊、淄博兩地的燒堿產能就占山東省產能的50%,光濰坊就有9家企業。這樣的地區應當實行區域限批。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氯堿行業目前需要進行產業布局優化。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秘書長張文雷在接受CCIN記者采訪時表示,上馬氯堿項目不能根據單一資源,而要根據綜合資源而定。東部地區上馬項目要有耗氯、耗氫的產業鏈,有港口優勢,但是原則上不應再新建電石法聚氯乙烯裝置。要鼓勵依托周邊新建乙烯項目和港口進口乙烯基原材料便利的優勢,發展大型乙烯氧氯化裝置及配套氯資源多次利用項目。西部地區上馬項目要有電的優勢,同時應充分發揮各區域化工園區的功能優勢。他認為,氯堿行業要發展,還要鼓勵強強聯合和上下游一體化經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行業集中度。
不少地區以資源優勢為由,仍然陸續上馬氯堿項目。圖為今年6月安徽一家企業為了上氯堿擴產項目,又新征了一片地。 (CFP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