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上海世博會結束時
11名進園采訪記者、26個專版、約17萬文字、200多張圖片——這是本報對昨天圓滿結束的上海世博會所表達的敬意,同時也是對全球石油和化學工業所表達的敬意。
這次上海世博會,我們所收獲的最大驚喜,就是發現了世博會與石油和化工行業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梢哉f,歷屆世博會都是石油和化工行業最新產品、最新技術、最新理念的展示平臺;歷屆世博會本身也正是石油和化工行業最新產品、最新技術、最新理念的碩果??梢哉f,歷屆世博會都與石油和化工行業交相輝映。
上海世博會開幕以來,我們所做的努力,就是源源不斷地把這種驚喜傳遞給讀者。為此,所有接受采訪任務的記者都盡了空前的努力。半年來,記者們完全打亂了生活規律,所有作息都圍繞著世博采訪報道安排。他們不停地奔波在京滬之間,不停地穿梭在各個國家館之間,不停地與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采訪對象交流溝通。記者們的勞動也得到了讀者和世博會組委會的好評。今天我們可以說這句話了:記者們用自己的最大誠意和努力,圓滿地完成了這次規模空前、難度空前、意義空前的采訪任務。
我們的努力 , 將匯入上海世博會的深遠記憶之中 。
——本報編輯部
世博會期間,本報記者與各國參觀者廣泛交流。 (汪雍誠 攝)
世博會是學習的課堂,采訪的戰場。 ——謝湘寧
世博會之所以難忘,是因為處處可見化工的風采! ——王振敏
世博會采訪的艱辛讓我難忘,采訪后的幸福更令我難忘。 ——姜虹
為化工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備感自豪。 ——李宏乾
世博會采訪為我打開了一扇和外部世界互動的窗。 ——孟晶
不能沒有你 , 化工
危麗瓊
最初上世博會時,我總會被一遍又一遍地問到同一個問題:“你們化工報記者去世博會干嘛?世博會和化工有關系嗎?”面對這些質疑,我也曾經迷茫過。但望著那一個個形態各異的場館,那一件件新穎別致的展品,憑經驗,我認定世博會一定與化工有關,我們的報道就應該落腳在兩者的聯系上。如今,通過我們的報道,相信有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這個事實:上海世博會不僅與化工相關,而且是密不可分。可以說,世博會不能沒有化工。
我們報道了一批造型奇特、千姿百態的世博場館。它們的建設大量采用了化工材料,包括表皮材料、內飾材料、保溫隔熱材料等。如中國館“中國紅”的氟碳涂料、英國館蒲公英的亞克力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意大利館的透明水泥(在混凝土中加入樹脂)、芬蘭館的“魚鱗”(木塑復合板)……
我們還報道了一批節能環保的新產品、新技術。如中國館“低碳行動”展區的微藻制生物柴油、俄羅斯館“天才的城市”展區的納米材料、荷蘭館和鹿特丹城市案例館的水處理技術……
我們也報道了一批積極參與世博會的化工企業。如陶氏化學、巴斯夫、杜邦、拜耳、米其林、阿克蘇諾貝爾等。化工企業的積極參與,成為了成就世博會精彩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們更報道了一種先進的發展理念。作為全球最大的低碳示范區,上海世博園所使用的新能源,大多都以化工技術和產品作為載體。可以說化工行業成為了展現世博會先進理念的載體。
作為世博會的親歷者,每一次采訪,都讓我深深感到世博會和化工行業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我始終堅持著這一報道定位。結果證明,這一定位也是本報贏得讀者的最佳角度。當我拿著俄羅斯館的專題報道去見其新聞官伊薩耶夫時,他感到意外和驚喜,拿著報紙看了很久,說:“你們的報道真專業真深刻,我記住你了,你們關注的是科技!”荷蘭館、瑞典館新聞聯絡人在看到報紙后也都嘖嘖稱贊:“你們挖掘出來了這么多東西,真是出乎意料,寫得真精彩!”
聽著這些反饋,我感到由衷的欣慰。曾經,化工行業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代名詞,但在世博會這樣的盛事中,化工行業用自己的出色表現和貢獻,證明了這個行業是先進的、環保的、低碳的。
后世博的三個猜想
原小瑛
184天。在5月1日上海世博會開幕的時候,這個數字還代表著一段漫長的時光。但在忙碌的采訪中,此次盛會已在不知不覺中落下帷幕。世博會就這樣曲終人散了嗎?我想不會的,它對國人的影響才剛剛開始。面對漸漸安靜下來的世博園,我在猜想,世博過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將會有哪些變化呢?
猜想一:新能源迎來發展良機。世博會上,大多數場館都采用了環保型的材料和能源。在世博會期間,記者曾跟隨上海世博局組織的媒體團參觀過上海周邊的幾個大型工業園區,如臨港工業園區等。記者在參觀中發現,園區中的很多企業都把研發重點放在新能源上面,如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制備、風電設備的制造、生物質能源的開發等等。無疑,低碳經濟將從此在中國更加深入人心。
猜想二:對自然環境的回歸。世博中心建立了完善的雨水綜合控制及利用系統,通過規劃地表與屋頂雨水的流向盡可能收集雨水,并加以合理利用。世博會的很多場館也都體現了對自然環境的重新構建和回歸。如西班牙國家館是用藤條編織而成,再用鋼結構來加固;西班牙馬德里城市案例館是一座四層竹屋,它是仿制馬德里真實的一所廉租屋, 冬暖夏涼,很是環保。當然在這一回歸自然的過程中,也離不開化工產品的幫忙,因為藤條和竹子都需要防腐、防潮、防火等特殊工藝的處理。這些回歸自然的創意和實踐,相信會對今后的建筑業、化工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猜想三:更多的中國企業將走向世界。記者在世博會采訪期間,曾受邀參加了意大利、巴西和南非等幾個國家館分別舉辦的經濟論壇。意大利館的活動主辦方是普利亞大區(相當于中國的一個省),該區區長率領的工業界精英介紹了普利亞大區的新能源現狀、清潔生產技術以及投資環境;巴西館的主辦方是巴西能源與礦業部,該部部長闡述了巴西的能源戰略;南非館的主辦方是南非科技部,該部部長與大家探討了城市建設問題。盡管這些論壇的主題不同,但是主辦者的目的卻是相同的,那就是迫切希望中國的企業能去他們國家投資。記者也了解到,已經有一些中國的企業參與到這些國家的經濟建設中。今后,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因為世界市場已經在期待著他們!
鏡頭下的挑戰
張育
各國場館的建筑造型美輪美奐 ;
各國場館采用的材料巧奪天工 ;
各國場館展示的技術令人稱奇 ;
各國場館體現的理念發人深思 ;
… …
然而,它們與化工行業有怎樣的淵源?作為一個行業報的攝影記者,應該怎樣用圖片把它們展現出來?這就是我在這次上海世博會上所面臨的挑戰。
許多場館和展品很“上相”,看上去很美,但這還遠遠達不到我的拍攝目的。比如,英國館蒲公英式的造型,整個建筑物插上6萬根亞克力的管子,在風中除了飄動,仿佛每根管子中所裝的不同種子要飛向遠方,其巧妙的構思令人嘖嘖稱奇。但“蒲公英”白色管子襯在天空下,好看不好拍,也不容易讓讀者馬上聯想到與化工有關。我就利用側光突出每根亞克力管的細節。這樣,業內人士可以清晰地看出亞克力管的造型。同時,畫面也表現出晶瑩剔透的亞克力管沖向天空所形成的獨特意境。讀者看到這樣的照片,既能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又會對化工材料的廣泛應用感到神奇。
還有一些與化工有關的題材,比如中國館內微生物藻類制生物柴油、日本館內能發電的地板(每一位觀眾走過這塊地板時,在正前方的屏幕上就會顯示他有多少動能已經轉化為電能)等。但這些題材并不能通過色彩、造型等直白地表現出與化工的關系。我在拍攝這些題材時,采用廣角鏡頭大光圈的手法,適度虛化背景,靠近主體,突出觀眾驚奇的眼神。這樣拍出的照片,可以通過畫面上參觀者的眼神,抓住讀者的視線和注意力,再配上適當的圖片說明,就可以較為準確地傳遞其中的化工信息。
一張好照片要想擁有足夠的信息量,讓讀者從畫面內容上去體會一種情感因素,就需要用豐富的視覺元素去表現。隨著數碼時代的發展,拍照片已不是什么難事。但要拍攝出好照片,并不完全取決于相機,而是取決于拍攝者對事物的理解,對所要反映的內容角度的把握。對我來說,起關鍵作用的是對化工行業的了解和理解。剩下的,就是如何用鏡頭語言,把這種了解和理解表現出來。這是通過我進園20多次、走了近百個場館、見報120多張圖片后最深刻的體會。
留下美好的見證
汪雍誠
回顧180多天的世博會采訪,我不禁感慨萬千。我往往一天長達10多個小時,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奔走在不同場館之間。雖然辛苦,但也深感幸運。因為我能有機會用相機記錄世界文明發展的軌跡,為歷史
作為一名世博會的注冊記者,我在正式開館之前就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當接受了開幕當天出世博圖片專版的任務后,更是全身心投入。當時園區建設還在收尾階段,拆卸物、瓦礫堆四處可見,拍攝常常遇到障礙,更難的是沒有進館證。于是我就想方設法,在園外甚至在周邊居民家里找制高點拍攝。5月1日,本報刊登了我整版的“精彩世博”主題圖片報道。首戰告捷,受到了報社領導的鼓勵。在以后的報道中,我堅持做到有需必應,快速反應。有幾次,剛從世博園回到家里,又接到了要稿的電話,就二話不說立即折返。本屆世博會我進館50多次,平均每次10小時,走遍了園內所有的場館,拍攝照片近萬張,發表了圖片報道50多幅。
世博會最大的亮點就是節能環保。園內匯聚了世界上最超前的發展理念、最成功的探索和實踐案例、最前沿的新科技與新材料。我看到,這一切都與化工密切相關?;て髽I如能在此番推進科技創新的進程中積極進取,一定能從中大獲收益。于是我極力搜尋,努力將化工從世博園中提煉出來。各場館中新材料、新能源、新生活用品都是我鏡頭涉獵的目標,如中國館的紅色外墻涂料,馬德里的“竹屋和生態氣候樹”、上海的“滬上生態家”、世博會太陽能應用、高速太陽能汽車、意大利館透明樹脂混凝土、芬蘭館回收塑料做成的吊椅、法國館可降解T恤、倫敦“零碳館”等。園區內舉辦的化工論壇也是我采訪的重點。如聯合國的低碳論壇、羅地亞在法國館的備忘錄簽署儀式、拜耳公司的“與院士一起看世博”等等,所攝圖片很多被采納。世博會讓我深刻體會到:化工的身影無處不在,美好的城市生活更離不開化工革命性的創新發展。
留下美好的見證
采訪世博 , 考驗眼力
顧定槐
我先后參與了德國館、美國館、沙特館和法國館的專題采訪報道,同時還報道了一批世博其他新聞稿件和圖片。幸運的是,其中德國館、法國館和沙特館近日被評為上海世博十大最佳人氣國家館。
世博會是人類科技創新的舞臺。此屆史上最大規模的世博會,更是精彩紛呈、美妙絕倫,科技含金量極高?;ぷ鳛榛A產業,其創新產品和先進技術在世博會的場館建設和館內展示中,都有充分表現。在我的眼中,化工無處不在,就看記者能否發現。在采訪德國館時,德國館的外衣是一層灰色薄紗,我意識到很可能是一種化工產品。于是,我主動追問該館新聞部經理孔然蒂,了解到果然是一種革新性的化學新材料Mesh。她在給我相關資料時說,你是第一個采訪這一材料的記者。
城市最佳實踐區海選了全球的55個城市低碳實踐案例,我前后去了8次。每次前往,我要細細觀察,多思多問。如采訪倫敦零碳館時意外發現,英國諾丁漢大學碳捕獲與碳儲存創新中心與工業界合作,用硅材料將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地質學上穩定的礦物碳酸鹽建材。我認為這是低碳產業的動向,就以圖片新聞形式進行了報道。我想,應讓沒有機會觀博的國內讀者分享這一信息。
世博會歷來都有未來產業風向標的效應。從8月起,我的采訪重心從面上報道轉向深度透視,我想這是《中國化工報》的價值和魅力所在。我通過采訪專家,先后報道了太陽能化工、汽車新材料、化學建材和新能源等領域未來發展的新動向,我相信這些內容會為行業和企業制定“十二五”規劃提供啟示。
世博采訪充滿甜酸苦辣,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文字資料和“場館沒空接待”。我的應對辦法,一是從外到內。比如采訪法國館,先設法從米其林、羅地亞、歐萊雅等企業得到資料,再到館內體驗,之后再約人采訪關鍵問題。二是借力論壇,設法參加世博論壇,提煉中外嘉賓演講中的化工元素。三是主動出擊,請專家談對化工材料的展望與建議。所有這些,都需不厭其煩、反復聯系,有的采訪成行長達個把月。
做了一次遠行
馬守貴
被譽為人類先進文明盛會的世博會首次在中國舉行,這與其說是一次全面了解中國的機會,不如說是一次全面了解世界的機會。當我獲知自己成為一名世博新聞采訪記者的時候,興奮之情油然而生。這是我新聞職業生涯中一次千載難逢的鍛煉機遇,是我近距離地觀察和采訪除中國以外國家的機遇。
在這次世博會報道過程中,我先后走進了十多個國家館,采訪完成了日本館、瑞士館、澳大利亞館、捷克館、加拿大館和尼日利亞館6個國家館的報道。這6個國家館中有自行設計建設的展館,也有租賃館;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有能源資源極度豐富的國家,也有能源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匯集了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5大洲的先進文明成果,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許多國家在能源、資源開發利用上的做法,讓我印象尤其深刻。日本是一個能源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但卻是展示新能源技術最多的國家。太陽能電池、發電地板、燃料電池、風電技術等等。與日本相反的是,加拿大是一個能源資源豐富得讓人嫉妒的國家,但加拿大人沒有恣意地揮霍浪費,展現了其居安思危、勤儉持家的優點。在采訪尼日利亞館之前,本以為會跟大多數非洲國家館一樣,看到的只是非洲土著文明,出乎意料的是,尼日利亞人展現了其對現代先進文明的渴望??梢赃@樣說,尼日利亞對能源和資源的重視,已經讓人們忘了這個非洲國家剛剛擺脫殖民統治不久。這些國家的做法告訴我們,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僅僅是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更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開發新的能源資源,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必怨天尤人。
許多國家對環境的呵護,同樣讓我感動。在環境治理方面,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日本人開發了將下水道污水處理為可直接飲用水的技術。我個人認為,這一技術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一點也不亞于把人類送上太空。
說起來,持續半年的世博會采訪報道并不算太長,但這期間我所經歷的、目睹的、感受到的,太多太多。我好像進行了一次遠行,觀天下,知大千。無論是作為一名記者還是一個普通人,這些財富都會讓我終身受益。
世博園開園之前,本報上海記者站提前進入園內,為之后的采訪報道做準備。(汪雍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