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談寧東—鄂爾多斯—榆林“十二五”戰略開發
今年2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寧夏視察時指出,要整體規劃寧東、榆林、鄂爾多斯三大能源基地。 (李濤 攝)
在我國西部,有一個總面積僅為19.28萬平方千米的三角地區,其化石能源儲量達20102億噸標準煤,占全國的47.2%。其中煤炭資源量超過全國的40%,巖鹽資源量超過全國的50%,油氣資源量為40多億噸,是名副其實的能源“金三角”。
然而,就是這個地區,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密集上馬能源化工項目,造成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導致能源與資源浪費巨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該地區一度因高污染、高排放項目扎堆而被人們戲稱為環境“黑三角”,甚至被國家環保部門掛牌督辦。
這個地區,就是寧夏寧東—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地區。
面對“十二五”即將啟動的國家級開發戰略的實施,這個昔日的“黑三角”該如何變身為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相得益彰的真正的“金三角”?這成為業內人士共同關注的話題。
最迫切的前提: 須統一規劃
●負責綜合開發的機構最好設在國務院
●總體規劃出臺前,不宜再上傳統能源項目
●必須同步規劃生態修 復項目
要想“黑三角”變為真正的“金三角”,就必須打破現有的隸屬關系,由國家統一規劃、有序開發。這是眾多專家的一致看法。
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局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徐錠明表示,開發必須要有系統謀劃的戰略思想,要處理好行業和行政區域等限制問題。在打破行政區劃,打破行業界限,打破不同所有制的基礎上規劃、開發、建設。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杰,以及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剛認為,由于該地區已經擁有各地的規劃和項目,因此要做到高起點統一規劃和開發,就必須成立一個專門的協調甚至是職能機構,負責綜合開發的組織協調與領導工作。而且,這個機構規格要高,最好設在國務院、國家發改委或國家能源局。機構成員不僅應該有國務院及相關部委的領導,還應有地方發改委、能源局的領導以及與地區相關的中央和地方大型企業的負責人。同時,應吸收經濟、設計、生態、環保、能源、化工、國土等方面的領導和專家,組建一個規格高、專業人才齊全、各級別代表均衡的具有戰略性眼光的團隊,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能源綜合開發規劃綱要,然后再由專業團隊制定這一地區的長期、中期和短期發展規劃。
“規劃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污染物排放總量、萬元產值能耗指標、水資源消耗定額、水資源重復利用率,以及地區礦產及水資源開發強度、開發年限、生態恢復情況,以及空氣質量與水質要求等約束性指標。”陜西煤業化工集團董事長華煒、神華集團煤制油公司副董事長趙金立,以及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總經理助理李大鵬等業內人士這樣建議。他們認為,由于陜甘蒙寧地區化石類資源豐富,而水資源相對短缺,生態比較脆弱,因此,在大規模開發利用當地豐富的化石類資源的同時,必須統籌考慮、同步設計和規劃生態修復與綠色植被,以及規劃城鎮污水與工業、建筑、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并且,根據長遠規劃的目標和定位,應盡量采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留下接口和余量,做到10年、20年甚至30年都可滿足地區能源綜合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決杜絕當前一些園區和城市今天修了明天拆等現象的發生。
陜西省工信廳副巡視員胡海峰、北京石化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純權等專家則建議:在總體規劃出臺前,不宜再在上述區域布點和審批傳統能源和煤化工項目。他們還建議,規劃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見、充分論證,做好扎實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博采國外以及上海高橋石化園區建設的成功經驗,實施上下游一體化的整體規劃。同時,應根據不同區塊的資源特點和環境容量,以及水資源情況,合理布局精細化工項目,實現能源開發、重化工、精細化工、新能源以及生態保護等產業的協調發展。
去年6月,包括120萬噸重整、23萬噸苯抽提、140萬噸柴油加氫、60萬噸液化氣精制、60萬噸氣體分離、20萬噸聚丙烯在內的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楊莊河煉化一體化一期項目建成投產,結束了陜西乃至整個鄂爾多斯盆地油大化小的歷史。 (陳繼軍 攝)
最現實的經驗:須設準入門檻
●大企業更有資格充當開發商
●吸引有實力的外企參與開發
●必須同時建立嚴格的考核與退出機制
從近幾年這一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各自為政、亂采濫挖是突出的問題,也是其成為“黑三角”的重要原因。在接受CCIN記者采訪時,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應該設立開發準入門檻。
據趙金立介紹,從榆林、鄂爾多斯、寧東三大能源基地近幾年的發展情況看,寧東能源基地的開發無疑最為成功。由于開發主體只有寧夏煤業化工集團等少數國有大型企業,責權明確,真正實現了科學規劃、有序開發,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而榆林和鄂爾多斯的開發多少有點無序。尤其是鄂爾多斯能源基地的開發,由于準入門檻低、開發主體多,造成資源浪費嚴重。“按照原來的規劃,該區塊的煤炭資源量至少可以開發100年,但現在看來,恐怕連70年都難以維持。”趙金立說。
“要實現能源的有序開發,經濟和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使其變為真正的‘金三角’,就必須控制資源開發主體數量、提高開發主體的準入門檻,讓那些社會責任感不強、只圖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眼光的淘金者難以立足。”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副總經理尚建選這樣對CCIN記者說。
尚建選表示,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比如節能減排、安全環保與生態環境治理的投入,以及突發事件的應對與處理,大型企業的表現普遍好于中小企業。這其中有客觀的原因:即中小企業人才、技術、資金實力普遍較弱,無法進行持續大手筆的安全、環保、生態及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但主觀因素也不容忽視:即民營企業的領導不是由政府部門任命,管理難度較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生產經營的唯一法則,他們一般不大樂意將資金投向不能立竿見影拿到收益的安全環保項目。
以煤炭開采為例。一般的大型礦井至少有3個通道,且配備了現代化的挖掘、檢測和防護設施;而有些小型煤礦只有一個通道,沒有任何安全防護可言,這不僅導致事故多發,還因其大多為手工挖掘,只能開發埋藏較淺的煤層,造成資源的浪費。此外,由于無法實現瓦斯、礦井水的處理與利用,造成了極大的污染、浪費和生態破壞。目前,大型煤礦企業的煤炭回采率超過60%,而小煤礦的回采率連20%都不到。尚建選因此提出3點建議:一是在實施“金三角”能源綜合開發的過程中,一定要限制多頭開發、遍地開花,以及撒胡椒面式的開發。二是要將開發權交給那些有實力、有社會責任感、專業化的大型企業集團。三是要盡量壓縮開發主體數量,并要求開發主體在開發資源的同時,對資源地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因為一旦較少的開發主體獲得足夠大的開發區塊后,他們才能搞中長期資源開發與生態修復規劃,并借助其強大的技術、施工、人才與資金實力,穩步實施。否則,一旦開發主體過多過濫,看似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實際容易導致跑馬圈地、撿肥棄瘦、搶奪資源的無序開發和亂挖濫采。
趙金立還建議吸引有實力的外國企業參與開發。同時政府部門必須建立嚴格的考核與退出機制,及時將那些只顧攫取能源與資源,不履行社會責任、不對開采區進行生態修復的開發商清理出開發序列。
最有難度的問題 : 減少碳排放
●對區域內所有企業加征碳稅
●將區域內所有項目納入能源審計
●放寬當地天然氣用于化工的限制
CCIN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要使“黑三角”變為真正的“金三角”,還有個不容回避的難題——減少碳排放。
李大鵬認為,當地的能源與資源稟賦決定了只能以發展能源重化工產業為主。但在這一地區發展能源重化工產業無法回避兩個問題:一是水資源占用,二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從目前的情況看,社會對水資源的關心程度明顯高于碳排放問題。然而事實上,解決碳排放問題更為迫切。因為水資源問題相對好解決。比如可以量水而行規劃項目和規模;可以通過空冷、廢水處理與回用等節水措施實現廢水的零排放,最大限度減少對水資源的占用。而且,目前國內外許多水處理技術很成熟,可以幫助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
但排碳問題的解決卻比較困難。一方面,高碳資源開發利用中釋放的二氧化碳與其規模成正相關性——開發的速度越快、項目的規模越大,排碳的絕對量就越大。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外對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術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用二氧化碳生產降解塑料、碳酸二甲酯等,但普遍存在關鍵技術環節有待優化和突破,產品品種少、規模小、成本高,下游需求不旺等問題,無法消化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據有關專家介紹,到目前為止,解決大量二氧化碳最現實可行的辦法是碳捕集與封存(CCS)。但CCS技術同樣因為巨大的成本問題難以推廣。美國邁克錫咨詢公司的調查顯示,高碳排放企業建設與其排碳量相匹配的CCS項目,企業綜合成本將激增40%。
因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要想解決“黑三角”變成“金三角”過程中的高碳排放問題,就須盡快出臺限制碳排放、鼓勵碳利用的法規政策。
一是在這一區域率先征收碳稅,即對區域內所有企業,根據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加征碳稅。所征碳稅不作為財政收入,而是成立專門的碳基金,專款專用,支持企業建設包括CCS項目在內的一切二氧化碳減排與綜合利用項目,支持相關機構進行碳減排與利用技術的研發,支持企業修復生態和保護環境。
二是實現嚴格的能源審計制度,將區域內所有工業項目一律納入能源審計。這個審計不能流于形式,要由專業審計人員組成獨立的審查機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能源審計。對礦產資源回采率,廢水、廢渣、廢氣綜合利用率,以及能耗不達標的企業,采取曝光、警告、停產整頓乃至“驅逐出境”的措施予以懲罰。對那些能耗指標走在行業前列的單位,給予獎勵和項目優先審批等鼓勵。
三是與區內所有單位簽訂植被修復責任書,明確其應承擔的植被區塊、綠化面積、采空區修復進度和程度,并嚴格考核兌現。對達不到責任目標的單位,按比例減少其礦產資源開發量或礦產資源供應量,并將削減下來的資源開采區域交給表現優良的企業。通過這種市場與經濟手段,可營造優勝劣汰的良好氛圍。
趙金立則建議,應放寬當地天然氣用于化工生產的限制。目前,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正在建設全球首套煤—氣—油—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根據國內外專家的論證,該項目因實現了不同資源與工藝的優化配置,實現了碳氫互補,不僅將碳利用率由單一煤化工的35%提高到66%,而且將大量二氧化碳變成了產品,年減排二氧化碳達435萬噸,節水超過1000萬噸,綜合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還低23.8%。也就是說,采用這種模式后,不僅天然氣本身的碳被固定到化工產品中,還可借助其富余的氫氣,固化更多來自煤化工過程的二氧化碳,實現油、氣、煤的高效和低碳利用。因此,國家應出臺政策,允許當地企業將部分天然氣通過煤氣綜合利用用于化工生產,這比天然氣直接燃燒的經濟、環保、社會效益要好得多。
昔日“黑三角”,當地拉煤車灑落的煤灰嚴重污染了公路旁居民的生活環境。 (李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