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以億噸的鎂老鹵(含氯化鎂26%~33%)集中存放在察爾汗地區的團結湖中。開展鎂鹽綜合利用,打開國內鎂法脫硫市場迫在眉睫。圖為青海察爾汗鹽湖一角。 (CFP 供圖)
氫氧化鎂由于其在煙氣脫硫、污水處理中的優越性能,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中的貿易量大增。作為世界鎂資源大國,中國一種得天獨厚的氫氧化鎂產品——輕燒粉成為各國競相進口的搶手貨,中國政府不得不從今年7月1日起將其列入出口限額管理的資源型產品目錄。雖然出口堵住了,氫氧化鎂在國內市場卻遭冷遇——沒人認!
鈣法脫硫技術缺陷多
“十一五”期間,我國首次把大氣中二氧化硫排放列入強制性減排任務。而大氣中的二氧化硫50%以上來源于火電廠的鍋爐燃煤煙氣排放。因此,中國在“十一五”時期開展了大規模的火電機組煙氣脫硫改造。截至2008年底,全國安裝脫硫機組總容量達到3.79億千瓦,占總火電機組容量的66%以上。
與國外普遍采用的鎂法脫硫技術不同的是,國內脫硫機組基本上采用的是鈣法脫硫工藝,以氫氧化鈣為脫硫劑。因此,氫氧化鎂在國內的銷量很小。
但鈣法脫硫存在易結垢、產生大量固體廢物不易處理的缺陷,脫硫機組難以長周期穩定運行。據一份火電行業的統計報告顯示,僅2007年全國就有近40%的鈣法脫硫裝置處于停車狀態。2009年5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進行了一次全國火電廠煙氣脫硫設備使用現狀的調查。調查表明,國內電廠脫硫裝置的換熱器、除霧器的主要故障是石膏堵塞,堵塞停車故障率高達48.8%。
據湖南電力勘測設計院總工程師張力透露,目前結垢和堵塞是鈣法脫硫設備最嚴重的問題,可造成吸收塔、氧化槽、管道、噴嘴、除霧器、換熱器等設備結石膏垢,嚴重的結垢還會造成設備壓差增大。結垢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碳酸鹽結垢、亞硫酸鹽結垢、硫酸鹽結垢。國內電廠大量運行實踐表明,前兩種結垢通常可以通過將pH值保持在9以下而得到控制。然而對于硫酸鹽結垢,目前還難以得到有效控制。浙江半山電廠、鎮江發電有限公司等企業,近年都發生過鈣法脫硫裝置出現石膏嚴重結塊堵塞情況,嚴重影響脫硫系統的安全運行。
具有如此弊病的鈣法脫硫為何還能成為國內脫硫技術的主流呢?業內人士解釋,主要是因為石灰石成本較低。
鎂法脫硫市場難打開
有沒有比鈣法脫硫更好的技術呢?有,就是鎂法脫硫。
由于鈣法脫硫產生的硫酸鈣結垢嚴重,而鎂法脫硫產生的硫酸鎂水溶性好,不易結垢,且可綜合利用生產化肥或再生為氧化鎂循環使用,所以發達國家早就開始用鎂法脫硫逐漸取代鈣法脫硫。1968年,美國在華盛頓地區開展鎂法脫硫的研究。1978年美國建成并投產了世界上第一套商業運行的2臺350兆瓦機組的鎂法煙氣脫硫裝置。隨后鎂法脫硫在美國普及開來。經過30多年的商業運行實踐證明,鎂法脫硫技術成熟可靠,脫硫效率高,副產品可以綜合利用,顯示了越來越大的優越性。有資料顯示,目前美國、歐洲、日本火電廠80%的機組容量均采用鎂法脫硫,中國臺灣電廠的95%機組容量也是采用鎂法脫硫。
但鎂法脫硫也有一個缺陷,那就是鎂鹽價格較高。發達國家和地區脫硫所用的鎂鹽一直是大量從中國進口,脫硫是氫氧化鎂在這些國家的第一大市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歐洲和日本的環保脫硫用氫氧化鎂的消費量,分別占其總消費量的60%、49%、44%、86.5%和61%。
而中國脫硫用氫氧化鎂的消費量有多少呢?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技術顧問胡慶福教授掌握的情況,截至2008年底,國內已投運、在建和簽訂合同的火電機組脫硫裝置,90%都是采用鈣法脫硫,采用鎂法脫硫的機組容量還不到10%。美國氫氧化鎂年消費量高達22萬噸,60%以上用于環保脫硫。而中國大陸每年的氫氧化鎂及其原料產品——輕燒粉的產量約72萬噸,但氫氧化鎂的消費量只有9萬噸,大部分用于生產氧化鎂、阻燃劑、醫藥等領域,剩下的都出口了。中國是世界上煙氣脫硫最大的市場之一,由于鎂法脫硫市場沒打開,中國的鎂鹽行業反而成了一個“產能過剩”的行業。
胡慶福語氣沉重地告訴CCIN記者,尤其是現在,中國鎂鹽行業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不能出口,另一方面由于西部鉀肥工業長期大量提取鉀資源,鹽湖普遍出現了鉀鎂不平衡,鹵水中鎂離子過多,嚴重制約了鉀肥的生產。要保證鉀肥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開展鎂鹽的綜合利用。為此,今年青海西部礦業公司投巨資建設了年產10萬噸的鹵水法鎂鹽生產項目。鹵水中鉀鎂離子濃度比例是1比6,對鹽湖維持鉀肥生產來說,每年產300萬噸鉀肥,才利用10萬噸鎂鹽,這對維持鉀鎂平衡來說可謂是遠遠不夠。但就是這么一個“遠遠不夠”的項目,卻可能面臨著根本銷不出去的噩運:全國每年氫氧化鎂的消費量才9萬噸,你一個項目就上了10萬噸,怎么辦?
遇冷只因政策不鼓勵
中國鎂鹽可以大量出口到歐美、日本用于脫硫環保工業,成為搶手貨,為何在國內市場卻被冷落?CCIN記者帶著這個問題采訪了幾位曾嘗試敲開國內脫硫市場大門的鎂鹽企業老總。
陜西嘉裕化工公司副總經理馬曉霞長期主管銷售工作,對國內鎂鹽市場十分了解。他們公司是國內首家實現鹵水石灰法氫氧化鎂工業化生產的企業。為保證出廠的氫氧化鎂質量,他們將質量指標訂得較高,這樣就有大量的等外品堆積在廠里。為了利用這些等外品,廠里組織力量進行了大量的技術開發和市場調研。負責技術開發的工程師發現,這些等外品氫氧化鎂含量高達40%以上,各項質量指標完全達到了日本用于煙氣脫硫的氫氧化鎂質量要求。但日本已習慣于從中國遼寧進口菱鎂礦輕燒粉作脫硫劑,價廉物美且運輸距離短,遠在陜北定邊的嘉裕公司很難與之競爭。
出不了口就打開國內脫硫市場吧,于是嘉裕公司跑了許多火電廠。跑了幾圈他們發現,目前依據鈣法脫硫而設計、生產、安裝的脫硫裝置穩定性、可操作性低,故障率高,大大降低了脫硫效果,使國家治理大氣二氧化硫工程大打折扣。如果改成鎂法脫硫,在設備上并沒有什么障礙,只要添兩個池子就成,障礙主要在企業意識和現行政策上。鈣法脫硫用的石灰每噸只要200~300元,而鎂法脫硫要用氫氧化鎂,正品氫氧化鎂每噸要3000多元。因此火電企業一般都以為鎂法脫硫成本高。為此,嘉裕公司的技術人員做了大量解釋工作:實際上鎂法脫硫對氫氧化鎂質量要求不高,低質量的氫氧化鎂價格可以降低到每噸400元左右。而且鎂法脫硫還有無堵塞、不腐蝕設備、吸收率高、脫硫后的副產物價值高等優點,實際算下來,鎂法脫硫成本要比鈣法脫硫低。但嘴皮子磨破了,電廠也不接受。
人家想的也有道理:現行政策并沒有鼓勵電廠選用先進的脫硫技術,沒有分什么脫硫技術的先進與落后,只要上了脫硫裝置,企業就能拿到脫硫電價款,何必去費那個事?于是,電廠都很實際,什么設備價格低就上什么設備,什么脫硫劑便宜就用什么脫硫劑。
邢臺鎂神化工公司總經理孫文告訴CCIN記者,他多次出國到日本,看到國外大量進口中國鎂鹽用于煙氣脫硫,而國內電廠卻很少用鎂法脫硫。他曾決心打開國內脫硫市場,為此他跑了國內好幾家電廠,但都是無功而返。國內電廠脫硫發展較晚,由于政策一刀切的原因,國內脫硫一上就全面鋪開,工程量很大,又缺乏相應的技術政策門檻,使得不少資質較差甚至沒有資質的企業也紛紛進入脫硫市場。這些廠家為獲取項目,不顧質量,惡意降價,造成國內脫硫技術裝備水平較低,而價格較高但好用的鎂脫硫劑在國內自然就難以打開市場了。
看來,我國煙氣脫硫技術進步還需多方協力推進。
近日,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鈣鎂鹽專家在山東調研鎂法脫硫劑生產和市場情況。 (劉方斌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