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化發展是石化產業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退城入園”已成為石化產業的大勢所趨。如今,長三角已經成為全國石化企業最密集、產值最高、環境保護做得最好的地區,這與當地石化產業園區化發展密不可分。圖為寧波化學工業園區。(本報記者 張育 攝)
產業、產品和企業組織結構更趨合理。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摘自《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
在201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和競爭力再次成為今后我國經濟工作重點之一。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已經成為近幾年來經濟發展的主調,也是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一五”期間發展的主基調,可以說,當前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已進入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主要特征的快速發展時期。“十一五”期間,石油和化工行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政策引導、科技創新、資產重組等一系列措施,在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布局等方面不斷優化,成果喜人,同時各子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企業走向國際化,并涌現出一批知名品牌。
產業結構趨向合理
集群化、規模化、園區化特色鮮明
●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 目前我國已逐步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石油化工聚集區,三大聚集區的石化產值約占全國石化工業總產值的50%。其中隨著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北地區利用豐富的油氣、煤炭資源,在“十一五”期間圍繞資源形成多個煉油、煤化工基地,石化工業產值從“十五”末期占全國的不足3%而躍升至近10%。同時依據資源分布情況,形成了云、貴、鄂三大磷肥產業區,川渝和新疆氮肥基地,青海和新疆鉀肥生產基地。特別是在現代煤化工發展的推動下,甲醇、氯堿、電石、煤制烯烴等產業向內蒙古、陜西、新疆、寧夏等富煤地區轉移。這使得全國石化產業在生產布局上更靠近原料產地,同時與消費市場更為貼近,整體布局更為合理。
●嚴格控制過剩產能 在產業聚集度提高的同時,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對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進行了嚴控。2010年上半年,石化行業新開工項目4772個,同比下降4.8%。特別是產能過剩嚴重的氯堿、純堿行業,“十一五”期間嚴格控制氯堿新增能力,不得建設生產能力在100萬噸/年以下的氨堿項目和30萬噸/年以下的聯堿項目。受市場影響,2007~2009年我國氯堿的產量增速最快,達30%;2009年的產量為1872萬噸,同比增長7%;估計2010年產量約2000萬噸,同比增長6.5%,總體呈增速下降的趨勢。我國“十一五”期間,還對產能過剩的電石行業進行了調控,不僅嚴控新上產能,還對原有落后產能進行淘汰關閉。根據石化產業規劃,在“十一五”期間,要徹底關閉和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萬噸/年以下)電石爐及開放式電石爐、排放不達標的電石爐。目前這一目標已提前實現,其中大型密閉爐比重快速上升,已從原來的不到10%發展到40%以上。“十一五”期間,我國電石行業淘汰了305萬噸的落后產能,比原計劃的200萬噸超出50%。通過嚴格控制新上電石項目、強化準入管理、優化產業布局等方式,使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初步改變了行業散、亂、差的局面,企業平均產能由原來的3萬噸提高到6萬噸,同時企業規模擴大,由原來最大的30萬噸/年提高到160萬噸/年。
●規模化同時實現一體化 “十一五”期間,我國石化產業規模化趨勢明顯,并由單一行業生產,轉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經濟發展。其中以煉油和乙烯最為明顯。目前我國煉油已經進入千萬噸級時代,乙烯已經進入百萬噸級時代,同時所有新建的煉油項目均建有乙烯一體化裝置,延長產業鏈,實現共同發展。在能力相對過剩的陜西、山西、山東等地區,嚴格控制煉油規模,在油品消費集中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對現有企業擴建,在無煉油工業、但油品消費集中的云南、重慶、四川等地區合理布局新項目,在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加快煉油廠改建和擴建,適時啟動新建項目。目前福建湄州灣、新疆獨山子、山東青島、廣東惠州、廣西沿海和四川地區已形成多個千萬噸級以上的煉油企業,關停并轉共計2000萬噸小型低效煉油裝置。
●園區化已成主流 目前,全國經省級以上政府批準設立的各類化工園區已有60多家,涌現出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化工園區。比如,以生產高端產品為特色的上海、南京等大型石油化工園區,其特點是起點高、規模大,投資強度高;以南通、泰興、泰州、張家港等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園區,其特點是有完整的園區管理和建設經驗,利用外資強度大,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的化工生產基地;以常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體現專、特、新特色的化工園區,以專業化吸引國內外知名化工企業進駐,提升了園區在行業和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還有集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于一體,協調互動發展的瀘州“西部化工城”;以青海鹽湖資源和柴達木石油天然氣資源為依托的海西州青海化學工業基地;充分利用當地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陜西榆林重化工基地、咸陽東郊化工區等等。化工園區以其科學的發展理念、先進的技術裝備、現代化的管理和超常規的發展,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石油和化學工業重要的經濟增長極,為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一五”期間區域石化經濟產值占全國石化經濟總產值百分比
表中西北地區統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長三角地區統計僅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珠三角地區統計為廣東;西北地區統計僅包括青海、寧夏、新疆。
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新產品產值、專用化學品比重翻番
●新產品產值快速增長 2010年,我國石化工業產值中,新產品產值比例達到5%,較“十五”初期約提高一個百分點,這是在全行業產值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提高的。2009年,全行業實現新產品產值3721億元,比2005年增長108.8%,“十一五”前四年新產品產值年均增長20.2%。我國精細化工發展迅速,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工業表面活性劑、水處理化學品、造紙化學品、皮革化學品、油田化學品、電子化學品、膠黏劑、生物化工、功能高分子等已經初具規模。
●專用化學品產值比重翻番 2010年,化學工業產值占整個石化工業產值的60%,其中化學礦采選業占1%、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20.7%、化肥8.3%、農藥3%、涂料染料等13.4%、合成材料制造7.9%、專用化學品制造31%,橡膠制品14.7%。值得一提的是,專用化學品制造占行業總產值比重較“十五”末期大幅增長,從2005年的16%增長到現在的31%,增長近一倍。
●子行業產品結構取得較大好轉 在石化行業的主要產品中,化肥產品結構較“十一五”初期有了較大的好轉,特別是鉀肥的自給率已經達到了50%,隨著一批新的鉀鹽資源的發現、開發,到2009年底,我國資源型鉀肥產量達到320.7萬噸氧化鉀,比2004年增長了111%。“十一五”期間,隨著科技推廣和若干示范工程的建設,高效復合肥等高端化肥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取得了長足進步,復合肥、緩控釋肥已經成規模生產,高濃度化肥比例已達到80%以上。云南、貴州、湖北等已建立一批磷復肥基地,形成300萬~350萬噸磷銨生產能力,使生產基地進一步貼近消費市場,改善了全國的化肥產業布局。
農藥工業的產品結構調整是“十一五”期間的重點工作。根據《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十一五”末期我國高毒、高殘留品種的產量應降至農藥總產量的10%以下,乳油劑型控制在農藥總產量的5%以下。由于農藥產業事關國家“菜籃子”,在高壓政策下,目前,我國高毒農藥品種所占比重已下降到3.6%,高毒農藥的使用量已從“十五”末期的4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0%以內,農藥市場秩序持續好轉。
精細化工占整個石化產業產值的比重,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化學產業先進度的一個指標。“十一五”期間,我國精細化工快速發展,5年間產值已增長近10倍,盡管發展較快,但由于基礎較薄弱,2010年,精細化工產值占行業總產值的3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比例仍偏小,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十一五”期間,國內輪胎企業的技術水平大幅提高,子午胎比重上升,已能自主生產巨型子午胎。要繼續推動橡膠工業的發展,提高橡膠工業的競爭力,首先要推動輪胎工業的科學發展,控制總產能,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限制發展斜交輪胎。同時要積極促進橡膠工業的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目前廢舊橡膠綜合利用率、輪胎翻新率均未達到理想水平,應進一步搞好廢舊橡膠的綜合利用,維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005年化學工業產值中各行業所占比重
2010年化學工業產值中各行業所占比重
組織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兼并重組、走出去戰略加快實施
“十一五”期間,我國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成績突出。表現為由國有企業獨資經營,向多元化發展;由中小企業獨資經營,向跨地區、跨國家的大型企業集團發展。2010年,全國規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業為35770家,其中非公有控股企業31088家,占總數的86.9%,較“十五”末期提高了8個百分點。一些大型民營企業的業務范圍涉及資源型基礎設施、石油化工高新技術等新開放領域,形成了跨領域、跨地區、跨行業的以資本為紐帶的產業集團,競爭優勢明顯。
●企業規模擴大 通過建設規模化的生產裝置以及一系列的改造、重組和兼并,骨干企業的規模日益擴大,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到2009年為止,我國已經形成17個千萬噸級的煉油基地和上海、茂名、天津、鎮海、獨山子5個百萬噸級乙烯基地,國內煉油能力1000萬噸/年以上煉廠的原油加工能力已占總加工能力的近50%,其中鎮海煉化、大連石化的煉油能力超過2000萬噸/年。中石油、中石化已經成為集石油勘探、開采、煉制和化學加工生產和營銷一體化特大型企業集團,無論是企業規模、技術水平,還是競爭力,均居世界前列。
目前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35770家,較“十五”末期增長12785家。2010年上半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產值4.11萬億元,同比增長41.1%,超過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速7.8個百分點,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2.7%;全行業投資4812.61億元,同比增長16.4%。
●并購重組活躍 “十一五”期間,我國石化產業并購重組(包括海內外)頻繁,無論是規模、檔次均有所提升,整個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對節約資源、環保節能、實現整個石化產業的結構性升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以山東省為例,該省地方煉油企業多而散,規模偏小。“十一五”期間,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等央企巨頭紛紛對山東地煉企業伸出并購重組的“橄欖枝”,其中中國海油2009年與山東濰坊國資委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無償受讓后者擁有的山東海化集團51%股權,此前中國海油已并購了山東利華益集團,該集團擁有山東最大的煉油廠——加工能力達500萬噸/年的利津石化廠。通過收購山東的地煉企業,渤海油田的原油可以無需外運就地加工,同時解決了山東地煉企業原料供應緊張的問題,使山東煉化企業規模上了一個新臺階,可謂一舉兩得。
在煤炭大省山西,煤礦集團與化工企業的跨行業重組成為煤化工發展的亮點:依托陽煤集團,正實施跨地區并購,規劃形成尿素、乙炔化工特色大型煤化工企業;依托晉煤集團對晉城地區尿素企業進行整合,組建特大型和清潔能源特色煤化工企業;對天脊集團、潞安集團和周邊關聯企業實施聯合重組,組建大型綜合性煤化工龍頭企業。
一些大企業積極向資源豐富地區進軍。“十一五”期間,以化肥為主業的湖北宜化集團在新疆進行了大手筆投資,在新疆輪臺縣建設年產30萬噸合成氨、48萬噸尿素項目,并計劃在5~10年內,投資60億元建設乙炔、燒堿、聚氯乙烯等項目;輪臺縣也承諾,對宜化集團在當地的項目落實5億立方米天然氣、5億~6億噸煤炭等配套資源,并以1.19億元的優惠價格向宜化集團提供一套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裝置。
除了央企大規模并購外,一些優秀的民營企業也成為并購主體。2010年,民營企業遼寧方大集團實業有限公司成功入主錦化集團,錦化集團是上世紀50年代的國家特大型企業和全國18個大型化工生產基地之一,歷史包袱沉重,被并購時資產負債率高達143.2%。方大公司并購后,將利用錦化技術、人才優勢和方大公司的雄厚資金、先進機制,確保企業重煥活力。
●積極實施海外并購 “十一五”是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海外并購空前頻繁的時期,海外并購成為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化經營的重要途徑。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力的中國企業加快了在海外擴張的步伐,而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并購活動有所放緩。“十一五”期間,石化行業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特別是在油氣資源的合作開發利用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中石油集團海外油氣業務已經涵蓋29個國家,運作81個合作項目,初步形成中亞、非洲、南美、中東和亞太5個油氣合作區。中石化集團在35個國家執行355個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合同,合同額達79億美元,并出資81.3億美元收購了瑞士Addax公司。
“十一五”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統計
科技創新力獲得提升
涌現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源動力,也是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利器。“十一五”時期,全行業深入落實科教興國、科技興化戰略,積極推進創新型行業建設,在重大項目科技攻關、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為促進產業升級、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推手。
●突破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 結束了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全氟離子膜工程技術研究”,突破了一系列制備膜材料的關鍵技術,摘下了化學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通過技術集成和改造、創新,在蛋氨酸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年產1萬噸工業示范裝置;突破了多項高性能關鍵技術,碳纖維(相當于日本東麗公司T=-300級)已實現千噸級規模,芳綸1313及1414部分型號產品已完全實現國產化。這些突破打破了美、日等國長期形成的壟斷。
●一批重大攻關技術獲得國家科技獎 其中,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年產20萬噸大規模MDI生產技術”,建成了世界單套規模最大的MDI裝置,能耗比國際領先技術降低近10%,同等規模投資比國外低30%~40%,產品質量好,經濟效益高,標志著我國已跨入世界MDI制造技術領先行列;“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產技術與設備開發”項目,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投資僅為國外的1/5~1/3,綜合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榮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石腦油催化重整成套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項目,研發出石腦油連續重整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自主開發了一批煤化工重大技術 多項科技成果創造了世界第一,促進了新型煤化工產業的迅猛發展,是“十一五”行業科技創新的一大“亮點”。我國自主開發了煤間接液化制油技術、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加壓氣化技術、航天(HT-L)粉煤加壓氣化技術等,并建成了世界首套神化包頭年產60萬噸煤制烯烴、煤直接液化大型制油等重大工程與重大裝置,對于實施石油替代戰略、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圍繞促進行業節能減排,開發應用了一批先進實用技術 自主開發的干法乙炔技術有效解決電石渣漿污染和占地問題,低汞觸媒技術使
觸媒氯化汞含量由原來的10%下降到6%以下,汞消耗量和排放量也大幅下降。磷酸余熱回收技術已被18個企業的33套裝置采用,其中興發集團等5家企業每年可節能34萬噸標準煤、節水767萬噸、節電1408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1.6萬噸、固體廢棄物渣量18.3萬噸。
結構問題依然突出
企業仍顯分散、精細化率還不高
目前國內石化行業大宗產品多,專用產品少,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基礎化工產品多,石化深加工產品、精細化工產品以及高檔產品比例偏低。即使是一些較高檔的石化產品,國內企業已可以生產,但也只是通用品種、牌號上的自給,高端品種、牌號仍需進口。如四氟乙烯,盡管我國四氟乙烯單體生產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建成萬噸級生產裝置,總產能已超過6萬噸,但可熔易塑化的高端品種國內仍無法生產,需要進口。
精細化工為世界各大工業國在化學工業領域發展中的一個戰略制高點,也是一個國家綜合技術水平的標志之一。目前國外精細化工率約70%,而我國僅為35%左右,科研開發投入嚴重不足,自主創新品牌和高端產品少,這也表明我國石化產業產品結構不盡合理,精細化工率還有待提高。
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布局不合理是造成我國石油和化工產業競爭力不強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國煉油、化肥、農藥、甲醇、電石、氯堿、純堿等行業的企業數量都多達數百家甚至上千家,產能總和居世界前列,但企業平均規模卻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部分資源型產品生產遠離原料產地,而一些污染排放量較大的企業又集中在環境容量較小的地區。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產業發展部負責人孫偉善表示,盡管“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石化行業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一是部分行業盲目發展、重復建設,同質化現象嚴重,特別是資源相對豐富的煤化工(電石、甲醇、二甲醚、醋酸)和鹽化工(純堿、燒堿、聚氯乙烯)等擴張過快,造成大量產能閑置。二是落后產能在行業中仍占較大比重,上世紀后期建成的一批規模較小的企業,至今仍然在維持生產,主要集中在化肥、甲醇、無機原材料、小煉油以及農藥行業,資源消耗高,“三廢”處理措施不到位,嚴重制約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三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精細化產品少,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基礎產品過剩,精細專用產品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與國外都有較大差距。
本版文字由本報記者孫瑞華采寫 , 圖表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數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