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首都各市縣示意圖
如果盤點一下今年的流行語,一定少不了“環首都經濟圈”。平均每天1000多次的百度搜索量,讓它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霸占了人們的視線。
讓我們關注一下環首都經濟圈的“成長史”:
9月,河北省發改委負責人向上任8個月的陳全國省長匯報了“環京津”規劃方案。之后,陳全國拍板,將“環京津”方案變更為環首都經濟圈和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兩個方案。
10月20日,河北省政府《關于加快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包含了總體設想、目標任務、戰略舉措、政策措施、支撐條件、組織保障等實質性內容。
11月2日召開的中共河北省委七屆六次全會,通過了河北《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舉全省之力突出抓好‘四個一’戰略重點,形成區域競相發展、協調發展新格局”。而“四個一”中的第一個就是“一圈”,即環首都經濟圈。
環首都經濟圈,會“圈”進哪些“經濟”?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北京的周邊地市。
在本月底舉行的第二屆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與投融資機構對接洽談會上,河北省科技廳負責人表示,“十二五”期間,環首都經濟圈將建立一大批孵化基地,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好的創業環境。 (CFP供圖)
政府 : 孵化器要變成果孵化園
最先讓記者感到新奇的是稱呼。
“‘環首辦’已經成立,目前正在招聘工作人員,具體的工作人員還沒有到位。”廊坊市一位領導告訴記者。但當記者與廊坊市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談到“環首辦”時,對方卻謹慎地回答:“現在不叫‘環首都’,是叫‘環京津’。”而當記者采訪廊坊市科技局時,工作人員首先糾正記者:“‘環京津’是頭些年的提法了,現在就叫‘環首都’。”
稱呼的不確定,足以說明環首都經濟圈目前只是在河北各級政府官員的心中“小荷才露尖尖角”。但記者同時了解到,無論最后叫什么,環首都經濟圈確實已經有了一些實質性內容,比如要在廣陽、安次、涿州、三河、涿鹿5個縣(市、區)各規劃建設一個科技成果孵化園區。園區的定位是面向北京,起步區都是10平方千米,主要是針對首都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項目的轉化和孵化。
記者從廊坊市科技局了解到,在規劃待建的5個園區中廊坊市有3個,分別在廣陽區、安次區和三河市。按河北省科技廳的要求,各地要在明年2月底之前完成園區規劃,交由省政府審批,然后啟動園區建設。“為這個事省廳已經開過兩次會了,一次是科技孵化園區啟動會,一次是5個縣市區的進度調度會。廊坊的3個地方已經開始啟動規劃,但是具體規劃還沒有出來。”廊坊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據了解,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是河北省內首次提出的一個新概念,較之前人們熟知的孵化器概念有所不同。孵化器是由單個企業運營的,多是創業初期的小項目;而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是多層次的,是孵化器功能的放大,可以引進一些有成熟成果的項目。
“孵化器面積一般只有幾萬平方米,如果企業項目再想放大可能就要重新立項征地。而現在項目用地比較嚴格,想征地就要列入省重點項目,投資要1億元以上。對于一個孵化項目來說,想達到這個程度也很難。而孵化園區的優勢就在于,可以為企業提供一整套服務設施,包括工業用地基本都可以在園區解決。可以說,孵化器只能讓企業從無到有,但是孵化園區既可以讓企業從無到有,也可以讓企業從小到大。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概念的提出,就是為了更大規模地承接北京的高校院所轉移的產業化項目。”廊坊市科技局高新辦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3個園區的起步和未來發展方向也不同。三河市要將科學城的規劃和科技成果孵化園區規劃相結合;廣陽區就是在一片空地上新建。但是從總的方向上來看,園區建設不會偏離節能和環保的方向。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制藥都將是重點考慮吸引的產業。”廊坊科技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看,聽說河那邊的地就是留著建什么孵化園區的。”順著燕郊一位市民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片荒地和三三兩兩等待拆遷的空置房屋。
院校: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
河北省政府環首都經濟圈剛規劃出藍圖,地處燕郊的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就閃電般行動了起來。據了解,北方學院在河北省政府《關于加快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傳達后的第二天,就開會向全體教職工傳達了省政府文件,并成立了以黨委書記吳保德為組長的環首都經濟圈建設北方學院領導小組。
“環首都經濟圈戰略的提出為我們學校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真是振奮人心!”吳保德開門見山地說。他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支持和配合環首都經濟圈的建設工作,學校還有針對性地成立了一批研究機構,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機構、國際商務研究機構等。“科研所近期的工作重心就是為環首都經濟圈建設服務,計劃重點參與的項目是科技成果孵化園區的建設。”吳保德告訴記者。
據了解,北方學院的優勢學科是化工和高分子材料,有較強的科研實力。此次廊坊規劃的科技孵化園區重點吸引的產業包括新材料和生物制藥等化工相關產業,正與北方學院的優勢不謀而合。“早在5年前我們剛建校的時候,學校就規劃了15萬平方米的園區用于科技產業孵化。一方面用來把我們學校教師的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另一方面積極引進母校北京化工大學的優秀科研成果來這里轉化。在環首都經濟戰略出臺后,我們希望學校的孵化器能跟河北省三河市規劃的園區進行對接,享受園區提供的優惠政策,成為三河科技園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將重點吸引化工大學的化工新材料項目到這里來進行產業孵化。這件事我們已經在做詳細的規劃論證,未來我們還要向地方政府做一次詳細匯報。”吳保德胸有成竹地對記者說。
對于科技成果孵化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北方學院也向當地政府提出了“先行”建議:一是規劃先行,避免走彎路和重復建設;二是文化和科技先行,創造出有利于科技人才安家落戶的文化環境;三是能夠實現和北京有機結合的產業先行。“今后的環首都經濟圈不僅僅是承擔首都的產業轉移,而且是能跟北京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如果接過來的都是落后、被淘汰的產業,那就是負擔,那么過不了幾年我們這個地區也會更加落后。”吳保德對記者說。
“過去我們寄希望于化工大學的教授來這里建立實驗室、中試基地或者直接進行產業孵化。今后有了環首都經濟圈,我相信我們原來的想法有一部分能夠變成現實了。我們現在就等著政府的具體政策出臺呢!”吳保德信心滿滿地說。
市民 :不會把污染轉移過來吧?
與政府部門和學校對環首都經濟圈的憧憬相比,“圈”所在地的市民的關注點各不相同。
一位廊坊的大學生告訴記者,她通過學校老師知道了環首都經濟圈要建設科技成果孵化園區的規劃。“我是學高分子材料專業的,屬于高技術學科。科技成果孵化園區吸引的都是北京的高新技術企業,建成以后能為我以后的實習和工作提供更多的機會,肯定是好事。”她說。
而燕郊的市民更關心的是“010”的區號和直通北京的輕軌。燕郊市民趙先生告訴記者,特盼著政府能把“環首都”這個事快點做起來,那樣的話,起碼公交車能多幾趟。而當記者問起一位燕郊本地司機知不知道環首都經濟圈時,他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知道,前一陣報紙上登了,登完以后房價‘嗖’地就上去了。”
記者發現,對今后環境的影響,是當地市民普遍對環首都經濟圈最關注的。當記者在公交車站與幾位正在等車的廊坊市民聊起科技成果孵化園區的事情時,知道的市民都表示,污染項目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一位市民擠過來大聲問了一句:“轉移北京的產業?不會是把污染嚴重的產業轉移到我們這兒吧?”
采訪結束,記者擠上930路公交車返回北京。一路上每次停靠公交站,率先映入眼簾的總是公交站臺上廊坊電信的大幅廣告:我家住廊坊,就用電信京津廊,三地同城無漫游套餐盛裝登場。無疑,環首都經濟圈將會讓這個目標來得更快。但它同時也對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環境的逐步好轉形成互動,所有的高科技、高附加值才會帶來真正的高質量的變化。
一句“不會把污染轉移過來吧”的擔憂,將成為對環首都經濟圈的決策者和參與者的最大考驗。
現在 , 這個考驗已經開始了 。
依托環首都經濟圈的發展預期,一家石油鉆井企業落戶到河北大廠回族自治縣。 (劉振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