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煉油工業全景掃描
隨著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的完成,大連石化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已達到2050萬噸/年,成為中國石油在東北地區打造的一艘石化航母。圖為大連石化煉油新廠區。 (本報記者 張育 攝)
快
煉油增長最快的5年 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從2005年的3.24億噸/年急速增加到4.97億噸/年,增長53.4%,成為世界第二大煉油國家。在結構分布上形成了以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為主導,中海油、中國化工、中國兵器及地煉參加,道達爾、??松梨?、沙特阿美等參股參與的全新格局。
作為中國最大的煉油商和供應商的中國石化,到2010年年末,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達到2.31億噸/年,占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46.5%,比2005年的1.63億噸/年凈增6800萬噸/年。中國石化已成為僅次于??松梨诤蜌づ频氖澜绲谌鬅捰凸?。作為中國第二大煉油商的中國石油2010年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1.54億噸/年,占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30.97%,比2005年的1.19億噸/年凈增3500萬噸/年,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世界排名第五。兩大石油公司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國的77.47%,其規模實力明顯高于地方煉油廠。全國已形成了以大連石化、鎮海石化、獨山子石化、上海石化等一大批千萬噸級的煉油基地,合計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國總能力的近50%。特別是大連石化2050萬噸/年、鎮海石化2300萬噸/年的煉油能力已經躋身世界級的煉油企業行列。
中國海油也強勢進軍煉油業,其獨資興建的廣東惠州煉油廠規模達到1200萬噸/年。截至2010年末,其煉油能力達到2500萬噸/年,占全國總能力的5.03%。以中國化工、中國兵器集團和其他地方煉油廠組成的煉油大軍的煉油能力達到8700萬噸/年,占全國總能力的17.5%。
“十一五”期間,在克服了國際高油價、政策性虧損和金融危機的影響與沖擊的情況下,中國煉油業也實現了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產量的雙增長。預計2010年全年原油一次加工量達到4.21億噸,汽煤柴油產量達到2.5億噸,柴汽比保持在2.07~2.08的較好水平。
乙醇汽油、甲醇汽油、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也得到快速發展。乙醇汽油發展較快,2009年燃料乙醇產量170萬噸,乙醇汽油占全國汽油總消費量的近20%;車用燃料甲醇和車用甲醇汽油兩個國標已在2009年11月1日、12月1日分別正式實施,浙江、山西等地已開始著手推廣使用;2010年11月,車用生物柴油在中國海油生物柴油裝置投產后,已率先在海南省一些加油站封閉投入使用。
好
煉油布局顯著優化 受國內石油資源分布和1998年國內石油石化大重組方案的局限,中國石油的煉廠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北地區,但這些區域不是成品油的主要消費區。到“十一五”期末,我國煉油布局已得到顯著優化。遵循靠近油源、靠近市場、靠近沿海沿江建設的原則,形成了以東部為主、中部和西部為輔的梯次分布。與2005年末相比,雖然原油加工能力仍然主要集中在華東和東北地區,這兩大地區分別約占全國煉油能力的31.98%和20.41%,但其所占比例已有所降低,油品消費量巨大的華南、華北/華中地區的煉油能力顯著增強,其所占全國煉油能力的比例已上升為16.49%和17.34%。西北地區的煉油能力占比變化不大,現為13.78%。
精加工能力大幅提升 目前,世界原油總的趨勢是變重變劣,硫含量、金屬含量越來越高,加工難度越來越大。而市場對輕質石油產品、低硫和無硫的清潔燃料、優質石油化工原料、環境保護的要求愈來愈迫切,標準愈來愈高,因此必須配備足夠的深度加工能力和加氫能力(包括加氫裂化、加氫精制和加氫處理)。中國煉油裝置結構近幾年一直在不斷調整,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斷提高。隨著對油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中國煉油的加氫精制能力所占比例也在不斷提高且增幅巨大。目前,加氫精制能力與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之比已由2005年的15.55%上升到2009年的31.19%,但與歐美等發達地區超過50%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油品質量快速升級 進入新世紀,我國的油品質量升級步伐陡然加快,用不到10年的時間走過了歐美國家20~30年走過的道路。繼1997年實現汽油無鉛化之后,2003年在全國范圍內執行了國家新的汽、柴油標準,將汽油硫含量從2000 ppm降到800 ppm,柴油硫含量從5000ppm降到2000ppm,對汽油中苯、烯烴和芳烴等雜質含量首次提出了限制要求;又經過短短的2年時間,從2005年7月1 日起,我國的汽、柴油硫含量進一步降至500 ppm;到2010年7月,我國的汽油硫含量已降到150ppm,柴油硫含量降到350ppm。以中國石油為例,“十一五”期間,其煉油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并做強瀝青、石蠟和潤滑油基礎油等特色業務和優勢產品。高標號汽油等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大幅提高,從38.96%提高到67%,高檔潤滑油從41.3%提高到53%。2007年年底具備供應京IV車用汽柴油的能力,2009年年底具備供應國Ⅲ車用汽油的能力,國Ⅲ柴油的生產能力已接近60%。
節能減排目標提前完成 節能減排是“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之一,中國煉油業也承擔著繁重任務。可喜的是,中國煉油業的兩大巨頭——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均提前1年完成了“十一五”的節能減排任務。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石油煉化業務努力確保“三廢”全面達標排放,主要資源消耗和環保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加強安全生產、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能源資源,努力實現安全發展、清潔發展和節約發展。“十一五”以來,在原油加工量和化工產品商品量分別增長12.5%、38.5%的情況下,煉油噸油能耗降低13.5%,化工產品能耗下降19.2%。煉化板塊累計節能344萬噸標煤,節水1.51億噸,提前實現“十一五”節能節水和污染物減排目標,節能節水量占中國石油總量的一半。中國石油在關閉了鞍山和前郭煉廠后,關閉的小煉廠達到8座,淘汰低效煉油能力1005萬噸,關停的“三老兩高”小煉化裝置達到198套。單廠煉油能力由465萬噸/年提高到614萬噸/年。
中國石化的青島煉油項目用于環保設施的投資達12.78億元,占投資總額10%以上,配套建設污水處理場、硫黃回收、煙氣除塵脫硫、水體污染防控等設施,硫的回收利用率達到98.5%以上,污水回用率達到96%以上,環保指標全部達到國際清潔生產先進水平。
2010年中國煉油能力前10強
序號煉油企業煉油能力(萬噸/年)
1鎮海煉化(中國石化)2300
2大連石化(中國石油)2050
3獨山子石化(中國石油)1600
4天津石化(中國石化)1500
5上海石化(中國石化)1400
6茂名石化(中國石化)1350
7金陵石化(中國石化)1350
8廣州石化(中國石化)1300
9福建石化(中國石化)1200
10惠州石化(中國海油)1200
千萬噸級煉油基地比肩林立
如今,“千萬噸煉油”、“大型煉油基地”、“煉化一體化基地”已經成為中國石油加工行業的熱門詞匯。從北方渤海灣地區的大連、青島,到南部珠三角的惠州、欽州、茂名、廣州,從東部的長三角地區,到西部地區的蘭州、獨山子,一批千萬噸級煉油基地正把中國煉油推進世界級行列。
“十一五”期間,千萬噸級的新建和改擴建工程相繼投產,千萬噸級的煉油基地成為煉油業的主體,合計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國總能力的近50%。
中國石化
13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占據半壁江山,10個高硫原油、6個高酸原油加工基地合理布局,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灣三大煉化企業集群已成規模。“十一五”期間重點項目如下:
擴建鎮海煉化(2300萬噸/年) 2009年1月16日,鎮海煉化Ⅰ套常減壓裝置擴能改造工程開工進油并取得一次成功,使得鎮海煉化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2300萬噸。2010年12月16日,鎮海煉化當年原油加工量達到2000萬噸,成為我國首家年原油加工量突破這一數字的企業,躋身世界特大煉油企業行列。目前,鎮海煉化擁有2300萬噸/年原油加工能力、60萬噸/年尿素、100萬噸/年芳烴、20萬噸/年聚丙烯生產能力,4500萬噸/年吞吐能力的深水海運碼頭,以及超過300萬立方米的儲存能力,是中國最大的原油加工基地、進口原油加工基地、含硫原油加工基地、成品油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原油集散基地之一。
擴建天津石化(1500萬噸/年) 中國石化天津百萬噸乙烯項目主體建設投資268億元,加上配套工程,達到340億元。項目主要包括100萬噸乙烯、1000萬噸煉油、熱電工程和區外工程四大部分,共205個工程主項,總占地面積297公頃。該工程于2006年6月26日開工奠基,2009年12月21日,1000萬噸煉油工程打通全流程并生產出合格產品,實現一次開車成功。該項目建成投產使天津石化煉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了15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120萬噸/年,每年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成品油587萬噸、乙烯等化工基礎原料320萬噸、高端合成樹脂和化纖150萬噸、液化氣等其他產品75萬噸。天津石化百萬噸乙烯及配套項目也是目前在建同類裝置中國產化率最高的項目,煉油和乙烯設備國產化率分別達到91.5%和78%。
新建青島大煉油(1000萬噸/年) 青島大煉油是跨“十五”和“十一五”規劃的石化重大戰略項目。新建青島大煉油1000萬噸煉油廠,是我國批準建設的第一個單系列千萬噸級煉油項目,是中國石化調整國內煉化產業布局,打造環渤海灣煉化產業集群的重大戰略項目。2005年6月22日,青島大煉油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總投資達到125億元。2008年6月16日,青島大煉油正式投產。該工程16套工藝裝置中,1000萬噸/年常減壓、250萬噸/年延遲焦化、150萬噸/年連續重整、410萬噸/年柴油加氫等9套裝置,創當時國內之最。項目設計年加工進口原油1000萬噸,年產成品油708萬噸,聚丙烯、液化氣等石化產品203萬噸。項目由中石化自主設計、建設和管理,主要采用了中石化自有知識產權的煉油技術,技術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
中國石油
“十一五”期間,中國石油實現了結構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目前已形成八大千萬噸級煉油基地:大連石化、撫順石化、蘭州石化、大連西太平洋石化、獨山子石化、廣西石化、遼陽石化和吉林石化。重點項目如下:
擴建大連石化(2050萬噸/年) 2008年8月7日,隨著最后一套新的加氫裂化裝置實現一次開車成功,大連石化1000萬噸/年含硫原油改造項目全面完成,使大連石化的原油配套加工能力達到2050萬噸/年。該項目于2005年2月20日破土動工,工程總投資107億元。包括新建100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600萬噸/年煤柴油加氫、360萬噸/年加氫裂化、300萬噸/年渣油加氫、220萬噸/年連續重整、27萬噸/年硫黃回收、20萬標準立方米/小時制氫等7套生產裝置。大連石化的含硫油加工能力達到1600萬噸/年,一舉跨入國際級煉油企業行列。
擴建獨山子石化(1600萬噸/年) 我國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國內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工程——獨山子石化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工程于2005年8月開工建設。該工程總投資300億元,占地455公頃,2009年9月21日,百萬噸乙烯一次投料試車成功。 獨山子石化公司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工程,包括1000萬噸蒸餾等10套煉油裝置,100萬噸乙烯等11套化工裝置以及公用工程,主要加工哈薩克斯坦高含硫原油。該工程煉化裝置集中控制,均為世界級規模,其中煉油產品全部達到歐Ⅳ標準,化工產品大部分為高性能產品。此前獨山子石化就已具備600萬噸煉油和22萬噸乙烯生產能力。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投產后,每年可為社會提供清潔燃料等煉油產品617萬噸和295萬噸化工產品。
新建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 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工程項目總投資151億元,于2007年2月獲國家發改委核準,同年11月開始建設。項目經過33個月的工程建設和生產準備,于2010年9月6日全面投產。這一項目主要包括100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350萬噸/年重油催化裂化、220萬噸/年連續重整、220萬噸/年蠟油加氫裂化等10余套主體生產裝置,以及公用工程、罐區、碼頭和鐵路專用線等配套工程。該煉油廠主要加工蘇丹進口原油,每年可向西南地區供應各類成品油830萬噸。廣西石化是中國石油成功邁出“南方戰略”第一步。
中國海油
新建惠州大煉油(1200萬噸/年) 2009年6月18日,中國海油獨資興建的第一個大型石化下游項目——惠州煉油項目正式投產,這意味著中國海油全面進入煉化下游領域?;葜轃捰晚椖渴菄H上第一個集中加工海洋高含酸重質原油的煉油廠,年原油加工規模達1200萬噸。該項目于2005年12月開工奠基,占地2.68平方公里,總投資為200多億元。主要產品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苯、液化氣、丙烯、乙烯裂解料、硫黃、石油焦等15大類。惠州煉油廠每年可向我國華南、華東等地區投放包括汽、煤、柴油在內的700多萬噸成品油,以及400多萬噸其他石化產品,將進一步保障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能源供給。
合資煉油
新建福建泉州煉化一體化項目(1200萬噸/年) 2009年11月11日,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區正式投入商業運行。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是中國首個集化工、千萬噸煉油和成品油營銷一體化的中外合資項目,總投資384億元人民幣,占地430多公頃,由中國石化、福建省、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各投資25%進行興建。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把福建聯合石化煉廠煉油能力從400萬噸/年擴大至1200萬噸/年,主要加工沙特原油。此外,還建設了配套的公用工程和30萬噸級原油碼頭。該項目每年可生產歐Ⅲ標準高品質成品油746萬噸、聚烯烴產品128萬噸等。
加上“十五”期間由中化集團、中化(香港)石油國際有限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中國石油以及大連市建設投資公司五家股東聯合投資興建的國內第一個合資石化企業大連西太,其煉油能力已由投產之初的500萬噸/年擴大到1000萬噸/年,國內已有2座外資參與的千萬噸級煉油基地。而且兩大煉油項目不僅是合資企業的成功典范,更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緊隨其后的中俄大煉油和中科大煉油即將壯大合資煉油大軍。
跨國能源通道已具雛形
供應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
隨著我國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增大,油氣管道的建設在“十一五”期間獲得大幅度進展。中國進口油氣戰略通道已具雛形,正逐步呈現出東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戰略通道的格局,這對實現中國油氣進口多元化,保障中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西 北
2004年9月28日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阿塔蘇—阿拉山口管道)開始建設,2005年12月開始投油,2006年7月20日正式投入商業運行。2008年4月28日中哈管道二期一階段(肯吉亞克—庫姆科爾管道)現場開工建設,2009年10月9日投入商業運行。截至2010年12月16日中哈原油管道向國內累計輸送原油3000萬噸。這是中國石油史上首次實現了通過管道長期穩定進口原油的戰略目標,它正式開啟了我國多元安全供油的新時代。它也為進入“十一五”后,中國的能源安全格局布下了一枚重要的棋子。
中哈原油管道是一條自西向東的大規??鐕斢凸艿?,是我國第一條跨國原油管道,是連接里海油田到中國內陸的重要能源通道。規劃輸油能力為2000萬噸/年,全線總長度2800多公里, 起點是哈薩克斯坦西部的阿特勞,途經肯吉亞克、庫姆科爾和阿塔蘇,從中哈邊界的阿拉山口進入新疆境內,終點在距國境線2.2公里的阿拉山口——獨山子輸油管道首站。
同樣在西北,中亞天然氣管道也已經于2010年12月6日實現雙線通氣,兩條管道日輸氣能力將達2450萬立方米。中亞天然氣管道A、B線并行,起點為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的格達伊姆,終點為中國新疆霍爾果斯,單線全長1833公里。
東 北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于2010年9月27日竣工。12月19日,來自俄羅斯的原油順利輸抵中國大慶末站,中俄原油管道投油全線貫通,實現一次試投運成功。在鋪設原油管道之前,中國由俄羅斯進口石油主要靠鐵路運輸。輸油管道開通后,不僅輸送量大幅提高,運輸成本也將大大降低。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羅斯遠東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經俄邊境加林達計量站,穿越黑龍江后到達漠河,然后從漠河首站經塔河、加格達奇等地,途經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13個縣市區,止于大慶林源末站。管道在俄方境內陸上長約63.4公里,橫跨兩國邊境的黑龍江穿越段長1.15公里,管道在中國境內陸上全長約934公里。依據中俄兩國間協定,中俄原油管道自2011年起將擔負每年1500萬噸的供油任務,共持續20年。在大慶油田的中俄原油管道林源末站,為俄油中轉建造的18座10萬立方米的儲油罐目前已經進入待命狀態。俄油在這里中轉后將被重新輸入管線運往中國撫順、秦皇島、大連等地加工。
西 南
中緬油氣管道也已經于2010年6月3日開工建設。中緬油氣管道總體上是氣、油雙線并行,從皎漂起,經緬甸若開邦、馬圭省、曼德勒省和撣邦,從緬中邊境地區進入中國的瑞麗,再延伸至昆明。管道全長約1100公里,預計管線總投資約為20億美元。中緬天然氣管道緬甸境內段長793公里,中緬原油管道緬甸境內段長771公里。兩條管道均起于緬甸西海岸皎漂市,皎漂正在建設配套原油碼頭設施。油氣管道初步設計輸油能力為每年向中國輸送2200萬噸原油、1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天然氣主要來自緬甸近海油氣田,原油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
中緬油氣管道于2010年6月3日開工建設。圖為工程開工建設典禮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