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才發展的關鍵詞
“21世紀什么最寶貴?人才!”葛優在電影《天下無賊》中的這句調侃臺詞,竟真的成為了當年深入人心的流行語。那么如果要問“十一五”石化行業什么最寶貴?石化企業的掌門人一定會給出同樣答案:人才。過去5年,寶貴的人才創造了石油和化工行業總產值年均增速21.5%的佳績,生產了占世界總量1/4的石油化工產品。站在“十二五”的起點,面對新的形勢,石化行業還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所需人才?這是所有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從業者正在思考的問題。
很多企業都會進入高校搶先招攬人才。圖為去年11月中旬,巴斯夫公司在中國石油大學舉行的2011屆畢業生校園招聘宣講會。(王丹 攝)
涉化院校已由百所增到千所, 仍然供不應求
“十一五”期間,全國石化行業規模以上的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由476萬人增長到690萬人,5年凈增210萬人。其中對科技創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為突出。最新數據顯示,石化行業技能型人才缺口約50萬人,占行業對技能人才總需求量的1/3。“十一五”期間,石化行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化工高校快速發展,人才培養規模增長,教育質量明顯增強。據中國化工教育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全國開設化工及相關專業的普通本科院校由100多所增加到了500多所,全國化工及相關專業在校生規模成倍增長,總人數由“十五”末期的25萬人增長到“十一五”末期的48萬人。化工高校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能力也明顯增強,5年來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20多項。僅僅在2010年,化工高校與科研院所、石化企業合作,就獲得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10項,獲科技進步一等獎24項。
第二,化工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迅速,院校數量增多,培養技能人才數量增加,有效緩解了生產一線對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十一五”期間,全國開設化工類專業的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技工學校數量由“十五”末期的200多所增加到1200多所,總招生規模年均增長15%以上。
第三,企業職工的培訓得到進一步重視,學技術、練技能的風氣在企業中形成,企業的高技能人才比例不斷增加。有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高技能人才占企業技能勞動者比例由18%提高到了24.8%。企業員工的文化素質也大幅提高,現職員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18%以上。
但“十一五”的人才培養也留下了諸多遺憾。雖然人才培養的規模不斷擴大,但在總體數量上與行業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創新型人才和技術工人尤為短缺。統計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每年企業新增職工中有23.3%的職工來自于沒有經過院校教育培訓的高、初中生或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這說明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覆蓋面還不是很廣,人才總量還遠不能滿足行業迅速發展的需要。”中國化工教育協會會長熊傳勤表示。
鄂爾多斯化工集團總經理王鵬對此深有感觸。他告訴CCIN記者:“企業這幾年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人才。這幾年西部地區化工行業發展速度很快,項目建得很多,人才供不應求。從研發部門搞科研的人到一線的優秀班組長、工段長都很缺,就是普通的技術工人都越來越難招了。主要還是行業發展得太快了,而培養人才的周期較長、效率不高,導致了企業人才難求的局面。”青島雙星集團總裁汪海也對CCIN記者說:“從去年開始,我們就感覺到人員緊張,未來幾年可能還會面臨更大的困難。中國人沒少,但是愿意去工廠做技工的人越來越少。”汪海感慨道。
面對創新型人才短缺的問題,熊傳勤分析認為:“現在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少有真正在企業生產一線進行的,自身擁有強有力科研隊伍的企業更少。很多企業都只顧眼前利益,不注重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投資。”
浙江新安化工集團人力資源部經理助理吳忠生對CCIN記者說:“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企業對于產品升級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對于高端的科技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但是目前國內這樣的人才卻很短缺。”
石化行業每年組織多種技術技能競賽以提高操作工人的技術水平。圖為全國化工儀表維修大賽的比賽現場。 (本報記者 張育 攝)
無論高端人才還是技工 , 只要敬業都需要
在下一個5年,石化行業還會是這種人才難求的局面嗎?CCIN記者采訪的企業不約而同地表示,“十二五”期間人才需求量肯定會很大,而且肯定會比“十一五”需求更迫切。
吳忠生告訴CCIN記者:“我們企業的‘十二五’規劃已經制定完成,‘十二五’期間我們的目標是要把業務做精做細,還將增加新的產業,進入新的業務領域,這些都迫切需要人才的支撐。未來5年對于人才的需求量肯定高于過去5年,企業的發展與人才缺失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突出。為了緩解這種矛盾,我們計劃采取內外結合的方式。內部以培養員工為主,兼顧技術、管理和生產工人等各個領域;外部則側重于人才引進,引進掌握成熟技術的人,引進能填補我們內部空缺崗位的人。希望能夠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們企業的‘十二五’規劃目標很遠大,要完成發展目標現在的人才儲備明顯不足,無論是高端人才還是技工,我們需求量都很大。”王鵬告訴CCIN記者,“近幾年內蒙古地區化工行業發展迅猛,鄂爾多斯地區氯堿行業每年成倍增長,我們周邊都在建廠,建廠就需要人才,人才市場的爭奪非常激烈。我們請獵頭公司全國性的發布我們的招聘信息,但是全國范圍都是缺人這個情況,估計今后幾年這種情況會更嚴重。”
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思晨告訴CCIN記者:“‘十二五’我們的目標是要進入全國企業50強,在國際上要進入500強,完成這樣大的目標必然需要人才的支撐。在過去5年,企業每年要引進1000個高端人才,預計‘十二五’期間企業每年對于高端人才的需求量會更大。”
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多,對于人才的素質又有什么樣的要求呢?CCIN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高端技術研發人才和具有多元化背景的石化人才都將是“十二五”期間企業追逐的對象,而職業精神則成為企業最關注的人才軟素質。
化工英才網就業指導專家董超分析指出,“十二五”是石化行業的產業轉型期,大部分傳統化工產品面臨調整,無論是產業升級還是提升核心制造能力,都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撐。所以未來幾年技術研發人才必將受到大力追捧。對于國內企業來說,特別是沿海一帶的企業,短期內營銷人才和技術工人依然是緊缺的,但是縱觀長遠的發展趨勢,引領技術的研發人才將是未來幾年行業需求的最大缺口。
“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結構越來越多元化,人才也越來越缺,尤其是高端的科技創新型人才。同時企業在未來5年將走國際化發展之路,隨之而來的是缺乏高級的經營管理人員,尤其是具有海外工作背景的、熟悉國際商業運作規則的化工人才。”吳忠生對CCIN記者說。
除了技能,企業對人才職業精神的要求也在提升。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柏藩告訴CCIN記者:“我們在招工時首要的條件就是要熱愛醫藥化工,能夠安心中小城鎮。”而汪海則告訴CCIN記者:“除了技術過硬、樂于奉獻以外,未來企業需要擁有敢拼搏、敢競爭精神的人才,要有困難面前不低頭、敢和對手拼的士氣。”
據中國化工教育協會預測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石化行業人才總量將穩步增長。熊傳勤告訴CCIN記者:“‘十二五’期間,每年化工類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估計能達到35萬人,5年總計175萬畢業生將到石化行業就業,預計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新增員工可占到新增總員工總量的85%,‘十一五’期間這個比例是69.7%。石化人才的培養規模也將持續擴大,化工類本科和職業院校的學生規模都將有大幅提高,總量將由現在的90萬人增長到115萬人,企業在職人員每年參加培訓人數達到140萬人以上。預計‘十二五’期間,全行業所有職工都能經過輪訓。人才結構也會進一步優化,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比例都會進一步增加。預計到‘十二五’末,全行業受過高等教育的從業人員比例將達到20%。未來5年還將培養10萬名高層次和骨干人才,培養65萬名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全行業高技能勞動者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4.8%提高到35%。企業經過化工教育培養的人員覆蓋率,在‘十二五’末希望能夠達到80%。”
浙江華峰集團每個季度組織車間操作工進行崗位經驗交流座談會,這已成為該企業員工技能培訓的一種重要方式。 (本報記者 張育 攝)
薪酬 、 平臺 、 流動通道 , 一個都不能少
未來5年,石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不斷增長的,那企業靠什么來求得人才、留住人才呢?求職者的就業環境又會有什么樣變化?
薪酬無疑是企業吸引人才的第一關注點。董超分析指出,由于石化行業在人才數量上和結構上的短缺,同時受國家提出的改善民生、提振內需的戰略導向的影響,“十二五”期間石化人才的薪酬將是不斷快速上升的趨勢。而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技術、研發、綜合管理人才可能會成為漲薪最大的受益者。
CCIN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十二五”企業將更注重營造更舒適、更適合于人才生存和發展的環境。CCIN記者聽到最多的是如何實現員工的自我價值。吳忠生對CCIN記者說:“未來5年,在薪酬待遇之外,我們將更注重為員工實現自我價值而搭建平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企業的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意識變得更強了,特別是高端人才,不光看中待遇,更多的是關注自身未來的發展和成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企業必須為人才營造一個適合他發展的環境。‘十二五’期間我們計劃搭建一些給員工施展才華的平臺,提供一些晉升通道來多角度地滿足人才的需求,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舉個例子來說,目前企業管理職位有限,我們就計劃提供專業技術通道,通過聘任達到一定成績的員工為首席專家、資深專家,來對其專業能力進行認可,同時給予員工跟管理崗位相對等的薪資待遇。”
王鵬也深有感觸地告訴CCIN記者:“未來5年,對于高端人才我們將為其進行詳細的職業生涯規劃,而對于一線技術員工我們將文化培訓放到一切工作首位。我們地處西部,很多崗位員工都是招來的農民工,‘十二五’期間我們的重點目標就是把‘游擊隊’式的打工者改變成‘正規軍’。目前我們企業內部已經成立了夜校和講師團,講技術教文化,企業員工每天晚上都要來上課。未來我們會每年投入200萬元來對員工進行培訓教育,讓他們實現自身的發展。”
談及未來5年人才就業環境如何,專家紛紛表示石化人才的就業機會、就業渠道都會增多,未來5年人才流動可能更加頻繁,人才的流動將會變得更加自由和寬松。中國人力資源協會會長劉福垣表示,人力資本要靠市場將在“十二五”體現得更為明顯。人隨錢走,錢隨項目走,這更符合國家整體經濟結構的調整。董超對CCIN記者說:“從‘十二五’產業布局上來說,石化行業將向臨港和擁有煤炭、原鹽的西北園區集中,加上沿海等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斷攀升,人才流向二三線城市的趨勢開始明顯。同時產業的升級和西遷,也會產生很多新的企業和工作機會,未來5年就業機會多,人才的流動和變動必定會更加頻繁。”
董超對CCIN記者表示,未來5年石化人才的求職渠道也將更加豐富,互聯網將成為人才求職的最重要技術工具,而專業的石化行業人才網站將是石化人才流動的最主要平臺和載體。“十二五”期間,石化行業面臨更嚴峻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壓力,相應而來的高端人才的缺失必將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所以針對高端人才的搶奪會更加激烈。網羅人才的方式也會更加新穎,包括獵頭、懸賞、社會性網絡SNS、微博等方式,都是旨在建立石化專業社交圈子,從而挖掘專業人才。
企業對創新型人才越來越重視。在去年年底云天化集團舉行的2010年科技工作暨科技獎勵表彰大會上,117項創新成果獲得獎勵。圖為該集團董事長董華(左一)為科技創新人員頒獎。 (李文潔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