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化肥企業不再只顧埋頭生產,開始積極地走入田間地頭了解產品的使用效果。圖為山東聯盟化工集團農化人員向農戶了解使用該公司肥料的情況。(曹榮花 攝)
記者近日在化肥行業采訪時,了解到一件非常蹊蹺的事情:近一兩年中,具備承儲資質的企業在化肥淡儲過程中無一盈利,但卻沒有一家承儲企業表示愿意退出這個領域。淡儲為何不盈利了?企業既然不盈利,為何還要積極承儲呢?記者進行了調查。
淡儲初衷早已時過境遷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化肥處副處長韓紅梅向記者介紹了化肥商業淡儲的由來。她表示,淡儲制度從2005年正式建立,當時化肥還處于供不應求的時代。一到春耕用肥,化肥需求量陡增,而化肥供應受制于生產、原料、運輸等因素,容易因供不應求而價格過度上漲。2005年1月,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化肥淡季商業儲備管理辦法》,同年10月份又出臺了《化肥淡季商業儲備管理辦法補充規定》。承儲企業以流通企業為主,兼顧大型化肥生產企業。淡儲化肥以尿素和磷酸二銨為主。淡儲時間從當年10月份到次年3月份。總的原則是企業儲備、銀行貸款、政府貼息、市場運作、自負盈虧、臺賬管理、公開招標。“經過7年的發展,淡儲量已從當初的800萬噸發展到現在的1600萬噸。承儲企業從最初的20余家擴大到90余家,覆蓋了全國的29個省、市、自治區。”韓紅梅稱。
“應該說這項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淡季保生產、旺季保供應。運行模式也是穩妥的,包括公開招標、貸款的發放以及資金的回收這一套程序都不錯,當時對化肥市場起到過積極作用。總體感覺前3年的情況還是不錯的。“韓紅梅對淡儲政策曾發揮的作用給與了充分肯定。
但是,隨著化肥由當初的供不應求到如今的供過于求,化肥淡儲政策起了變化。據了解,2010年尿素產能新增600萬噸,總產能達到6600萬噸,超過目前每年5000萬噸左右的國內消費量。磷肥產能達到2000萬噸,超過目前每年1100萬噸的國內需求量。復合肥行業產能過剩更加嚴重,競爭異常激烈。
“過去企業競標淡儲的目的,除了為獲得國家貼息貸款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淡季肥料與旺季肥料進價有較大的價差,通過這個價差來盈利。但是現在承儲企業已追求不到這個價差。”韓紅梅表示,隨著化肥產能嚴重過剩,導致淡儲化肥旺季難以順利出售,同時化肥的價格變化也變得無規律可循。2009年,承儲企業出現虧損的苗頭;2010年,幾乎所有的承儲企業虧損,據統計整體虧損金額超過20億元。
那么,今年的情況又如何呢?接受記者采訪的承儲企業,不論是流通商還是生產商都表示沒能盈利。一位吉林農資公司的老總告訴記者,去年10月份儲備的尿素其進貨價是1900多元/噸,今年3月出貨時的尿素批發價僅1800多元/噸,1噸就賠了差不多100元。承儲了55萬噸化肥的黑龍江倍豐農資集團副總經理劉斌也表示,目前雖沒有具體計算淡儲的盈虧數額,“不過肯定是沒賺。”受訪的化肥生產商也都表示沒盈利。
山東省化肥工業協會會長楊春生對承儲企業不能盈利作此解釋:“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1600萬噸的化肥淡儲量太大。秋冬淡季時,承儲企業大量備肥,直接抬高了市場上的化肥價格。到了春耕旺季,僅儲備的1600萬噸化肥就夠春季用的了,春季化肥企業不生產都行。春季本來就只需要2000萬噸化肥,結果淡儲就存了1600萬噸,再加上春季化肥企業生產的上千萬噸化肥,總量嚴重超過了需求量,導致旺季價格不漲反跌。”
承儲企業被迫玩起貓膩
在承儲企業感到巨大風險的時候,貓膩也就出現了。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一家承儲企業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忙活了半年的時候,制造假的化肥流向、協議、合同、物流、發票和財務賬。
“說白了就是造假,此舉在業內已是心照不宣。大家都在騙,國字頭的企業帶頭騙,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情況。”這位人士表示,目前產能這么大,淡儲已經喪失了原來的意義。“不用儲備,也能保證化肥到處都是。”
對企業的這種造假行為,業內人士并不感到意外。
卓創資訊氮肥分析師韓健表示,在化肥淡儲中,政府并不承擔全部責任,只是對企業存貨占用資金的貸款提供合同儲備期內的利息補貼,貸款本金由企業負責償還,企業經營盈虧也由承儲企業承擔。政府不規定專門針對淡季儲備企業的銷售價格,企業雖然拿到了政府貼息的好處,但是市場價格的波動風險完全由自己承擔。這樣,企業既想得到銀行貸款和政府貼息的好處,又想規避市場價格波動導致的經營風險,設法違規就不可避免。
“客觀地講,如果儲肥有利的話,企業會積極儲存;如果儲肥風險很大的話,企業執行起來就會打折扣。這幾年化肥市場產能過剩以后,這種儲備的風險是越來越大,很多淡儲企業覺得淡儲給的這點兒貼息遠沒有淡儲冒的風險大,于是就出現了造假,這是可以想象的。”楊春生表示。
韓紅梅也認為,承儲企業在淡季該儲肥的時候發現市場價格并不低,同時又對來年春耕的市場預期價格不看好,而儲肥過程中還要發生倉庫的費用、維修保管的費用等,企業還怎么淡儲?“我認為企業對淡儲的資格還是比較珍惜的,如果有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正常情況下會很好地運作這件事。如果已經出現了造假的情況,可能也是不得已。去年承儲企業已經普遍虧損,企業能長期干一件虧損的事情嗎?于是就采取一些手段來應付檢查。
楊春生還告訴記者,因為國家政策對淡儲的6個月里不是嚴格要求每個月儲多少,所以一些淡季儲備企業為了降低市場風險,將儲備期定得太靠后。今年3月初,國家財政部開始檢查承儲企業儲備合同的執行情況。企業為應付檢查,2月底大量進貨,導致前面幾個月淡儲的資金沒有投放到市場上來,到了春季開始大量收化肥,這造成一種假象:春季價格很短暫地上來了,但是當檢查一過,有些企業又把這些貨很快銷出去,立馬又把市場給砸死了。“市場本來很正常,結果遇到這種短期的大量收和大量放,導致市場上的化肥價格忽高忽低,反而把市場攪亂了。”
既想獲取國家的淡儲貼息貸款,又想規避目前淡儲越來越大的虧損風險,于是一些承儲企業開始造假。為了應付3月初國家相關部門的檢查,2月底才開始大量進貨,待檢查完后馬上又將貨物發走。圖為一家企業在檢查組走后立即將貨發走后的庫房 。(單軍 攝)
國家調控手段應做調整
對于已經變了味兒的淡儲,業內人士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現在的情況是生產尿素的賠錢,賣尿素的也賠錢。關鍵原因一是產能擴張太快,二是國家調控過頭。”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2009年國家發改委公布《關于改革化肥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此舉意味著國家發改委不能夠再對化肥價格隨意進行限制漲價等干預措施。但實際上,干預一直都存在,比如利用淡儲調控價格。“國家的這一決定我們能夠理解。但國家在干預化肥市場的同時,應采取措施干預原料煤炭的價格。現在煤價一直在漲,化肥也相應該有個合理的價格。不能對煤炭的價格全面放開,卻對化肥價格嚴加管控。有人認為化肥價格越低越好,這樣對農民有利,可是卻沒想過生產企業也得維持生存。”
韓紅梅指出,化肥既然已經市場化,人為調控就應該越少越好。化肥是支農產業,但是企業也得盈利。現在化肥價格旺季不旺、淡季不淡,全年看起來價格挺穩定,也可能是國家希望看到的穩定的價格水平,農民也得到一個穩定的價格,但結果導致生產環節越來越亂,毫無規律可循。
記者采訪中發現,根據我國國情,現階段完善淡儲政策比取消淡儲更為實際。
有關人士總結出3條完善淡儲的措施。首先應該控制淡儲總量。楊春生表示,目前化肥產能過剩,所以絕對不需要目前這么大的淡儲量,應適當減少一些。
其次是提倡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聯合儲備。據了解,目前承儲主力是化肥流通企業,但生產企業要求加入淡儲行列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而目前一些農資流通企業淡儲受損后,開始探索與生產企業實行聯儲的模式。而化肥生產方,大多數尿素企業缺乏通暢的營銷網絡,特別是自有的營銷網絡。如果完全沒有掌控銷售網絡的能力,承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將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風險自然也會加大。所以,一些生產企業也有與經銷商進行聯儲的意愿。這種“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淡儲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廠商雙方的淡儲風險。
流通企業華農農資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小兵表示,非常贊成和生產企業達成戰略合作關系,聯合承儲。“2010~2011年度的淡儲,我們就是和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聯合承儲的,淡儲雖然沒怎么盈利,但也保證了不虧。我們今后還將采取這種模式。”
再次是減少產肥地區淡儲量,加大銷售地區的儲量。黃小兵指出,華北是化肥的主產區,應減少儲備。“比如山東本來就是產肥大省,一年達1000萬的尿素產量,根本用不著再儲肥。應該加大一些南方主要用肥區的儲量。”
眼下正值為夏季用肥的備肥階段,化肥企業的日子卻挺難過。主要原因還是產品供過于求造成市場前景不明朗,經銷商不愿大量進貨,企業脹庫于是被迫停產檢修。圖為正在停產檢修的山西永濟化肥廠。 (特約記者 閆俊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