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污水排放、提高水重復利用率也是今后5年的迫切任務。圖為一家污水處理廠。
石油和化工行業“十二五”發展的各項規劃和指標已陸續出臺。其中最有爭議的指標,非減排指標莫屬。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到2015年所有化工企業要實現清污分流,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2%,廢水實現全部處理并穩定達標排放;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比“十一五”末減少10%和12%;主要行業噸產品廢水排放量降低10%。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到2015年化工主要行業可利用的工藝廢氣、余熱都要回收或綜合利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十一五”末減少8%和10%;鍋爐燃燒煙氣和工藝廢氣處理率達到100%。
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方面,到2015年化工行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處置率達到100%;重點開展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到2015年低汞觸媒使用率達到100%,鉛、鉻、鎘、汞、砷得到有效控制。
——摘自《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環境保護發展指南》。
爭議的焦點在于,完成減排指標難不難?
統計數據顯示,化工行業廢氣排放量居全國第四位。圖為一家正在排放廢氣的工廠。
不難 — —
因為我們一直在做
有一些化工企業表示,要實現這些減排指標并不難。這些企業多是本來減排就做得比較好的大企業。
“企業所在地上海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現在正處于第四輪的三年減排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我們企業應該不折不扣地去履行減排義務。在這些減排指標中,我們的固廢綜合利用率是100%,二氧化硫、鍋爐煙氣也能達標排放。此外,我們的水重復利用率也越來越高,所以我覺得目標不難達到。”上海焦化有限公司生產制造部蔡立禹告訴CCIN記者。
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總公司副總經理翟洪軒也表示:“要完成這些指標對我們企業來說問題不大。我們的廢水量很少,經過處理可以實現達標排放;而且我們的固體廢棄物也100%能重復利用。所以,‘十二五’減排指標對我們來說沒有壓力和約束。我們是國家第一批的四家環境友好企業之一,也是國家發改委認可的第一批24家循環經濟示范單位之一。”
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安全環保的副總經理章龍彪向CCIN記者介紹,“十二五”減排指標對企業來說沒有壓力,因為企業的前期工作都做上去了。“比如,針對指標中的清污分流,企業所在的上虞工業園區這方面工作起步較早,走在了前面,因此這個指標對我們來說沒問題。此外,企業對減排投入了相當多的資金,我們上虞工業園區的水重復利用技術問題已經解決了,只是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去實施。“‘十二五’期間,企業的某些產品如果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減排指標,就會被淘汰。企業出于利潤的考慮,有緊迫感,會先把能做到的做好。”章龍彪說。
河北金牛鉀堿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由于企業一直堅持清潔生產,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減排,因此要完成減排指標問題不大。特別是在其他企業感到頭疼的水重復利用上,企業早在2007年就建成了廢水終端處理系統。系統采用膜分離集成工藝,污水經處理后產生的淡水可作為生產用水,另一部分濃縮鹽水回生產系統成為化鹽用水。通過利用該技術,企業的廢水循環利用率已達96.9%。
難 — —
因為我們實在錢緊
也有企業態度相反:要完成“十二五”減排指標,難!
陜西華山化工集團安環處處長何建民告訴CCIN記者:“我覺得‘十二五’的減排指標要求很嚴。中國國情決定了,如果老企業不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不投入新的資金,不把老項目取代掉,根本就達不到。比如化工行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要達到75%、鍋爐燃燒煙氣和工藝廢氣處理率要達到100%等指標,要想全都達標,就必須投入專項資金。比如我們建一個污水處理廠,得花上億元。單單說我們上的污水處理系統以及煙氣和水處理裝置,就花了1.3億元。但這樣資金壓力較大,老企業哪有資金去做這個事情?”
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孔祥臣表示,“十二五”減排指標規定,化工企業的水重復利用率要達到92%,這個目標很難達到。“我們新建企業在設計時采用的標準和技術指標已經非常先進,要想在這個基礎上再提升10%左右,難度很大。”孔祥臣說。他進一步表示,難主要體現在技術上。比如,現在新的生產工藝技術發展非常快,但與之配套的廢水處理技術和設施卻跟不上,這樣就會造成整個能耗和利用率不合格。“比如我們搞煤化工,有很多新技術,涉及的水質也比較復雜,現在就不太好處理,感覺跟不上國家的要求。”孔祥臣說。
天津德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染料生產企業,該公司總工程師張興華告訴CCIN記者,“十一五”期間他們企業的水重復利用率才達到40%,現在的利用率是60%,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了。他認為,染料行業的水重復利用率能達到50%就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企業的性質決定了,用水量可以降低,但要回用并不容易,重復使用的難度太大。雖然這個從技術角度來說成立,但成本太高。
巨化集團公司安全環保部韓建勛表示,他們這樣較大的工業企業,在“十一五”期間已經把很多指標老老實實地減下來了,“十二五”再讓企業同比例地往下減,就比較難。此外,地方政府還要求企業的GDP往上走,壓力比較大。
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CCIN記者,“十二五”規劃中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指標,要達到挺難的,不好干。他表示,增加的指標他事先不知道,但指標越高,難度就越大,要求就越嚴,畢竟給企業增加了費用,至少分析人員的工作量就比原來大了。
難與不難 — —
我們都已沒有后路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表示,“十二五”期間央企節能減排空間趨小、難度加大。央企為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目標,能減的已減,剩下的大多是難啃的 “硬骨頭”。特別是央企大多集中在第二產業尤其是高耗能行業,隨著今后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產業鏈的不斷延伸,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將會有所增加。另外,央企缺乏節能減排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今后推進節能減排將會越來越受到技術瓶頸的限制。
但是,減排的世界潮流是誰也阻擋不住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周竹葉表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加入了一系列國際公約,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斯德哥爾摩公約、鹿特丹公約、巴塞爾公約,還有處于談判期的國際汞公約等。這些公約無一不對化工行業的減排提出了新要求。金融危機爆發后,以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為主的貿易競爭新格局逐漸形成,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出臺了限制高能耗、高排放、含有毒有害原料的產品進口的政策,對我國化工行業形成倒逼機制。“十一五”期間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化工行業廢水排放量居全國各行業第二位,廢氣排放量居第四位,危險廢物產生量居第一位,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居第二位,一些行業特征污染物氨氮、氰化物、重金屬等的排放量也高居工業行業前列。我們總不能讓化工行業的減排問題拖全國甚至全球的后腿吧?
針對企業的難處,也有專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表示,政府和有關部門既要制定減排門檻,還應該幫助企業跨過這個坎。要建立減排的長效機制,必須充分發揮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的作用,過多依靠行政命令,會出現排污企業與政府部門博弈或逃避責任的情況。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常杪認為,我國在現階段可以借鑒日本、德國的經驗,建立有效的資金機制,緩解企業的減排資金壓力。
據常杪介紹,日本投入到工業污染治理方面的政策性資金主要分兩大類:政府財政直接補貼(類似于我國的政府財政撥款)和政策性優惠貸款。其中,政府財政直接補貼比例很小;政策性優惠貸款在上世紀70年代對日本各類企業尤其是化工企業的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投資額所占比例達到了整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的1/4,很大程度上分擔了企業自身的減排資金壓力。優惠貸款利率比商業銀行低1個百分點,貸款額可以達到項目總投資的50%。
在采訪中,也有企業向CCIN記者反映,目前國家對電力行業的煙氣脫硫、脫硝有優惠政策,如減免稅收、電價優惠等,但對非電行業如化工行業的脫硫、脫硝,卻沒有相應優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減排積極性。但最近從環保部傳來的消息顯示,這一問題有望得到解決。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最近公開表示,國家今后將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污染減排的政策,研究出臺非電行業脫硫優惠政策。
“十二五”減排指標新增了氮氧化物,對企業脫硝提出了要求。圖為一家企業的脫硝設施。(圖片由CF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