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利用進口甲醇制烯烴的項目迅速升溫。圖為從中東進口甲醇的貨船抵達大連一處碼頭。(馬誼東 攝)
編者按 新近出臺的《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指南》在業內備受關注。業內注意到該指南對新型煤化工的發展作了這樣的描述:在保障經濟性的前提下,在沿海地區適度布點進口甲醇制烯烴項目。而實際上,隨著去年8月我國神華包頭6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示范項目的成功運行,沿海地區利用進口甲醇制烯烴的項目就已經火了起來。據估計,目前僅在建項目所需要的進口甲醇就已經超過千萬噸。但同時,大規模進口甲醇制烯烴也引發了業內有識之士的爭論。爭論主要圍繞大規模地利用進口甲醇制烯烴應該不應該、可行不可行等問題。我們覺得,這些爭論可以幫助、啟發讀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行業發展甚至中國經濟的發展。當然,哪種觀點對中國最有利、哪種觀點最符合市場經濟,哪種觀點最終被證明是對的,就讓我們看實踐吧!
放開進口對國家有利嗎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煤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韓怡卓: 省資源,減排放,何樂不為
如果國家支持,進口甲醇價格穩定的話,用其制烯烴是個好事情。沿江地區、沿海地區都可以做,可以省下我國很多的煤炭資源。我們用煤經甲醇制烯烴,還不如直接利用國外廉價的甲醇資源制烯烴。而且我國烯烴的消費市場主要就在沿海,而國內烯烴的生產主要是在內陸地區,如新疆、內蒙古等地,離市場遠,運距長,還不如在東部當地生產烯烴。但是東部地區煤價高,用煤制烯烴不劃算。因此用進口甲醇制烯烴,對國內煤制烯烴是一個彌補,市場前景是比較好的。
國外大規模的廉價甲醇為什么不用呢?為什么我們非要花那么大的代價、那么高的碳排放,去把我們的煤炭變成原材料呢?從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角度看,還是多用國外資源比較好。我們十幾億人口,就這么點資源,干嘛急著要把它在這一代用完呢?
像煤制甲醇、煤制油等煤化工技術,在局部地區或從國家戰略角度來說,我們有能力、有技術去做就可以了,干嘛每年非要急著把十幾億噸的煤轉化掉呢?其實是不合算的,而且增加了國內碳排放的壓力。
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梁龍虎:放棄本國產業會被“卡脖子”
就目前而言,煤經甲醇制烯烴的確存在資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多、投資回收期長等不足。但如果我們放棄了自己的甲醇制烯烴產業,全部采用進口甲醇生產烯烴,就會喪失主動權。國際商家就可能以各種理由卡我們的脖子,導致進口甲醇制烯烴成本大幅飆升,甚至高于石油路線烯烴產品。事實上,目前的甲醇制烯烴催化劑,只能保證對碳四以下的低分子量烯烴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和收率,碳五以上的高分子量烯烴還無法經濟地回收利用,甲醇制烯烴優勢并不明顯。
因此,國家應像控制煤經甲醇制烯烴一樣,嚴格控制進口甲醇制烯烴規模。在控制烯烴總產能的大框架下,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石油路線烯烴、進口甲醇制烯烴以及煤經甲醇制烯烴的產能。比如西部富煤地區,可以適當布局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東部沿海地區,適當規劃進口甲醇制烯烴裝置。這樣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原料及產品的運輸成本,還能促進不同路線烯烴企業均衡、穩健發展,防止市場大起大落。同時,因為我們手中擁有石油制烯烴和煤經甲醇制烯烴兩個籌碼,迫使國際商家能以合理的價格向中國出售烯烴和甲醇產品,維護國內企業合法權益,減少貿易磨擦,促進國內煤化工及石油化工產業健康發展。
北京石油化工研究設計院董事長李大鵬:國內生產成本更低何必進口
經過2006~2010年市場的大幅波動和洗牌,沒有煤炭資源的甲醇企業逐漸被淘汰出局。受煤炭價格持續上漲和甲醇因產能嚴重過剩價格難以上漲的雙重打壓,越來越多的獨立甲醇企業將退出甲醇領域。最終的格局是:絕大多數甲醇企業不僅擁有自己的煤炭資源,而且擁有甲醇下游產品;不僅能確保其原料供應并享受優惠的價格,而且能通過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這種格局一旦形成,煤經甲醇制烯烴企業的成本就會大幅下降,生產成本比進口甲醇制烯烴企業更低。
以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為例,由于項目建在煤炭坑口區,幾乎沒有煤炭運輸成本,又是神華集團自己的生產裝置,其生產甲醇的原料煤450元/噸,動力煤250元/噸,生產甲醇所用煤炭加權平衡價僅340元/噸,噸烯烴生產成本僅6500元,比進口甲醇制烯烴的成本還要低2000元/噸,具有絕對的成本優勢。
去年以來,全國主要產煤省份加快了煤炭企業整合的步伐,煤炭資源將越來越集中在大型煤炭企業手中。這些企業絕不會停留在煤炭資源的開發與銷售層面。為了做強做大,他們必然會大力發展煤化工。從目前情況看,煤經甲醇制烯烴不存在技術風險,我國每年2000余萬噸的烯烴供需缺口,也預示著甲醇制烯烴前途比較光明,投資與市場風險相對較小。因此,煤經甲醇制烯烴較長時期都將成為煤炭企業的首選投資品種。一旦大部分煤經甲醇制烯烴項目由煤炭企業經營,就會像神華包頭的項目一樣,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屆時,受制于進口甲醇供應無法保證、同時又缺乏對國際甲醇定價話語權的進口甲醇制烯烴企業,將面臨國內煤經甲醇制烯烴企業和國際甲醇供應商的雙重打壓與排擠,面臨巨大的投資風險。
國內的過剩產能怎么辦
兗礦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鳴林:促進烯烴發展沒什么不好
現在國內烯烴產品供不應求,產能遠遠小于需求,還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而目前甲醇產能大量閑置,又沒有什么好的下游產品,甲醇下游產業不開發不行,發展甲醇制烯烴是一個方向。如果單純是進口甲醇,對國內的甲醇市場沖擊肯定是有的,但進口甲醇如果用來制烯烴,應該說沒有什么不好,對國內甲醇下游的開發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因為作為甲醇的下游產品,烯烴類產品是精細化工產品,附加值比較高,國內甲醇生產企業也可以考慮制烯烴。因此,無論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甲醇制烯烴,到時市場會調節,合算就會進口,不合算就不會進口,國產甲醇也將是一個重要來源,這就解決了國產甲醇過剩的問題。
河南某甲醇生產企業負責人:應該先消化國內的甲醇產能
沒必要用國外的甲醇,因為國內甲醇本身就過剩。用甲醇制烯烴的企業,只要消化國內的就行了。就我們河南而言,僅河南煤化集團的甲醇產能每年就有二三百萬噸。中石化在濮陽正在建設的甲醇制烯烴裝置為20萬噸/年,年消耗甲醇60多萬噸,可能要用河南和河北地區的甲醇。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鐵路外運甲醇,一年可運出去20萬噸。我們可以通過鐵運與全國的鐵路網相通,將產品運到華東和華南。因為現在煤價較高,我們的成本價與市場價基本勉強持平,一般虧一點,但是只要有銷售渠道,有下游市場去消化,對現在的甲醇企業就是好事兒。
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總工程師方德巍: 控制進口是保護國內落后產能
嚴格地說,國內的甲醇產能過剩其實是落后產能過剩。不然為何一方面喊國內甲醇過剩,另一方面去年還進口了580萬噸甲醇呢?而且現在每個月的甲醇進口量也都在幾十萬噸,并且進口量呈越來越多的趨勢。所以只能說明是落后產能過剩。
現在一些企業指責國外進口甲醇構成傾銷,我不這么看。拿了國外的廉價產品,發展我們自身的經濟,有什么錯?對我國來說絕對是好事兒。甲醇是基礎化工原料,然后將其進行深度加工。國外提供給我們的廉價甲醇不是傾銷,如果是用高附加值的制成品來沖擊市場才是傾銷。原材料進口而不是高附加值的制成品進口,我覺得不應該叫傾銷,而是互通有無。如果當作傾銷的話就保護了相當一部分國內的甲醇落后產能。立足于落后產能說進口來的先進東西是傾銷,根本不符合科學發展觀,這是在保護落后。
進口甲醇能保證供應嗎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全球甲醇將長期過剩
“十二五”期間世界甲醇市場肯定供大于求。目前,全球甲醇生產能力約7000萬噸/年,主要集中在天然氣資源富集地,甲醇裝置規模普遍達到單套120萬~180萬噸/年之間,預計2015年全球甲醇產能將超過1億噸/年。屆時需求量僅8000萬噸左右,全球范圍內甲醇產能有一定過剩,可以確保我們獲得穩定、可靠的甲醇。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部副主任王秀江: 可建立甲醇儲備穩定價格
可與國外大型甲醇生產商或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來確保穩定供應。現在石化聯合會正在討論甲醇期貨或長期合同,通過長期合同或甲醇期貨來保障甲醇價格,就可以規避價格風險。另外我們還可以考慮建立甲醇儲備,像儲備石油那樣。因為甲醇比較好儲存、運輸,從某種意義上看也是對進口石油的一種替代。
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范立明:無法控制進口甲醇的價格
一方面,目前進口甲醇到岸價雖然略低于國內甲醇價格,但若算上倉儲、裝卸、運輸等費用,到達甲醇制烯烴企業的價格已經超過2800元/噸。按1噸烯烴消耗3噸甲醇計算,采用進口甲醇生產烯烴,其原料成本約8400元/噸,算上生產、財務、設備折舊、管理及其他輔料成本,噸烯烴完全成本超過11000元/噸,與石油路線烯烴相比優勢并不明顯。
另一方面,國際甲醇價格大多以天然氣為原料,其價格隨原油價格波動而波動。隨著石油資源的日益短缺,國際石油價格仍將繼續上漲,帶動天然氣價格上漲,助推進口甲醇價格上漲,增加烯烴成本。
尤其應引起重視的是,中國政府和企業駕馭國際市場的能力較差,很少與其他國家或團體形成商業利益柜架下的同盟關系。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兩種結果:當中國某一種商品不能自給甚至嚴重短缺時,國際上這種商品的價格就會大幅飆升;而當中國攻克了關鍵技術難題,能夠規模化生產某種商品,且自給有余時,國際上這種商品的價格就會大幅下挫,甚至低于我們的生產成本,迫使國內眾多新建裝置閑置,相關產業難以發展壯大。而當我們因此壓縮或限制本土企業發展,大量進口時,國際賣家又會聯手漲價,甚至大幅減少對中國的供應,增加國內企業經營風險和成本。
石油煉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當中國在沿海建成大規模煉油裝置,并大量進口原油時,國際原油價格便一路飆升,大幅抬高煉化企業生產成本,導致三大石油公司的煉油板塊長期虧損。這個教訓我們必須吸取。試想,如果我們在沿海地區建成千萬噸規模的甲醇制烯烴裝置,且全部依賴進口甲醇作為原料,那么,僅中國一年進口的甲醇就將超過3000萬噸,必然打破國際甲醇供需關系。屆時,即便中東天然氣價格依然只有0.35元/立方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中東甲醇企業,還可能以現在的價格賤賣甲醇嗎?
不僅如此,屆時中國進口甲醇恐怕還會像現在進口石油一樣,遇到各種阻力,付出高昂的經濟、外交甚至軍事代價。相關企業可能遭遇原料供應不足、成本大幅攀升、微利甚至虧損的困境。
河南平煤藍天化工股份公司技術部主任李盤根:原料依靠進口不靠譜
國內甲醇制烯烴企業如果把原料來源放在依靠進口途徑上,是不牢靠的。一是原料運輸路程長,影響因素多。關稅、船租、油價、港口費等,哪一環出了問題,都會影響甲醇原料的供應。現在國內對進口甲醇的反傾銷已裁定成立,加稅是遲早的事。一旦高額反傾銷關稅加下來,進口甲醇就沒指望了。二是國際資源型商品貿易都有一個陷阱現象,就是國外貿易商往往都是先低價占領市場,然后高價壟斷,謀取高額利潤。看看硫黃、鉀肥進口情況就明白了。前幾年國外硫黃貿易商在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可以把硫黃賤賣到每噸一百多元,幾乎是白送。等把國內硫鐵礦制酸企業都擠垮了,就漲到五六千元/噸,把進口硫黃的企業利潤都吸干了。所以我認為國內甲醇制烯烴企業應該立足于國產原料來源。
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總工程師方德巍: 中國不用擔心外國人卡脖子
有人擔心國外的甲醇供應商將來可能會大肆提價,我認為這事兒一點兒都不用擔心。我做過測算,煤炭和原油的價格關系一直保持一噸煤的價格和一桶油的價格相當。世界上的煤炭儲量不知比原油要多出多少倍,客觀上煤炭漲不過油品。中國不用擔心國外甲醇價格大漲卡我們的脖子,因為中國既有甲醇制烯烴的技術,也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如果國外價格高我們就自己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