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年來,硬科技正成為創業圈、投資圈關注的焦點,浙江鋒源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峰所做的氫燃料就是這樣一種硬科技。“參加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主要是為了展示企業,讓更多的投資人、潛在客戶知道我們在做什么事情,讓創業之路不再那么孤單。”

近年來,硬科技正成為創業圈、投資圈關注的焦點,浙江鋒源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峰所做的氫燃料就是這樣一種硬科技。“參加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主要是為了展示企業,讓更多的投資人、潛在客戶知道我們在做什么事情,讓創業之路不再那么孤單。”
作為市場上極少在燃料電池及其核心部件等“全部件領域”具備“全國產化”和“全面成本可控”的公司,王海峰創立的鋒源氫能目前已經實現占電池80%成本零部件自主化。在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新能源及節能環保行業總決賽上,鋒源氫能斬獲初創企業組一等獎。
“三清博士”離職創業
創業的道路注定是孤獨的,站在聚光燈下的幾分鐘,往往是數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致力于使用氫燃料電池以零排放、低成本、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人類能源需求,這是王海峰堅持多年的夢想。由此,鋒源氫能應運而生。
“作為清華人,還是應該有一次難忘的人生經歷,充滿挑戰性的創業之路會讓我有不一樣的人生。”王海峰說道。自1999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系以來,他用10年時間完成了人們對于“三清博士”(指本科、碩士、博士都在清華大學就讀的高材生)的美好想象。
而在這10年間,王海峰并未按部就班地讀完水利系博士,而是果斷地將學習方向轉變成了自動化專業。在他看來,自動化專業的課程內容與電子工程、計算機、電機工程乃至化學工程都有交叉,是個“萬金油”專業。
2009年,王海峰博士畢業后,毅然回絕了不少高校給出的教職邀請,“我更想到社會上闖一闖,嘗試過一種和學校科研教書不一樣的人生。”在同一年,王海峰被IBM中國研究院錄取了,從IBM中國研究院研發總監到新能源首席科學家再到新能源預測并網解決方案HyREF創始人,他在IBM的工作可謂平步青云。
“在外資企業工作期間,我看到了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模式,學到了先進的管理經驗,但這樣的環境留給個人發揮的空間十分有限,很可能你的想法就被埋沒了。”不安于現狀的王海峰選擇離開,前往清潔能源跨國公司漢能控股集團擔任副總裁、無人機事業部CEO,直到2015年一次長期合作的供貨商向他提出了“創業邀約”。也就是在這一年,王海峰成立了鋒源氫能技術有限公司。
隨后,鋒源氫能的藍圖開始在北京、四川等地鋪展開來。緊接著,曾經擔任當時國內最大燃料公司總經理的王利生、清華大學燃料電池實驗室主任王誠,以及國內外知名高校畢業生先后加入了創業團隊。
致力核心零部件自主化
近兩年,二三線城市“搶”人大戰此起彼伏。不少地方政府也向王海峰拋來了“橄欖枝”。而王海峰唯獨看重了浙江。“浙江的人才政策、扶持政策,地方政府的信用度和辦事效率比較高;加之,這里有我們需要的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于是我們選擇了浙江省平湖經濟開發區進行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和產業化。”
“使用氫燃料電池發電是將燃料的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不需要進行燃燒,能量轉換率可比燃燒方式提高近一倍,而且加速時間快、幾乎零污染、存儲沒有損耗。最近10年技術突破帶來了成本的大幅下降,項目產業化的前景廣闊。 ”王海峰表示,從新能源技術發展路線來看,氫燃料一定是下一代革命性能源產品。
王海峰認為,自主化(國產化)零部件的核心價值在于數據的有效性,采用國產化零部件做成的發動機裝在汽車上路跑出來的數據才是自己的數據,使用國外零部件的發動機要轉到國產化零部件,所有測試必須重新做,所有的數據必須重新跑,沒有近道可以走。此外,零部件自主化還能帶來控制成本等好處。
而鋒源氫能技術積累主要來自于清華大學和團隊成員之前所積累的氫燃料電池研發和生產的經驗。“我們有近70件專利,現在是國內惟一一個零部件材料體系全自主化的電堆公司,石墨板電堆已經量產出貨,達到3KW/L,可以說是我們所知道的全世界最高能量密度的石墨板電堆;金屬板電堆進一步達到4.5KW/L,超過目前豐田3.1KW/L的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王海峰說。
推動氫能源產業化
目前,鋒源氫能在浙江平湖經開區投資的近萬平方米的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燃料電池量產基地已經建成,國內首條具備全核心零部件量產能力的生產線也已經投產,并與中通客車、開沃汽車、吉利汽車等下游企業開展產業化合作。
從項目產業化開始,王海峰便開始了北京、浙江兩地間不停切換的“雙城生活”。“我的日常生活簡單到甚至可以用兩點一線來概括,我們是通過招商的形式,把氫燃料電池電堆批量化生產線落地到了浙江。”王海峰說。
硬科技創業不僅需要實時緊跟工業社會發展需求,還需要下”狠功夫“,準備好坐“冷板凳”。在北京安家的王海峰,選擇每月至少抽出兩天時間回北京照看家人,盡可能把更多時間和心思放在事業上。在平湖的日常工作活動范圍也僅限于公司到人才公寓“兩點一線”之間,通常來說,王海峰早上8點準時到公司,與團隊成員探討新一代產品的研發與迭代以及下一步的技術路線、產品路線等事宜,或者處理一些公司管理層面的瑣事,通常工作會持續到晚上8點。
“我們團隊中有不少成員和我的處境一樣,為了氫燃料電池這份事業背井離鄉前往浙江打拼,生活雖然單調卻十分有意義,因為創業一直在路上。”王海峰說。
隨著“推動加氫設施建設”首次被寫進2019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這也將意味著王海峰所堅持的事業很快會迎來一個巨大的爆發機會。王海峰認為,從某種意義上看,發掘種子期的硬科技創新項目,就是抓住國家和產業的未來。
“我們的項目屬于硬科技,孵化周期長,前期需要在研發方面不斷砸錢,這段期間企業想要盈利很難,我們期待從國家層面、從資本層面鼓勵更多的風險投資人能參與進來。”王海峰表示,我國的氫燃料電池已經解決了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的問題,甚至在某些技術指標、產品性能方面已經超過了日韓公司,相關產業化工作迫在眉睫,希望國家更加堅定地支持這一領域,爭取早日實現我國氫燃料電池的完全自主。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