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加利正在對鍋爐進行巡檢。 (邵雅杰 攝)
近日,記者到天津化工廠采訪熱電廠鍋爐車間檢修主任李加利。“你看熱電廠那兩根高煙囪,刷著紅白箍的,就朝那兒去找他。”有人指點。
記者果然在煙囪下面的鍋爐房里,在一群檢修的工人中間找到了李加利。他頭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臉上淌滿汗水,渾身沾著油漬和煤灰。要不是別人介紹,很難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加利。記者上前想同他握個手,他卻兩手擺擺,直爽地說:“一手機油,不用握了!”
(一)
1981年,25歲的李加利調到天津化工廠,在鍋爐車間當檢修工。由于勤于鉆研,他的鍋爐檢修技術進步很快。
鍋爐是全廠能源關鍵設備,鍋爐一趴窩,帶倒一大片。因此,鍋爐檢修工加班加點、忙于搶修是家常便飯。漸漸地,李加利養成了習慣:不論白天還是夜晚,不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只要設備有召喚,他即刻到崗。
這是李加利至今仍記憶猶新的一件事。一個大年初一的晚上,李加利正在家里同一大家子人圍坐在飯桌邊準備吃年飯。這時值班長火急火燎地來通知,鍋爐車間的煤場消防水管凍裂了,大量水流入5號爐的上煤機,把整個上煤系統凍住了,5號爐面臨癱瘓。冬季是用汽高峰,鍋爐供不上汽,不僅生產要停下來,設備還要凍壞,連生活區采暖都要受影響,大伙兒連年也過不好了。
“到現場一看,冰凍得那個厚呀,要拿大錘砸;煤倉是大敞篷房,寒風刮得那個冷呀,耳朵都凍得沒感覺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在現場一干就是兩天兩夜,一個春節就這樣過了。不過想想,一人辛苦換來全廠平安,值了。”
(二)
1986年,李加利擔任了天津化工廠鍋爐車間檢修主任。職務變了,但他還是老習慣,凡有急、難、險、重的檢修工作照樣沖在前面。
這時的李加利,已經可以憑經驗就能查出事故苗頭,化險為夷。
在一次例行巡檢中,李加利突然發現4號鍋爐磨煤機大瓦視鏡中沒有了油量,他判斷很可能是油路出現故障,大瓦斷油了。這種故障如不及時處理,將會造成大瓦燒毀,甚至損壞大軸。一個大瓦價值上萬元,一根大軸則價值上10萬元,如果損壞會造成鍋爐停爐,影響企業生產,事故后果不堪設想。李加利立即關掉電閘,停機進行檢查,果然是軸承潤滑油的油路因雜質過多被堵塞,造成供油中斷。他立即帶人進行清理檢修。當時現場溫度很高,設備更是摸著燙手,讓人難以靠近。李加利帶頭用水把手套淋濕,拆開燙手的機器零件,清理高溫的油污。經過一個多小時緊急搶修,他終于使油路恢復正常,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的發生。這件事情,廠里到現在還傳為佳話。
過去鍋爐車間的設備出故障,檢修工常常是最后才知道。雖然通過搶修恢復正常,但造成的損失也很大。如何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李加利認為要從源頭抓起,防患于未然。他總結了自己多年來的檢修工作經驗,制訂出一套“望、聞、聽、檢”工作法,給大家傳授、推廣,并逐漸形成工作制度。在他的組織下,鍋爐車間建立了多項卓有實效的規章制度,如“四勤”制度:勤加油、勤維護、勤檢修、勤巡視;檢修制度,小故障及時排除,大故障不過夜;設備承包制度,一般設備的維護檢修包到班組、落實到人頭。
在李加利的帶領下,鍋爐車間的設備故障率明顯降低,鍋爐車間的設備完好率比以前平均提高了20%以上。
(三)
鍋爐安全閥是鍋爐運行的重要附件,在運行中容易磨損失靈,以前在天化都是每年換一次,換一套新的安全閥價值4萬多元。1991年,李加利發現換下來的安全閥只是部分零件有磨損,把安全閥整個廢棄是很大的浪費。他嘗試著對磨損的安全閥進行修復。安全閥精密度很高,技術含量也很高,光零部件就有十幾種,檢修難度很大。李加利反復琢磨,精心試驗校對,摸索出了一套安全閥的檢修辦法。從那以后,天化熱電廠就再也沒有買過安全閥。
有一次,一臺鍋爐檢修引風機風管后,施工方通知可以開車了。李加利憑著多年積累的技術經驗意識到,電氣焊施工很可能有雜物掉進風機殼里。他趕緊跑到現場查看,見操作工正要合閘開機,他馬上制止,派人鉆進風管一看,果然在風機機殼里發現很多金屬雜物,驚得現場工人一身冷汗。
2009年3月12日晚,廠里2號鍋爐運行異常,蒸汽壓力下降,爐膛溫度怎么也升不上去,現場的工人誰也找不出原因來。廠長聞訊,不得不把正在醫院陪護病危父親的李加利召回來。李加利到現場一看,判斷是鍋爐水冷壁穿孔泄漏了,必須停爐檢修。但當時廠里生產供汽十分緊張,周圍人對停爐檢修持有疑慮。李加利力排眾議,果斷地停了爐。在爐膛溫度還沒有完全降下來時,李加利就把工作服打濕,頭罩一條濕毛巾,鉆進爐膛里檢查漏點。果然是一處水冷壁穿孔泄漏了,李加利又及時消除了一個重大事故隱患,周圍的工人直伸大拇指:“神了。”
(四)
2009年是天化人最難忘的一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內化工市場需求萎縮,天化的上下游企業相繼停產、半停產,天化的總生產裝置開工率也一度降至60%。企業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產品價格持續低迷,銷售收入銳減,運營資金極度緊張。為渡過難關,廠里號召挖潛增效、增收節支。
李加利一連幾天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圍著車間和鍋爐反復查,仔細算。鍋爐車間經過多年來的挖潛改造,浮財已經掃盡,如何才能繼續挖潛增效?李加利琢磨,這幾年煤炭價格不斷上漲,已成為鍋爐車間最大的一項成本開支,如果能摻燒一部分價格便宜的劣質煤,就能大幅節約成本開支。但這樣做必然會影響鍋爐的壽命,增加故障率。這對把鍋爐視為家珍的李加利來說無疑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多年來他與鍋爐朝夕相伴,鍋爐就是他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為企業渡過難關,李加利還是迎難而上,毅然決然地做出了這一選擇。最后,他拿出了摻燒劣質煤等8項挖潛改造措施。方案上報后,立即得到廠領導好評,批準實施。
摻燒劣質煤后,鍋爐故障率果然上升。鍋爐供煤的重要設備——葉輪給粉機容易被難以磨碎的劣質煤塊卡住而出現斷軸事故。為了攻克這一難題,李加利一連幾天在給粉機旁觀察琢磨,潛心研究。給粉機旁的工作環境十分惡劣,煤塵彌漫,噪聲震耳,李加利在這里常常弄得灰頭土臉,蹭得一身黑灰。他一方面根據給粉機的允許限度,摸索出好煤、劣煤的最佳配比量,在保證給粉機和鍋爐安全穩定運行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降低煤炭成本。另一方面,他對給粉機進行改造,在主軸上加一個抱桿,增加主軸的承受力。這一挖潛改造終于獲得成功。
這時磨煤機有一個高頻率事故點,就是進出口管節用了幾個月就損壞漏粉了。這樣不僅使煤炭消耗增加,而且對生產環境污染嚴重。一個管節價值好幾萬元,更換檢修要用一天的時間,極大地浪費人力物力。李加利仔細觀察發現,問題的原因是劣質煤硬度大,磨損管殼。于是他在管節外面包一個鐵護套,并在護套內澆注一個混凝土耐磨層。李加利這樣一改造,大大延長了管節的使用壽命,改造后的一個管節可抵改造前的五六個管節用。
在李加利的帶領下,鍋爐車間合理配煤,精準操作,科學調度,保證了燃燒效率。每噸蒸汽耗燃煤142千克以下,1年節煤1萬余噸,節支500多萬元,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這一年,李加利提出的8項挖潛改造措施全都實施成功,收到可觀的經濟效益。正是這些措施,幫助熱電廠實現了全年挖潛降耗1500多萬元的目標,超額完成了挖潛增效任務。
(五)
檢修工作如同救火,常常半夜手機鈴聲驟起,呼叫李加利。為了不影響家里老人、妻子的休息,李加利總是把手機調到振動,放在枕邊,只要一振動他就輕手輕腳下床穿衣服。而常常此時,身后總是傳來一句妻子或老人心疼的叮嚀。每次李加利都懷著一種歉意,小聲地說:“你們快睡吧,我沒事。”
2009年3月初,老父親病情加重,又一次住進了醫院。李加利和妻子輪流在醫院守護。3月12日晚,正當李加利在醫院守護父親時,他接到了廠長打來的電話,說2號鍋爐運行異常,情況緊急,需要他到現場處理。而此時他父親已處于彌留之際,也需要他陪在身邊。他權衡再三,不得不叫剛剛回家休息的妻子來替換他,又趴在父親耳邊輕聲說:“廠里現有緊急任務,我去看看,您一定要等我回來啊!”說罷就急忙往廠里趕。
到翌日凌晨,李加利終于處理完事故,顧不得洗把臉又匆匆趕回了醫院。妻子聲音哽咽地告訴他:“打你離開,已不能說話的老父親眼睛就一直望著門口,在等你回來。”此時,李加利這個錚錚鐵漢,眼淚頓時淌濕了他那滿是煤灰的臉頰。他坐在病床邊,握著老父親的手,父子兩人就這樣相握相依一個小時后,父親的心臟才停止了跳動。
(六)
2011年5月,李加利獲得天津市勞動模范稱號。同時,他還擁有了一個名字:“鍋爐神”。
在大慶精神的發源地,這樣的勞模事跡報告會經常舉行。 (侯文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