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年后,國內的化工產品依然以大路貨為主,技術含量大多不高。圖為一家企業的低端塑料制品。(本報記者 張育 攝)
2001年11月10日下午,WTO(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審議并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到今天,已經整整10年了。
入世之初,業內普遍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入世對化工行業而言是個巨大機會,有利于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還有一種觀點則高喊“狼來了”,認為入世將給化工行業帶來巨大沖擊。那么,回首入世的這10年,中國的經濟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而身處其中的石油和化工行業又受到了什么影響?
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貿易國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總結入世10年中國的變化時表示:“我們看到一個小孩經過10年的成長成為一個非常英俊的小伙子。”他進一步解釋說,10年內,中國完成了從世貿組織新成員到參與者逐漸成為推動者的重大轉變,成為世貿組織一個成熟的成員。
中國商務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入世10年來,我國貿易規模迅速擴大。中國已從入世初期的世界第九大經濟體成長為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貿易國。2002~201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累計157287.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85187.8億美元,進口總額72099.9億美元,分別是1978~2001年(改革開放至入世間的24年)的3.8倍、4倍、3.6倍。
10年間,我國貿易規模相繼超越英國、法國、日本和德國。2010年,我國貿易規模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特別是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的規模,已經由2001年的469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47億美元。我國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比例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18∶1,上升至2010年的不到2∶1。我國也成為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在引進來方面,目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達到34.7萬個,大批跨國公司將全球或亞太區總部遷到中國。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已經超過1400家。在外企研發中心中,從事先導技術研究的接近50%。在走出去方面,入世之初,中國的年對外投資規模不過幾十億美元,而到了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688億美元,居全球第五位。
與此同時,獲得成長與發展的中國也在影響和惠及世界。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超過1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5%,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第一引擎。
入世10年間,我國的石油和化工行業同樣大變樣。中國石化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3.66萬家,從業人員約690萬人,實現總產值8.88萬億元,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化學工業產值達5.23萬億元,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2010年,全行業有20多種大宗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氮肥、磷肥、純堿、燒堿、硫酸、電石、農藥、染料、輪胎、甲醇、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排名世界第一。到2010年,石油和化工行業主營收入過千億元的企業由2005年的3家增至7家;全國形成了20個千萬噸級以上煉油基地,約占全國原油加工總能力的50%;形成5個百萬噸級乙烯基地,約占乙烯總能力的1/3。同時,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在全行業銷售收入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11.2%大幅提高至22.5%。
受入世后互利互惠貿易政策的影響,化工行業進出口額更是變化驚人。2000年化工行業進出口總額為851.4億美元,出口額為288.6億美元。到2010年,全行業進出口總額達到4587.81億美元,是2000年的5倍多。其中,進口3244.61億美元;出口1343.2億美元,是2000年的近5倍。
10年間,石油和化工行業引進外資也達到新的水平。僅僅“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就累計吸引外商投資達4271.8億元(包括港澳臺)。世界知名跨國公司均已進入我國市場,業務范圍幾乎涵蓋所有石油和化工領域。到2010年,我國共有石油和化工外資企業3000多家,港澳臺資化工企業2000多家。
不僅如此,國內石油和化工企業更是躋身世界頂級俱樂部。2010年底,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已經超過60家,而10年前這個數字是15家。在2011年度世界化工10億美元俱樂部最新排名中,又新增了11家中國化工企業,使得入選該榜單的中國化工企業總數達到了14家,上榜比例超過一成,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紀錄。而在10年前的2001年,中國進入該榜單的化工企業僅有中國石化和臺灣地區的臺塑集團2家。
連續成為遭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就如硬幣有正反面,入世在給中國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壓力,貿易糾紛就是其中之一。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入世的前6年里,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糾紛訴諸WTO爭端解決的不過3例。但2007年,中國入世過渡期結束第一年,就成為中國WTO爭端解決案件爆發性增長的一年。此后,我國面臨的國外貿易壁壘逐年增加。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至今10年間,中國作為爭端方參與了世貿組織30起案件,涉21項爭端。
據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調查專員宋和平透露,入世10年來,中國共遭受國外貿易保護調查602起,合計金額389.8億美元。其中,反傾銷調查510起,反補貼調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截至2010年底,中國已經連續16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5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宋和平介紹說,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遭遇貿易摩擦的現象愈演愈烈。2010年,中國共遭遇貿易保護調查66起,涉案金額71億美元,為近10年之最。而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全球47%新發起的貿易保護調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針對中國。他認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由于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國際市場需求萎縮以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中國企業走出去進程中還將頻繁遭遇貿易摩擦。
化工產品更是我國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僅看其中幾例就可見一斑。
歐盟REACH法規(全稱為《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案》),被認為是中國入世以來面臨的最大貿易壁壘。該法規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它涉及歐盟市場上約3萬種化工產品,影響中歐之間90%以上的貿易額。這是一種比反傾銷等措施更為嚴格的技術性貿易壁壘。REACH法規要求的注冊等工作才剛剛開始,高昂的注冊費用、繁瑣的注冊過程、高企的注冊門檻,都是擺在中國化工企業面前的一個個攔路虎。
美國對華輪胎特保案也是近10年來中國遭遇的最嚴厲的貿易保護措施之一,影響了30%的中國輪胎出口市場,僅2010年就損失約10億美元的出口額,預計全部影響金額近22億美元。2009年9月,美國政府在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強烈要求下,決定3年內分別對中國輸美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征收35%、30%和25%的從價特別關稅,中國輪胎的輸美之爭由此發端。2011年9月5日,世貿組織上訴機構就中國訴美國輪胎特保措施世貿爭端案發布裁決報告,駁回我國政府的上訴,維持了美輪胎特保措施。中國涉案輪胎產品幾乎就此失去了美國市場。
據記者初步統計,入世10年間,化工行業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貿易保護壓力——國外針對化工產品頻繁的“兩反”(反傾銷、反補貼)和“兩保”(保障措施、特保措施)調查,涉及其中的產品包括燒堿、純堿、碳酸氫鈉、磷酸鹽、炭黑、氨綸、草甘膦、農藥單體、化學原料藥、有機合成染料、聚酯短纖、對氨基苯磺酸、硝基苯胺、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烷、********、草酸、碳酸鋇、橡膠助劑、輪胎等。同時,不僅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我國搞貿易保護,印度、南非、巴西、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推行貿易保護。
2011年7月5日,世界貿易組織又作出裁定,稱中國限制包括焦炭在內的主要原材料出口的做法“違規”。這一裁定恰逢中國入世十周年,突出地說明中國入世時被強加的某些不平等條件的副作用正逐漸顯現,而中國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水平也尚待提高。
“市場份額之爭”已變為“核心技術之爭”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最近表示,我國在入世之后迅速成為全球重要的產業轉移目的地,加工貿易擴張迅速,但因我國貿易規模的擴張過于依賴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的檔次及附加價值低。這成為入世10年來,我國仍未解決的老大難問題。
據他介紹,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從2001年的1474.3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7640.2億美元。而在加工貿易中,外資企業出口占據主導地位,我國能夠得到的利益非常有限,大部分利益都被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所獲取。2001年以來,外資企業出口額始終占據我國總出口規模的50%以上,2006年曾接近60%,之后雖有所降低,但2010年外資企業出口額仍然占我國總出口規模的54.7%。即使屬于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加工貿易也是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環節,附加值不高,國內采購率較低,利用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產后出口,與國內經濟的聯系并不緊密。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產品技術開發薄弱,質量檔次低,結構不合理,產品競爭力低。
在化工行業,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化工是我國為數不多的貿易逆差行業。2010年,全行業進出口總額達到4587.81億美元,其中,進口3244.61億美元,出口1343.2億美元。中國石化聯合會今年5月公布的《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指南》也指出,目前國內傳統大宗石化產品的總產能明顯超過國內市場需求,裝置開工負荷較低,資源浪費嚴重。另一方面,高端石油和化工產品嚴重短缺,進口依存度很高,部分高科技產品尚處于空白。2010年,我國進口有機化學品3121萬噸,進口合成樹脂3069萬噸,進口合成纖維單體1439萬噸,均創歷史新高;化工產品貿易逆差達433.82億美元,其中合成樹脂占89.9%。
其實,早在入世之初,石化工業“十五”規劃就指出,在化工產品上,我國三大合成材料和有機化工原料的市場占有率只有一半,需要大量進口。1999年主要石化產品進口量為:五大合成樹脂872萬噸,合成纖維原料 251萬噸,合成纖維104萬噸,合成橡膠25萬噸,合計進口量達1252萬噸。三大合成材料中合成樹脂專用料產量少,檔次低,共聚產品少;合成橡膠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落后,丁苯橡膠、丁腈橡膠、乙丙橡膠及熱塑性彈性體的產量、牌號偏少。
從目前看來,入世10年后,這種情況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觀。
對此,有專家表示,目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長時間以來形成的依靠資源消耗和低廉的人力成本為主要競爭力的中國外向型經濟本身也面臨著轉型發展的迫切要求。中國產業與發達國家同行間的競爭正從“市場份額之爭”向“核心技術之爭”延伸。中國產業將更多地面臨自主創新政策、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等與綜合經濟競爭力直接相關的問題。
2001年11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簽字儀式后,中國代表團成員共同鼓掌祝賀。(新華社記者 王建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