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煉企業同大型國有石油企業聯姻圖。 (CFP供圖)
面對兩大集團煉油板塊巨虧的說法,不少人產生這樣的疑問:同樣是煉油,兩大集團占盡天時地利,卻自曝虧得一塌糊涂,而處于既被上游卡住原油脖子、又被下游控制銷售渠道的“夾縫”中的山東地煉企業,為什么能連續盈利呢?針對社會上的這種疑問,記者對山東地煉企業進行了采訪,試圖探尋他們做到這一點的原因。
為了油源不惜“賣身”
多年來,“無油可煉”是山東地煉企業生存的最大威脅。而這幾年,山東地煉企業在這方面可說是下足了功夫,使油源狀況得到一定改善。
山東東營一家地煉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地煉企業最苦惱的不是賺不賺錢的問題,而是沒有穩定的油源。只要有油可煉就會有盈利。現在我們的油源中原油量增加了,就更能盈利了。
山東省煉油化工協會會長劉愛英說,目前山東地煉企業的油源來源主要有3個:一是國家計劃內的配額原油,但平均每家5萬~8萬噸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二是從國外進口的燃料油,也就是經過初次加工的重油;三是回收分散于主要油田核心區之外“散井”的原油。
“國家配置給山東地煉企業的原油計劃每年只有不到180萬噸,而且這一數字10年未變。目前山東地煉企業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達5000萬噸/年,國家給的這點原油計劃簡直是杯水車薪。”劉愛英說。
得不到國家的原油供應,山東地煉企業多年來都是通過進口國外的燃料油來維持基本的生產。
前述東營那家地煉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相比原油,燃料油黏度大、雜質多、生產成本高。“我們購買燃料油是無奈之舉,每煉1噸燃料油成本比煉原油要高出1300元,且收油率低,最多能達到65%。”
正是因為如此,山東地煉企業的開工率很少超過50%,低的時候甚至只有10%~20%。
為了生存,這幾年山東地煉企業開始與大型國有石油企業聯姻以求解決油源問題。而在這種合作中,要么是被收購,要么是被控股。按一位山東煉化領域人士的說法,這是以“賣身”換油源。
2010年12月27日,濰坊弘潤石化助劑有限公司與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就合作事宜達成基本一致。弘潤石化的綜合排名近年來穩定在山東地煉企業前5位。如果按照一次加工裝置能力排名,弘潤石化位列國內第四大地方煉廠,占全國地煉企業總煉油能力的約3%。據弘潤石化內部負責人介紹,在與中化集團的合作中,對方掌控51%的股份,而弘潤石化掌握49%的股份,且合作僅限于煉油生產板塊。“我們千萬噸的煉油原料單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籌集,而中字頭石化企業則有原油配額。我們最重要的是解決油源問題。”這位負責人說。
記者采訪已經加入中國化工集團的幾家地煉企業時了解到,他們在加入中國化工之前,由于煉能偏小、設備陳舊,原有的常減壓裝置不能煉燃料油、石蠟油等劣質油,好煉的原油又沒有來源,加之企業沒有資金進行技術改造,資金鏈幾近斷裂,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有限,這些企業紛紛陷入困境。2006年中國化工收購這幾家地煉企業,從收購后的5年時間來看,這7家企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發展。如正和集團、華星石化和昌邑石化,被收購前的銷售收入均在20億元上下,收購后通過技術改造,產能擴大1倍以上,并新上了重油催化裂化裝置,使煉油范圍得到擴大,從而破解了得不到原料的難題。如今這幾家企業的銷售收入都在60億元上下。
“與國內一大型油企合作之后,我們拿原油是比以前好很多了。”山東一家大型地煉企業的人士稱,“價格上雖然比幾大石油公司給自己旗下煉廠要貴一些,但這種內外有別的程度不再像以前那么嚴重了。”這位人士說。
從管理上摳出每分錢
與煉油板塊巨額虧損相伴的是兩大集團不斷傳出管理上的漏洞,今天是天價吊燈事件,明天是高價酒事件,后天是豪華跑車事件。而同處煉油領域的山東地煉企業卻正好相反,幾乎每家企業都是通過強化管理,堵塞漏洞,盡最大可能降低成本。
“每降一分錢成本,就是獲得一分錢利潤。”淄博一家地煉企業的管理人員這樣告訴記者。
劉愛英給記者舉了一個山東地煉企業強化管理的例子。有一次,中石化不解為什么山東地方煉油企業加工燃料油還能賺錢,因此派人來調研。調研人員來到企業,剛好看到一個工人將裝在一個塑料袋里的1千克左右黑乎乎的稠油倒在了油池里。他好奇地問這是怎么回事?工人回答說是回收的。原來,運輸汽車尾部有個卸油的管子,每次卸完油后還有殘油從管子滴出,工人就把管子纏上塑料袋,將殘油收集起來倒回油池。中石化的調研人員聽完很感慨,這么一點兒油都回收,太會過日子了。
“對山東地煉企業來說,油來得太不容易了。要提高每噸原油的加工效益,就必須抓好企業全方位的管理工作。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些企業管理水平已經大有提高。”劉愛英說。
東明石化集團是山東最大的地煉企業之一。多年來,他們都把管理放在第一位,把控制成本當成是企業生存的重要砝碼。化工輔料在那些國有大型煉油企業中是難以進入管理者視線的,但在東明石化卻被當成大事來抓。他們專門制定了《化工輔料管理標準》,以汽油抗爆劑等為突破口,抓好化工輔料的節約降耗。其催化裝置的催化劑消耗降低幅度達到34%,每套裝置每年能節約費用數百萬元。為節約汽油抗爆劑的費用,他們嚴把質量關,將原來的宏觀效果驗證變為質量技術指標微觀檢測,堵住了管理漏洞。僅僅一個化工輔料的管理就每年能為企業降低近3000萬元的費用。目前,東明石化噸原油化工輔料折合費用為22.35元,處于同行業先進水平。
昌邑石化集團則把項目招標采購作為突破口。這幾年,他們幾乎所有的采購項目都是通過招標進行,從成品油罐區擴建工程,到硫黃回收項目調節閥。為了抓好項目招標工作,昌邑石化在每次招標前,首先詳細了解招標設備、材料的產地、質量、價格以及生產廠家的資質、信譽和規模實力;其次通過網絡等多種形式發布招標信息。在招標過程中,打破傳統慣例,實行二次報價或多次報價的辦法。通過這種招標形式,大大降低了招標價格,每年都能節約數百萬元。
山東地煉企業陣營的另一個主力軍正和集團則在多方面強化管理。比如,在降低財務費用、控制財務成本上,他們一方面對利率高的貸款進行清理歸還,另一方面針對人民幣升值的情況,采用代理開證方式采購原料。這些措施讓企業累計節省各項費用1000多萬元。再比如,他們抓內部管控,確保增效節支。2008年以來,為促使全體員工做好長期過緊日子、過苦日子的準備,企業出臺了《關于壓縮各項費用開支的規定》,對各部門的業務招待費、差旅費、零星工程、車輛維修費與日常維護費用等進行了重新審訂,全部壓減30%,每年節約開支400多萬元。
轉型產品攤薄煉油成本
“在政策與市場的縫隙中求生存,練就了地煉企業應對危機的本領,進行產品轉型已經成為山東地煉企業的潮流。”山東某地煉企業負責人這樣說。
“地煉企業新建項目時非常注意選擇,不再是以單純的擴大煉油產能為主,更多的是選擇上化工裝置,這在地煉企業里面已經成為了一個大趨勢。”山東地煉大王華星集團一位經理告訴記者。
“因為地煉企業的主要油源都是燃料油,地煉企業所繳納燃料油消費稅額中的30%~35%不能抵扣,改革對地煉企業影響很大,企業負擔加重。如果繼續走成品油的路線,企業就是死路一條。利用生產的石油產品為源頭,來生產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利潤相對就高很多,而且可以攤薄煉油的成本。”這位經理說。
據他介紹,目前華星集團已經有5萬噸/年聚丙烯裝置1套、1.5萬噸/年硫黃裝置1套、5萬噸/年MTBE裝置1套、60萬噸液體瀝青生產裝置1套、20萬噸固體瀝青裝置1套。目前正在準備新上200萬噸/年的催化裂解裝置1套。
據山東海科化工集團一位人士介紹,海科化工集團成立于1988年,但到了1999年左右,企業曾一度處于停產狀態,面臨倒閉。2002年開始,海科集團調整思路,以煉油為基礎,向精細化工發展,生產乙丙醇等,反過來支持煉油項目,擺脫了煉油的單一模式,成為石油煉制為主的石油化工企業。2007年2月14日,海科集團在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第一家登陸英國倫敦交易市場的中國化工企業。
據了解,山東地煉企業除了擁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5000萬噸/年以外,還擁有瀝青能力800萬噸/年,焦化能力1600萬噸/年,加氫裝置能力1500萬噸/年,氣體分離310萬噸/年,還有芳構化、異構化、鉑重整等裝置,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形成了裝置基本配套、產品品種明顯增多的格局。例如正和集團8萬噸/年丙烯酸、12萬噸/年丙烯酸酯項目,引進消化吸收了國內外先進技術,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秘密的工藝技術,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東明石化則形成了以石油煉制為龍頭,石油化工為縱深,煤化工、氯堿化工、精細化工多重并舉的產業格局。幾年間,東明石化這個典型的地方“小煉油”裂變成為了“大化工”,并成功進入中國企業500強。
劉愛英告訴記者,作為一次原油加工規模相對較小的山東地煉企業,在達到國家規定的保留標準基礎上,大多數企業都立足煉油,依托現有煉制平臺,采取“油頭化尾”或“油頭化身”戰略,逐步壓縮成品油比例,采用有針對性的催化裂化、芳構化技術,以獲得更多的化工原料,深加工生產特色油品和專用化學品,加大深加工的化工產品份額,向精細化工方向發展。“成功的產品轉型為山東地煉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劉愛英說。
山東一家地煉企業員工正在操作。 (李文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