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0年,山西電石產業由全國第一被甩到10名之外
落后電石企業的嚴重污染已成為山西發展的包袱。圖為山西一家被自己排出的廢氣所籠罩的小電石生產企業。 (CFP供稿)
“還不到10年的時間,山西電石產業就由全國老大被甩到了前10名之外,還在堅持的企業也是半死不活。”8月20日,山西電石工業協會的24家會員企業在一起探討產業發展時,想到這一現實,不少人都唏噓不已。
那么,山西電石產業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呢?未來又該如何發展呢?
老大榜上無名
剛剛出爐的全國《電石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上有一個“十一五”時期全國主要電石產區的產量統計。在這個榜單上,內蒙古以占全國產能30%左右的比例高居榜首,跟隨其后的是陜西、寧夏、甘肅和新疆。而曾經的全國老大山西卻在這個榜單上不見蹤影。
山西電石工業協會的一位專家告訴CCIN記者,山西電石“全國第一”的寶座從2003年首次被內蒙古拿下后,就再也沒有東山再起過。“別說這個榜單上沒有山西,就是前10名的榜單上也不會有山西。”這位專家說。
山西省電石工業協會秘書長李三文告訴CCIN記者,2002年以前,山西電石產量一直保持全國總量的1/4,穩居全國電石生產省份之首。2003年,內蒙古產量躍居全國第一,山西退居次席。此后,山西電石產業排名屢屢后退。據李三文介紹,今年1~6月份,山西電石產量是17.88萬噸,只占全國總產量的2.07%,列全國第12位。
CCIN記者從《山西經濟年鑒》上看到,多年來山西電石產業總產值一直占全省化工總產值的10%,最高的年份曾占到12%,是山西化工行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如今,全省43戶電石企業,要么長期停產、半停產,要么破產倒閉,無一幸免。
輸在調整不力
對于山西電石產業的衰落,不少人把原因歸結于山西的政策環境差,特別是電價高。
CCIN記者在采訪中不止一次聽到電石企業的負責人抱怨,他們年年都要面對同一個令人躁動不安甚至令人費解的電價問題:山西省內的電石企業的用電與省外不同價。同是電石產品生產,同是山西電廠發的電,省內企業付出的電價遠高于省外企業。
山西省電石工業協會的那位專家向CCIN記者證實了這一點。他介紹說,就目前的情況看,山西送到陜西電石企業用的電價格是0.42元/千瓦時,而山西本地電石企業用的電價格則是0.537元/千瓦時,山西電石企業用電每千瓦時高出0.11元。“僅此一項就致使山西電石生產成本每噸增加400元。電價的不公平待遇使山西省電石生產受到嚴重制約,山西電石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急劇下降。”
與此相反,陜西、內蒙古等地區,憑借山西省供應的低價電生產電石,反過來又以低于山西電石成本價的售價銷售,擠占了山西在國內的電石市場,使山西電石企業在競爭中紛紛敗下陣來。
為此,山西電石企業從1996年開始,10年內先后6次上書政府部門,請求“減免電費”,要求執行大工業電價、享受峰谷電價等。但10年的請求、報告、呼吁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
然而,山西電石企業的這種看法并不被政府部門所認可。
山西省經信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山西電石產業的衰落,電價高只是外因,最重要的因素是沒有跟上國家淘汰落后,“限小上大”調整結構的步伐。
李三文介紹說,早在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就發布了6號令,要求年產電石1萬噸的電石爐當年底淘汰,開放式電石爐于次年淘汰。當時,全山西省只有太原電石廠1臺電石爐能夠保留,其余全部或淘汰,或改造。
但是,山西電石產業遲遲未做出有效調整,反而繼續把希望寄托在當地政府部門為保護山西的這個“拳頭產品”而提供優惠政策上。企業只會鍥而不舍地要求“減免電費”。
2006年4月,山西電石企業再次上書省政府,要求優惠政策扶持。為此,山西省經信委進行了長達4個月的調查。2006年8月14日,他們公布的最終結論是:山西電石“瀕臨全行業停產”,問題不在“電石用電價格居高不下”,而在于“電石行業產能過剩、技術裝備水平低、結構不合理、污染嚴重等四大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山西省經信委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從規模來看,全省電石企業平均年電石產能只有約2萬噸,產量超過10萬噸的企業僅1家,5萬噸以下的小型企業占了總數一半以上;從技術裝備看,具有工藝技術較為先進、能夠有效控制排放、資源綜合利用比較充分的大型全密閉式礦熱爐只有2臺,其余大都是l萬~5萬噸的內燃式礦熱爐,還有少數小于1萬噸和敞開式電石爐在運行生產。由于企業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難以統籌安排資源綜合利用設施,廢氣中大量一氧化碳和高溫余熱都不能有效回收。
按說,政府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但是,到這個時候,山西電石產業的結構調整仍然沒有什么進展。
“都到這個程度了,一些地區和企業仍在大干快上‘小電石’。比如,山西長治、晉城等部分地區,將電石建設列為本地的重點建設項目,并給予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到2007年時仍然上馬了長治縣晉能鑫隆化工有限公司等3家小電石企業。一批國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小型電石爐和開放式電石爐也死灰復燃。”省經信委的那位官員說。
但在同期,全國電石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中國電石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到2010年底,全國產量超過10萬噸的電石生產企業已達54家,其中前10位企業產量合計達到392.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上升至26.1%,企業大型化的趨勢明顯加快。同時,淘汰落后產能305萬噸,超出國家計劃一半還多;全國密閉式電石爐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不足10%,提高到2010年的40%。
決心要爭最好
去年9月,山西省對列入關停淘汰企業黑名單的企業發出最后通牒。落后產能如不能按時淘汰,要實施強制關停,供電企業將采取強制斷電措施。到年底,山西省共淘汰電石落后產能達到142.82萬噸。
政府動了真格,電石企業終于坐不住了。
今年8月20日,山西電石工業協會在忻州召開了第四屆會員大會,電石企業和專家共計40余人參加會議。在會上,24家會員進行了反思。
山西省山陰縣石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應賢說:“與其等待優惠電價政策,不如苦練內功,把結構調整的事做好。”他表示,山西的電石產業失去了“老大”的地位未必一定是壞事,實際上是給我們的調整提供了機會。未來的發展我們不能再爭產量第一,應該爭單個企業的規模第一,質量第一,技術第一。他分析說,相對于敞開式內燃爐,密閉爐不僅能大大減少尾氣排放,而且能把尾氣作為燃料加以綜合利用,每噸電石生產成本就可因此降低200多元。因此,生產規模小、工藝落后、不能進行資源綜合利用的電石企業必將被汰,只有大企業才能生存。國家的產業政策是促進高耗能行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用業內的話說就是“保大保好”。所謂“保大”就是企業生產要達到一定規模,企業生產成本要低;“保好”就是保先進的生產技術,保密閉電石爐。而要成為政府“保好”的對象,就要求企業苦練內功。
“不再爭最大,要爭就爭最好”的認識成為電石企業的共識。
山西朔州紅金龍化電石廠廠長云奎認為,新修訂的《電石行業準入條件》中鼓勵“電石-氯堿”配套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國內一些具備條件的氯堿企業已經配套或正在籌建自己的電石生產裝置。在這種形勢下,山西電石企業應該以氯堿化工為龍頭,以環保治理為基點,實現煤矸石/石灰石—電—電石—氯堿/聚氯乙烯—水泥一體化生產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這一主張,成為山西電石企業的共同追求。
去年對落后產能的淘汰,為山西發展新型電石爐等先進技術騰出了容量與空間。據了解,正在建設的山西陽煤集團100萬噸(一期40萬噸)電石項目、總投資11億元的山煤投資公司和榆社化工股份公司年產60萬噸電石項目、山西磊鑫50萬噸/年密閉式電石爐等項目都采用了大型密閉式電石爐、中空電極等國家電石行業重點推廣的先進節能減排技術。陽煤集團的百萬噸電石項目采用了國內單臺產能最大的6臺40000千伏安全密閉電石爐,配套干法除塵系統、氣燒石灰窯和計算機集中控制管理系統等國內先進的生產工藝。這些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重構山西電石產業結構的主力。
李三文在接受CCIN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才是山西電石產業的方向。
也許是個良好的開端。圖為山西陽煤集團百萬噸電石項目一期工程開工現場。 (CCIN記者 王樂意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