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物裝置圖。受訪者供圖
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胡國平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范曉雷、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高級講師李剛合作,在一項研究中演示了一種從空氣中提取水制氫的新技術。這或讓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今后都能使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燃料的裝置。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
綠氫由電解槽通過電和水制取,有望替代排放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電解槽可用可再生能源驅動,但目前的裝置通常需要復雜的原材料、稀有金屬,還需使用純凈水——這與有限的飲用水資源構成競爭。這些因素都會增加成本,限制裝置的大范圍應用。
為此,研究者開發了一種能夠利用潮濕空氣而無須液態水的電解槽原型。這種裝置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并將采集的水氫氧分離。他們用太陽能或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驅動該裝置,并使其連續運轉了12天。他們還證明了該裝置能在濕度4%的干燥環境中高效運作,整個過程無須液態水。
研究者指出,該裝置具有可拓展性,或能以最小的環境影響向偏遠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提供氫燃料。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2652-y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