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工商局檢查“限塑令”實施3年后的執行情況。(翟疆 攝)
3年前,全國范圍內的“限塑令”開始推行。當時,業界在評估這一政策的影響時,不少人樂觀地認為,這將會給整個塑料袋行業的結構調整帶來推動作用。而媒體也對這一變化做出了相當樂觀的分析。3年過去了,“限塑令”帶來什么樣的變化?當年人們分析的樂觀形勢是否出現了?
該淘汰的沒淘汰掉
3年前——
媒體分析:“限塑令”正式實施后,預估計有一半左右的塑料袋生產企業,尤其是小企業將面臨轉產或關閉。
3年后——
7月16日,CCIN記者來到我國4大塑料袋生產基地之一的遼寧營口葫屯鎮采訪。據說整個營口曾有上千家塑料袋生產企業,僅在葫屯鎮就有500多家。
在這個鎮的大街上,塑料袋批發企業還是不少,但與3年前相比已經冷清了許多。CCIN記者走訪了幾家批發企業,在面上很少看到被禁的超薄塑料袋。但當CCIN記者問起是否有超薄塑料袋批發時,不少商家都很警惕。
這里的超薄塑料袋生產是否消失了呢?
營口億豐環保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曾經生產過塑料袋的民營企業,該企業的黃廠長告訴CCIN記者,過去這里的塑料袋企業很多,現在有實力的塑料袋生產企業有的在轉型、上檔次,也有一部分停了下來,但多數本來應該在“限塑令”下被淘汰的家庭作坊式企業還在干。但都已經從以前的公開生產轉為隱蔽生產了。這些企業的特點是,企業白天根本不開門,外人很難進去了解。這些企業也不用打市場,各家還是沿用以前形成的銷售渠道和銷售辦法。“有多少家這樣的企業在生產,誰也不清楚,就是當地的工商稅務部門也搞不清楚。”黃廠長說。
CCIN記者在街上碰到一位劉姓先生,他自稱是一家塑料袋企業的老板。他不愿意介紹自己的企業,但卻非常直白地告訴CCIN記者,其實,現在的限塑行動只有國家層面的積極性,而地方實際上積極性并不高。道理很簡單。這個地方塑料袋生產企業過去每年給地方貢獻的稅收就是兩個億,對地方經濟、就業及其他的商貿活動都有很大的帶動。現在限塑直接影響地方經濟和就業,地方很難有積極性。“現在雖然有些無法轉型生產合格塑料袋的企業停產了,但設備并沒有處理,一有需要生產超薄塑料袋的,他們就會閉門加工。”劉先生說。
營口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生產合格塑料袋的企業負責人告訴CCIN記者:“3年下來,我所見到的‘限塑令’在很多地方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除了很多農貿市場仍然大量使用超薄塑料袋外,很多大中城市的購物超市也有超薄塑料袋。因此,被限的塑料袋仍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他說,正是因為有市場需求,所以當地工商、質監部門很難對那些家庭作坊式的塑料袋生產企業進行監管。要么是閉門不讓檢查,要么是提前準備,應付檢查,在夜里或是檢查人員下班、休息日時間,抓緊生產不合格的超薄塑料袋。
在我國另一個重要的塑料袋生產基地河北雄縣的馬蹄灣村,一家塑料生產企業的經理介紹說,他們現在雖然生產的都是符合國家規定的塑料袋。不過如果買家有需要超薄袋的話,他們還是會生產。據他透露,雄縣當地90%的塑料袋生產廠家都是小作坊式的私人企業,國家實行“限塑令”3年對他們并沒有產生太大影響,“絕大多數企業該干還干,停產的當然有,不過很少。”
當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介紹說,目前北京的集貿市場、雜貨店等仍在大量使用的超薄塑料袋,60%以上都是雄縣的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生產的。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也說,“限塑令”開始不久,全國3萬多家塑料袋生產企業曾經減少了一半左右,但現在生產企業數又回升到了2萬多家,有80%的停產企業恢復了生產。其中相當部分是應該淘汰的小企業。
海南最大的塑料袋生產企業——海南天人公司已停產的塑料袋生產線。 (程嬌 攝)
該發展的沒發展起來
3年前——
媒體分析:市場規范程度的提高,將使大型塑料袋生產企業獲得快速發展。
3年后——
CCIN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那些本來以為能受益于“限塑令”而獲得大發展的塑料袋生產企業卻并沒有獲得他們意想之中的發展。
北京環綠地塑料制品廠是北京地區最大的塑料袋生產企業之一,日產環保塑料購物袋曾達到300萬~500萬只。總經理馬福升告訴CCIN記者,限塑3年來,他們廠的年產值由以前的6000多萬元降到3000萬元,設備閑置率超過40%。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限塑令”后許多不合格小企業仍然在生產超薄塑料袋。對工商、質監等管理部門來說,大企業好管理,只要有違規生產,一抓一個準。而小企業卻捉摸不定,難于管理。這種形勢下,苦的就是我們這些大企業了。
湖北省枝江市白洋四陵塑料廠廠長徐家新表示,“限塑令”出臺之后,對他們廠的影響很大。如果按照“限塑令”的要求,調整生產設備,生產達標的塑料袋,在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限塑3年來,我們的產品市場需求并沒有想象中的大幅提升,產量反而大不如前大了。產量上不去,價格也上不去,因此風險較大,稍不留神可能就會虧本。”
“限塑令”下塑料袋用量的減少,也使一些本以為能有大發展的企業并沒有發展起來。
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金隆包裝廠廠長趙殿庫告訴CCIN記者,“限塑令”實施以后,他們的訂單、產量下降了很多。原來超薄塑料袋的銷售價格每個只有1~2分錢,現在達標塑料袋的銷售價格達到1~2角錢,因此客戶的需求量大大減少。以前一個客戶單月的需求量達到10萬個,現在已經下降到只有1萬個左右。“塑料袋已經從我們原來的主力產品變為可有可無的產品,我們已經把主要精力放在生產服裝包裝袋、電子包裝袋等產品上。”據他介紹,當地的塑料袋生產減少了約80%,不少大企業都把原來的生產線壓縮到原來的一半,甚至1/3。
深圳萬達杰塑膠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文昌提供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在“限塑令”之前,這家企業的塑料袋產量是月產1800噸,“限塑令”后產量降到只有500噸了。“作為企業,我看到公司一半設備在停產,員工1/3要自動走人,車間冷冷清清,我說不出什么味道。”
惠州俊豪塑料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蘇俊銘介紹說,本來在得知“限塑令”要出臺之時,他們把公司從深圳搬到惠州去,一下子買了300畝地,準備大干一場的。但很快就發現,情況沒有想象的好。因此,他們的項目建了第一期工程就停下來了,不建了。他現在已經沒有擴大規模的想法了,想的是怎么轉型。
董金獅證實說,限塑3年來,全國塑料袋的使用量減少了2/3以上。
一家塑料袋生產企業員工展示他們生產的環保購物袋。(洪兵 攝)
該出現的商機沒出現
3年前——
媒體分析:“限塑令”之后全國環保購物袋年需求量可達到幾百億個,作為環保購物袋生產主要原料的無紡布在未來5年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以玉米等為原料生產的可降解塑料袋將迎來春天。
3年后——
“無紡布袋生產企業虧損嚴重,近30%的工廠關門倒閉,60%的廠家苦撐。”北京金鷹營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強這樣介紹這個行業的情況。而他說的僅僅是在“限塑令”實施一年后2009年的情況。
當時,對于“限塑令”的實施,不少無紡布袋生產企業以為市場會出現很大的商機。
“我以為無紡布將徹底取代塑料袋,于是訂了大批的原料投入生產。”膠州市金鑫無紡布袋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會良說,“但沒想到市場接受能力差,無紡布袋的實際使用率并不高,很快就沒人來訂貨了”。
像這樣被“限塑令”商機忽悠了的無紡布袋生產企業并非只有一家。對于他們來說,幾百億個環保購物袋的商機成了畫餅。
天津市久大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連軍告訴CCIN記者,他們主要生產的是以聚丙烯為原料的編織購物袋,但其產品主要銷往國外,而在國內市場上卻遲遲打不開局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國內老百姓的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還是更傾向于塑料袋。他們生產的聚丙烯編織購物袋的平均售價每一個為2~3元,相對于一般塑料袋1~2角錢看上去是貴了許多,而實際上聚丙烯編織購物袋更劃算。孫連軍給CCIN記者簡單算了一筆賬,一個普通塑料袋大多數是一次性的,最多再用一兩次,而該公司生產的聚丙烯編織購物袋的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0年以上,其優勢不言而喻。因此,孫連軍非常希望國家的“限塑令”能使國內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
“限塑令”后另一個同樣由興奮到失望的領域是可降解塑料袋。
海南天人降解塑料股份有限公司本來也生產傳統塑料袋,但“限塑令”讓他們似乎看到降解塑料袋的商機。于是,他們撤除了傳統塑料袋生產線,添置新的生產設備增產可降解塑料袋,前后耗資數百萬元。“在‘限塑令’剛剛開始實施的一段時間內,由于不合格生產企業的退出,我們的市場份額確實上升了。”總經理胡智功在接受CCIN記者采訪時說,“但好景不長,除了超市、酒店、醫院等場所還在采購我們的合格塑料袋外,作為塑料袋市場較大的一塊蛋糕,農貿市場我們已經完全失去了。因為大量超薄、不合格塑料袋在這里仍然是主流。我們的降解塑料袋根本打不進去。”他告訴CCIN記者,公司目前的產量與3年前相比已經減半了,公司員工也由原來的17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70多人。
與海南天人公司一樣,南京兆發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做傳統塑料制品出口生意已經10多年了。“限塑令”一出,企業覺得機會來了,于是把傳統塑料制品全部停掉,全面投產可降解環保塑料袋,主攻國內市場。可市場很快就讓他們失望了,訂單并沒有如愿滾滾而來,短短幾個月就虧了幾百萬元。
限塑3年,各種顏色的超薄塑料袋仍掛在農貿市場攤位的顯眼位置。(李鑫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