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奧會即將到來,一則新能源應用新聞引人注目:冬奧會期間將在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投入700余輛氫燃料大巴車,提供交通服務保障。
這是氫能源日益廣泛應用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氫燃料電池膜電極等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氫能源全產業鏈布局日漸清晰。這股氫能源“旋風”,將給社會帶來哪些改變?發展潛力有多大?
綠氫成本不斷下降核心技術屢屢突破
氫能儲量大、污染小、效率高,應用場景廣泛。綠氫是通過光伏發電、風電等新能源電解水制氫,被稱為“零碳氫氣”。當前,綠氫正呈現技術逐漸成熟、成本不斷下降、市場持續發展的趨勢,國內多家企業紛紛布局綠氫項目。
11月30日,中國石化宣布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范項目——中國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正式啟動建設。這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綠氫生產項目,投產后年產綠氫可達2萬噸。
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30年,中國氫能市場規模有望達4300萬噸,其中綠氫的占比將從2019年的1%提高到10%,市場規模將增長近30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氫能產業鏈上裝備國產化進程明顯加快,核心技術不斷突破。
在位于廣州黃埔區的灣區氫能孵化中心,一排車身涂成綠色的建筑垃圾運送車正在等待上牌。這些車由雄川氫能科技(廣州)有限責任公司研發,全部是氫燃料電池驅動,僅需8至15分鐘便可完成充氫,續航里程超過400公里。
膜電極被稱為燃料電池的“芯片”,決定燃料電池的性能、壽命和成本。鴻基創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生產的膜電極已基本滿足產業化應用需求,于2019年開始批量化生產并提供給國內外多家客戶,年產銷量已超過100萬片。
多地布局氫能發展完整產業鏈逐步形成
《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顯示,截至2020年底,占全球GDP總量52%的27個國家中,16個已制定全面的國家氫能戰略。
近年來,我國在多項產業政策中明確提出要支持氫能產業發展。2019年,氫能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推動加氫等設施建設。今年10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推動加氫站建設;加強氫能生產、儲存、應用關鍵技術研發、示范和規模化應用。
在“碳中和、碳達峰”背景下,氫能已被全國多個省份列入發展規劃,產業規劃和布局逐漸加速。例如,今年8月,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明確2023年前,培育5至8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
根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當前我國氫氣產能每年約4100萬噸,產量約3342萬噸,是世界第一產氫國。截至2020年底,我國建成加氫站128座,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保有量達7000多輛。
業內人士稱,國內氫能產業逐步形成完整產業鏈,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全國“遍地開花”,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一些城市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小范圍規模化示范應用。
產業發展亟須加強統籌與技術攻關
在氫能前景被普遍看好的情況下,我國在產業鏈完善、核心技術研發等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但氫能產業發展仍存制約瓶頸。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的氫能技術儲備不足、應用規模小、成本高、基礎設施不完善,仍需要依賴補貼才能實現商業化閉環;地區間差異十分明顯,大部分地區并不具備將技術裝備向市場變現的能力和條件,氫能項目一哄而上的現象比較突出。
此外,氫能產業部分關鍵材料及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觀。鴻基創能首席技術官葉思宇表示,目前公司批量化生產的膜電極所需的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碳紙等尚需進口。“中國國內并不缺乏對這些核心材料和技術的研究,難點在于如何通過工程驗證轉化為終端產品。”
受訪企業和專家認為,氫能產業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需加強頂層設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加大力度進行核心技術攻關。
葉思宇等建議,通過產業聯盟、創新平臺等形式,組織產業鏈龍頭企業與高校、研究所聯合攻關,創新應用場景,擴大推廣規模,加強工程驗證,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