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天然氣儲量占全球天然氣儲量的27%,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圖為俄羅斯輸往歐盟的天然氣管道。(CFP 供圖)
上月15日,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組織出口國論壇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開會。16個生產國有15個參加了會議。卡塔爾埃米爾(元首)哈馬德、阿爾及利亞總統阿卜杜勒·阿齊茲·布特弗利卡、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賈利勒等國家領導人以及俄羅斯、伊朗等成員國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出席。會上,成員國探討成立天然氣歐佩克的可能性。會后發布的《多哈宣言》,表示各成員國將參照石油及石化產品價格用積極手段來調整目前的天然氣價格,以保護各成員國利益。這一動向讓各國媒體驚呼,天然氣歐佩克是否開始萌芽?
若果真如此,中國應如何應對呢?
產氣大國一直謀求價格聯動
因為有全球主要產油國通過歐佩克保證自身利益的先例,全球主要產氣國謀求抱團的愿望早在10年前就開始了。
據了解,2001年6月,由擁有天然氣儲量排名世界前三的國家俄羅斯、伊朗和卡塔爾發起成立了天然氣出口國論壇,迄今已有正式成員國12個,還有挪威、哈薩克斯坦等4個論壇觀察員國。天然氣出口國論壇成立之初,伊朗就曾提出要成立天然氣歐佩克,加強各出口國的協調,但是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2007年,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在會見俄羅斯國家安全顧問伊萬諾夫時,正式提出了伊朗與俄羅斯等國在天然氣出口國論壇的基礎上合作建立天然氣歐佩克的設想,并獲得了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委內瑞拉等其他主要天然氣出口國的積極響應。從此開始,在2008和2009年,天然氣出口國論壇迅速向正式的國際組織嬗變。在2008年12月23日于莫斯科召開的第七屆部長級會議上,天然氣出口國論壇就通過了組織憲章,規定要組建常設組織機構執委會和秘書處,并決定將總部設在多哈。
雖然,俄羅斯、卡塔爾和阿爾及利亞等主要天然氣出口國論壇成員國均否認天然氣出口國論壇是天然氣版的歐佩克,也否認將聯合控制天然氣價格,但鑒于這些國家在世界天然氣生產中的地位,主要消費國對天然氣出口國論壇有可能成為天然氣歐佩克的擔憂不斷增強。
而上月的高級別成員國會議,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了歐佩克趨勢。
從資源擁有量來看,天然氣出口國論壇的成員國對天然氣資源的控制,并不遜色于歐佩克對石油資源的控制。有數據顯示,目前,論壇成員國天然氣儲量已占世界總量的73%,其中,俄羅斯、伊朗與卡塔爾的天然氣儲量分別占全球天然氣蘊藏量的27%、15%和14%,而全球天然氣消費總量的70%來自論壇成員國。隨著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占比逐年提升,2010年世界天然氣消費已占一次能源消費的24%左右。去年以來,日本核泄漏后各國對核能利用的反思,以及各國紛紛推行節能減排措施,更讓這一相對清潔、高效的能源備受青睞。
中亞天然氣管道自二○○九年十二月正式向西氣東輸二線輸氣以來,截至目前,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入境中亞天然氣累計達百億立方米。圖為霍爾果斯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在中哈天然氣管道霍爾果斯計量站進行巡檢、取樣等工作。 (沈虹 攝)
天然氣世界市場暫時難形成
雖然,天然氣出口國論壇一直都沒有放棄形成一個隨油價變動調整天然氣價格的努力,但從一開始就有很多聲音懷疑這種做法的可操作性。質疑者認為,天然氣的供應大量通過管道和長期合約實現,難以協調,不像石油存在一個統一靈活的全球市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夏義善多年來一直關注著這個組織的發展。在他看來,如果與石油、煤炭燃燒所形成的熱值對比,目前天然氣價格確實偏低,現在天然氣出口國想隨油價變動來提高氣價、增加利潤本身無可厚非。但天然氣市場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天然氣不同于石油有一個統一的全球市場,所以要隨油價變動來提高天然氣價格很難實現。至少從目前來看,天然氣市場更多還只能依靠天然氣供需雙方通過談判、協議形成價格。“既然是談判、協議形成長期合同和價格,就需要雙方的真正協調配合,在天然氣供應渠道較多的前提下,你單方面提高和調整天然氣價格對方就很可能不接受。合作都不存在了,還談什么提高價格、增加收益。”夏義善說。
正因為如此,盡管近幾年液化天然氣發展很快,但世界大市場依然沒形成,液化天然氣各個地區的合同結構和價格形成機制也都不一樣,依然是點對點的供應合同為主,沒有長期價格合同的液化天然氣交易只占液化天然氣市場的1/5。
另有專家表示,對于俄羅斯、伊朗和卡塔爾3個天然氣出口國論壇的發起國來說,盡管他們在提高天然氣市場的話語權和天然氣價格的控制權方面始終在發力,不過方向不太一樣。
俄羅斯是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大國,天然氣主要通過管道出售給其他國家;伊朗雖然坐擁世界15%的儲量,近年來也屢有大氣田發現,但受制于嚴厲的西方制裁等國際政治因素,豐富的資源長期沒有得到充分開發,有心無力,現在仍要從土庫曼斯坦等國進口天然氣;而卡塔爾的探明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三,僅次于俄羅斯和伊朗。雖然卡塔爾的天然氣品質優良,但是受限于開采、存儲運輸能力和技術限制,直到1997年向日本出口第一船液化天然氣,才開始收獲天然氣資源帶來的財富。目前,卡塔爾的天然氣主要以液化天然氣的方式運送到世界各地。顯然,“三駕馬車”各自的用力方向不同,恐難形成合力,要在天然氣產能和價格上形成共識仍有難度。
中國著名石油能源安全問題專家查道炯認為,到目前為止,天然氣歐佩克成立受阻,最重要的原因是出口國面臨著天然氣輸送方式選擇。天然氣開采出來后,要么是直接通過管道輸送到終端用戶(發電廠、化工廠、居民住宅等),要么是對天然氣進行液化處理。液化天然氣是天然氣在-162℃冷卻后的產品。目前已經開發出可靠的技術將天然氣有效地存儲和運輸(包括管道運輸)。液化天然氣需要經過罐裝存儲,再氣化,最后才能進入用戶氣體運送網絡。對天然氣出口而言,下游管道網絡的建設是必要條件之一。而進口方的管道建設又取決于供應來源——供應量和銷售價格水平的穩定程度。顯然,天然氣的生產和貿易量的變化,遠遠沒有石油靈活。
中國應未雨綢繆靠自主開發
雖然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真正成立天然氣歐佩克組織不太可能,但在地球那端的多哈會議,一舉一動依然牽動著中國的目光。
查道炯表示,雖然短時間內難以成立天然氣歐佩克,但這并不意味著天然氣歐佩克成立的可能性就蕩然無存了。石油輸出國組織正式成立,也是建立在10多年的出口國論壇基礎之上的。如果消費國政府鼓勵并資助建設天然氣消費能力的步伐在加快,那么就容易形成一個進口國之間競爭同一個氣源的局面,出口國抬高要價的政策空間也就大大地提高了。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天然氣歐佩克得以成立的話,對中國這樣一個對外能源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的國家來說,意味著競爭對手的強硬。因此,必須主動且不間斷地與主要進口大國之間保持接觸,做到未雨綢繆。中國作為進口方,在盡力同其他進口方協調一致的基礎上與出口方所能談成的合同才是保險系數更高的安排。
查道炯說,針對包括天然氣歐佩克在內的國際能源貿易形式的變化,中國要做的是從國內政策措施和參與國外貿易環境的形成的2個層面去把握,而不能是停留在觀察的層面,錯誤地以為“手中有糧(購買能力、市場消費量的潛力)心中不慌(不愁供應方不考慮中國的影響力)”。在天然氣進口的問題上,我們沒有本錢重蹈近年的覆轍:國內高耗能產業大幅增長,對境外石油的需求水漲船高,繼而大幅討論如何在國際市場上提高中國的油價變化話語權。
中國能源網首席執行官、能源專家韓曉平表示,如果天然氣出口國執意要成立天然氣歐佩克,對于中國來說,就要不斷地調整戰略部署,特別是資金方面。如果他們把價格炒得太高,或者這個價格變得無法控制的話,我們可能要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自身的天然氣勘探開發中去。我們還要更多地依靠我們自身的資源。在這方面如果我們投入更多的資金的話,也可以通過自身的資源來保證自己的供氣。
江蘇口岸第一船進口天然氣于6月1日在如東洋口港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順利卸畢。洋口港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年供氣能力約350萬噸。(茹蘭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