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陳萍、吳國濤團隊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多組分氫化物復合,顯著改善了Mg(NH2)2-LiH儲氫材料的吸脫氫熱力學和動力學性能,實現(xiàn)了100℃以下可逆吸脫氫,相關成果發(fā)表在德國《先進能源材料》雜志上。
氫是一種潔凈的能源載體,能夠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得到有效的儲存與利用。氫氣在凝聚態(tài)物質中高效存儲目前仍是氫能大規(guī)模應用的瓶頸。研究團隊設計的金屬氨基化合物儲氫體系中,Mg(NH2)2-LiH材料具有較高的儲氫容量和較好的可逆性,被認為是最具車載實用前景的儲氫材料之一。
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三種輕質元素氫化物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成功將Mg(NH2)2-LiH儲氫體系的脫氫反應焓變降低,并使熱力學可行工作溫度降至室溫(25℃)以下。在180℃時,材料的脫氫平衡分壓達到約100大氣壓。實測的最低脫氫和吸氫溫度分別降至98℃和53℃,是目前已報道的Mg(NH2)2-LiH材料所能達到的最低工作溫度。機理研究表明,LiBH4起到了類似于“溶劑”的作用,穩(wěn)定了材料吸脫氫反應中的中間體及產(chǎn)物,改變了反應機理,有效降低了反應焓值和動力學能壘。為儲氫材料的優(yōu)化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本網(wǎng)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yè)品牌和產(chǎn)品,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